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7的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平權婚」》

圖片
「讓世界上的有情人終成春屬」,是不是「博愛」?恐怕陳義過高!自己可以,別人不行!也許,這是人性不能說出來的「自私」。 "Homophobie",字義就是「同性戀恐懼症」;另有一字"xenophobia",字義就是「排外主義」;二者正是不能說出來的「自私」典型,於是,以違反宗教、倫理和傳統為藉口而反對別人在「私領域」的選擇。「平權婚」所遇到的反對,正是來自"Homophobie"和"xenophobia"的心態。 德國國會的「平權婚」法案,擱置多年後,在本日通過。關鍵在於,聯合政府中的主要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 / CSU),堅持政黨本身所信仰的「基督教價值」,長期反對「平權婚」。 最近,擔任「聯邦總理」的「基督教民主黨」(CDU )的「黨魁」,「梅克爾」,出自「良心的決定」而做出開放的「選擇權」給她黨內的同志,自己作「良心的決定」;終於完成「平權婚」的立法程序。 「梅克爾」,本人承認,自己在國會投票表決時,仍然對「平權婚」的法案投下「反對票」。這是在「政治的表態」和「良心的決定」之間的「技術的決定」;是「有良心的政客」! 不久前,台灣的「大法官會議」,也有支持「平權婚」的「釋憲文」公佈;真理是辯證出來的;「神學」的盾,終究不敵「哲學」的矛,只能妥協。"真理讓人自由!",確實如此! 相關文章: 「愛的勝利」 - Die Welt

法哲學筆記 -《「大」,好不好?》

圖片
企業和政府,都是官僚建制;政府有獨佔的公權力,府內官吏使壞,作威作福不稀奇。自古,民不與官鬥,實在是小鬼難纏,草民以免吃不完,還被打包丟入籠子;罪加一條:「妨礙公務」。 其實,草民是不滿「官府玩鳥事」;再多說兩句,罪又加一條:「侮辱官署」;好大的「鳥官威」。惡名昭彰的官僚文化,也常見於龐大的企業,自認有「市場力量」,可以替天行道;卻忘了自身的角色本質:「服務客人」。 哲學上的「平等精義」之一,就是:"本質上,平等的事,不能以不平等的方法對待";以及,"本質上,不平等的事,不能以平等的方法對待"。於是,符合「比例原則」,就成為「服務品質」和「平等原則」之間的緩衝;也是「服務的藝術」。 世道上,"俠義不平小女子;無情無義大官僚";也感謝現代的手機,有隨身存證的功能,有助於浮世的聲援。廣大的消費者,才知道沉默的可怕後果:"自己可能就是下一個受害人"。 美國的「聯合航空」,以暴力強拉「亞裔」乘客下「飛機」的醜事發生不久後;六月ニ十七日,在德國第二大城,「慕尼黑」的「德國國鐵」(DB)的兩名「查票員」,也將一位「奈及利亞人」,四十八歲的「黑人」乘客,以粗暴的「鎖頸功」,強拉出「域市快鐵」(S-Bahn,Stadtschnellbahn) 的車廂。 同車廂上,路見不平的「女記者乘客」(「聯合航空」案,在旁指責暴力行為的,也是「女乘客」),斥責「德國國鐵」(DB)的兩名「查票員」是「種族義主義者」,應該感到羞恥;只因為,那位"據說無票上車"的乘客是「黑人」,被如同動物(Tier)一樣地對待。 這項指控,出自「白人女乘客」,應該已擊中戰後德國人難以洗刷的惡名禁忌。有的人,更可能彷彿回到「第三帝國」的場景:「蓋世太保」,在火車站月台上或車廂上,粗暴地搜捕,強拉「國家的敵人」下車;月台上,已經有「武裝黨衛軍」(Waffen-SS)和「德國狼犬」在旁待命。 然而,本案的「目擊證人」也指出,「黑人」乘客可能是不清楚,如何購票到機場的乘客,而詢問「查票員」;欲付費€9.99歐元現金補票?也被收下錢,卻未被解釋為何收下,仍被拖拉出車廂外。 在歐洲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實施「自動刷票」,若被查到無票上車,必須以數倍的金額受罰;但是,「業者」絕對不被法律許可以暴力對待乘乘

