人生故事筆記 -《第一件「衣裳」》

本日,六月二十一日,是「夏至」;「北半球」正式進入夏天;身體,也有需要順應天時;究竟,要"穿得少"?還是,要"脫得多"?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夏天,也是許多人的煩惱和幸福的季節。 在德國,女生的「年紀」,已滿十八歲;也是法律上的「成年人」;在德語的稱呼用語,不再是「中性名詞」的「少女」(Das Mädchen) ,而是「陰性名詞」的「女人」(Die Frau) 。 「脫少女化」(Die Entmädchenierung)的「女人」(Die Frau) ,明顯的外在改變,除非「懷孕」,否則,在於「衣裳」和「妝容」;那是女人個人的「美學啟蒙」。我的生活經驗,源於在德國的一則「人生故事」: 來自義大利南部的「港部」,「那不勒斯」(Napoli)的Rosa小姐,在多年同窗求學的歲月裡,是我的「紅粉知己」;曾告訴我,她自己的"自覺":"有一種「女人的自己」在內心呼喚;於是,穿著衣裳和打扮自己,就以「女人的自己」表現出來"。 Rosa小姐,當時問我:"男人,有感覺到作為女人的她,情境正在變化嗎?"。那時候,我所認知歐洲的「女性自覺」,對於Rosa小姐,與我同樣以「哲學家」自許,她以「女人的自己」,對我的提問,是一項相對於我在東方文化的「男女有別」的保守語境中,是可貴的、開放的分享,也是哲學的議題。 六月的有一天,大約是「夏至」前後;Rosa小姐和我,參加一位「神學教授」的「研討課」:題目很有趣:《穿衣的人,脫衣的神》。背景說明是: 「宗教故事」的傳說,「夏娃」和「亞當」,本來是裸體的;「上帝」創造「人」,是「素人」,既未化妝,也未配上衣裳;就是「裸體入世」。歐洲的時尚設計,尤其法國和義大利的時尚設計的美學家,為女人開展的「美學」,是建立在一項假設上:"上帝創造女人;女人想要創造另一個自己"。 Rosa小姐,邀請我去參加「研討課」,理解她的祖國,義大利的美學和時代精神與藝術的流變。對於"女仕的邀請,男仕不應拒絕!";這是歐洲自「中世紀」以來,傳統上可貴的「騎士精神」的表現。我,義不容辭! 當時,上課時間還早,教授和我們,都很早就進入教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