哲學人生筆記 -《路過香港》

圖片
就在香港回歸中國二十年的前夕,有一項用語可供思考;週年的「慶祝」?還是「紀念」? 在中國「民族主義」的觀點,英國交出對香港的主權給中國,是值得「慶祝」的喜事。以提出對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中國的前領導人「鄧小平」自己的「真理定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二十年的實踐,「一國兩制」對香港人是喜劇?還是悲劇? 「一國兩制」的成效,由中國現任領導人「習進平」,在六月二十九日抵達香港,在中國自己的國境內,竟然必須滴水不漏地安全戒備。情資顯示:“暗殺”和“破壞”的可能性極大;“陰諜者”被指向「習進平」的國內政敵,用盡可能,欲完成過去幾年的“暗殺”未竟之志。至於“破壞”的勢力,被指向香港本地的“反中勢力”。 現實情勢顯示:「習近平」的權力不穩,以致中國的「國家主席」和「第一夫人」的現實是:“國外風光,國內緊張”;權力的正當和合法,都不符合西方歷史哲學所辯證出來的終極意義:「人民的意志」,或者「民意」。 正如「香港特首」由「黨國」對「選舉人團」的操縱而"選出";「習近平」的出任「國家主席」,也是「黨國老人」密室交易和隔代指定下的結果,必然難以服競逐者的反對。這種暗黑政治,正是中國歷史走不出「天命移轉,成王敗寇」的宿命;「暗殺」與「革命」都是「奪權」的手段。 有中阈特色的喜劇,影子是悲劇;在一九九七年之前,對香港的主權移交中國,有「悲觀主義者」指出:“香港之死”。更早一些,中年時期經歷過「台灣二二八」悲劇的我的父親講述:「回歸中國」,這四個字令人不安。 父親的記憶回到「終戰」之初,台灣人不知死活,替自己的悲劇造橋築路,熱烈歡迎「中國」和隨後帶來的「悲劇」;在「外來政權」的「清鄉」時,還東躲西藏的。從歷史的實践證明:中國是‘’自相殘殺,互相毁滅‘’的體制;任何的善意期望,落入中國之手,有百分之九十成為悲劇。 「東方明珠」的「香港」近年的激動不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何嘗不是死前的挣扎。或許,只有百分之十的可能,“香港不死,只是逐漸暗淡”。 這個比例,有意思地,是來自中國一家帶有「共享」經濟概念的「自行車」企業,在創業後不久,宣告倒閉,因為營運資產的「自行車」一百多輛,「共享」之後,百分之九十有去無回,被“藏私”。這家企業虧損一百多萬元「人民幣」,不敢再「共享」而「打烊」。 「習近平」和「夫人」,為何「香港之行」被滴水不漏地維安?「共享自行車倒閉案

人生故事筆記 -《「必修的」哲學》

圖片
        有人退休,有人晉升「將軍」,有人想退,有人打死不退。「退」,由不得自己;年齡、身體、前景,職位,讓「場域中人」都只有「退」的形勢。在我大學畢業時,唯一與「退」字相關的事,就是順利服完兵役,「退役」。 男生的許多人生大事,都與「退役有關」;就業、出國,都得先「退役」或「免役」。那時候的女生,比較普遍的心願是,進公職和結婚;求偶的條件,男生必須「役畢」、「正職」,月入「萬元」。現在,男生的「低薪」,雖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不敢「娶某」,而引來「少子化」時代的必然。 我的一位商場友人,有「外遇」的習慣;他說的理由,無從證實:“男人銀子多,精子也多!”;證之於富商男人多紅粉;口袋的深淺,決定褲帶的鬆緊;是「唯物主義」的充分表現。 當前,因為「年金改革」的「立法案」;讓「已退」、「待退」的人,成為國內新聞的主角。我注意到,若我仍在「公職」場域,也是「待退之身」;但是,“小弟”的心裡年齡,還‘’自認年輕‘’;除非身體不堪操勞,否則,“小弟”’尚未有「退」的念頭。 人生,只要仍有心有力,就自己「終身任用」;「退」是「由不得己」的客觀形勢的用語;「休」是主觀條件限制下的用語。人,被退而休,通常在精神上有「失落感」;身體上有「懷疑」而引起的「無力感」。 比較理想的境界,是「自由自在,死而後已」;非常「老賊」的精神自勉。不過,能「自得其樂」,別去煩惱浮世的「鳥事」,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是幸福。 看到浮世對「退休年金」的爭議,雖然與我無涉;却也有感「退的哲學」,人人必修。我自認,人生的閱歷和能力「風華正茂」;「退」,太可惜了!「被退」,是「受僱者」的無奈。浮世的幸福之一,在於「自食其力」,不必看人臉色,被人決定退場和「退休金」的多寡。 但是,自己作「老闆」,必須負責企業的成敗,照顧部屬,應付政府惡吏的刁難;若有不順,被冠以「奸商」的桂冠。避税、漏稅、逃税、節税,常說不清楚,也講不明白。最不堪的「老闆鳥事」,是「惡性倒閉」,棄部屬和客户於不顅,逃之夭夭。 政府是最大的「僱主」,以美國為例,「聯邦制」的「自由國家」,也經常傳出州和聯邦的政府裁員。美國是自由經濟,勞動資源的重整和退休給付,有資本主義市場的效率,是極佳的投資環境。 在德國,「基本法」有「社會國」的原則,較不容易出現政府公務員的罷工抗議;我在德國,較常見到的,是警察、教師,以及航空、鐵路

園藝生活筆記 -《「女巫嬤嬷」》

圖片
              「香水檸檬」,我有種植;果實一天比一天長大。我比較在意「香水」的意境,有性感誘惑的想像。不過,我還有更大桶的,自己研究配方的自製「香料有機肥」;功效,也許可以比擬為「香水」。待我說故事來: 炎熱的週末假日,雖然園藝勞動辛苦,汗流浹背,身體却好似被香噴噴的水果酒氣醺過。近一個多月來,我以蔬果殘料、咖啡渣等有機食材殘餘,自製有機堆肥,已經有大約六十公斤 。數量,已足夠未來一年的土壤改良和植栽的營養需求。 自製蔬果咖啡殘料的「有機堆肥」,源自年初,我讀過一篇香料與釀酒的實驗室文獻:「啤酒花的營養功效」,給我的啟示;也涉及歐洲的香料文化史。起心動念:‘’自己的營養,自己照顧‘’。 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僅形體、穿著衣裳和裝扮的外在形像,還有看不到,却聞得到的香氣和香味。歐洲中世紀,被「宗教神權」專制統治,也被稱為「黑暗時代」。當時的人心,普遍地閉塞,思想蒙昧;文化上,也盛行怪力亂神,貶抑女人,欺騙和誘拐兒童的奇聞怪論;神話、鬼話和童話,讓人分不清楚也講不明白。 「中世紀」的歐洲,巫術盛行;女人,尤其是「嬤嬷」,提巫汁、煉仙丹,蔚為奇觀。私下流傳「巫汁仙丹」,售予愛美養顏的女人,不分貴婦名媛或民女;既然出自巫術,難免誇大功效,威脅教會和神職的神學權威。 在「公共衛生」管理不及格的時代,隨著「蒙古人」騎兵西征,歐亞大陸上的「草原鼠」傳佈「黑死病」,造成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淪陷成為「疫區」,人口大量死亡;有的村鎮,短短數日內,成為「死城」。 「主教神職」為安定人心,重建權威,「獵巫」於是成為捷徑。現在歐洲,有些歷史名城的「主教堂廣場」,在「中世紀」是公審「異端」、「女巫」,處以「火刑」的場所,惨不堪回想。 有意思地,美學上的素材,女人的神奇「聖品」,非「香水」莫屬;有一部份的研究,必須感謝「火刑」的「受難者」,也就是「女巫嬷嬤」。在「嬷嬤」的精心調製鍋中,迷惑人心的香氣素材,有源於植物的水果花草,衍生成為「香水」的原料;有些素材,成為營養食品,有些成為醫藥。 「拉丁文」的衍生字“Phytogenic”,用以表述,源於植物元素的生成品;在本世紀的歐洲生物營養學的科技,向歷史上的古老「植生素」配方尋找文化和功效的典故,再以現代的生物技術予以科學上的定性、定量和定質的分析,再加以科學的論述而成為產業創新科技的「顯學」。 週末假日,炎陽

哲學人生筆記 -《「可近可遠」》

圖片
      「可近可遠」,指的是「距離」嗎?字義上,「距離」是時間和空間的「尺度」;可以「微觀」,也可以「宏觀」。前者,目前以「奈米」標示;後者,以「光年」計算。 以上所述的「可近可遠」,是「客觀的」想像:“時空的距離必然存在,只是無法親見,自己却已經存在其中”。 在「主觀上」,「可近可遠」指涉的是「情感」,來自心理上的認知;「關係」就是「距離」。即使極親密的「關係」,還是有“奈米級”的「距離」;浮世有「無縫接軌」,那是主觀上的認知;客觀上,“雞蛋再密也有縫”,而且,「距離」在“奈米”以上。 在哲學的「語境」,「主體」和「客體」不是「一體」;這也是浮世的「意志」和「現象」的「關係」,是辯證的(dialectic);「對立」是常態,「統一」是想像。 在現寶的世界,歷史的實踐證明,生物只有「存在」和「消失」,絕不可能「不朽」;人類是有自覺的,也能思考的生命;最小的有機的單位個體「細胞」的「質」,有「老化」和「分化」的「演化」,是以「消失」為終點而「轉化」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能」。「物質不滅」和「質能互換」是既「唯物主義」,又是「唯心主義」。 浮世的用語,以「親」和「愛」為可欲的和正確的價值;實踐上,是自我催眠的愉悦感。「存在先於本質」;「存而不論」才是現實的和正確的保全方法。 戀愛中的人,常以“親愛的”,或“打鈴”(Darling)稱呼對方,是「唯心論」的信徒;以「唯物論」而言:「可近可遠」才是符合現實的「關係」;也是自利的「保護主義」。

哲學人生筆記 -《名人演講》

圖片
      六月,是各級學校的「畢業旺季」;也是「名人」上台演講「更出名」的「旺季」。日前,有一則趣聞,外島地區的某「鳥大學」,邀請一位喜歡「講話」的「名人」蒞臨「講台」。 結果,各方自討没趣,「聽眾」落跑;「演講」的「名人」有損「面子」;於是「炮口轉向」,射向社會。許多不相干的,有「不在場證明」的社會「閒雜人等」,當然是出錢的家長和打混學歷的學生,都淪為此位「名人」炮口下的「炮灰」。 印象中,「名人」的定義是:“怎麼又是你!”;然後,“怎麼老是你”;‘’這個世界沒別的人嗎‘’?‘’沒別的事嗎‘’?“怎麼老是老狗啃老骨頭”;一套劇本唱到老:“老是說些有的、沒的、五四三的、那些鳥事”。 這是走不出「莒光日」風俗的「黨國社會」;符咒當道:「三字經」、「四字符」、「五言絕句」;然後,說不清楚又講不明白,愈描愈黑。終於,有「社會共識」,完成「說文解字」的「不知所云」的「蛤?」、「蝦米?」、「蝦米碗糕」的「名人」與「聽眾」的「社會」。 特徵是:“怎麼未見「新鮮人」?未見「新鮮事」”。老是「老人,老當益壯」,在「折舊」;「折無可折」,只有「剩餘償值」,“老骨頭熬湯底”;讓人多吃無益。 原因,我當然知道,一世代三十年,「老賊」,…,老是你和你們,自己不逃;未來的主人,只好自己逃出去。「演講」,是很無趣的集體催眠和洗腦?大官說大話,老人玩老鳥,聽眾心知肚明:“又來了!”。 “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什麼「鳥話」?非得在「畢業季」,到處趕場?見人多,就幻覺自己太偉大,是真理的代言人。觀眾也有自知之明;相約:“又來了!見人就閃吧!”

哲學人生筆記 -《穿林而來》

圖片
          三年前的本日,我寫下「哲學人生筆記 -《一枝筆的視角》」;世界為我而存在,却不為我而改變;而是浮世自有變異的客觀規律。重要的是,三年來,‘’我幸福嗎?‘’。 正如我在那篇「筆記」中所記下的‘哲學隨想’:“價值選項”;當自己選擇走進「雜樹林」,所期待的‘’選項‘’是什麼?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有名詩作《The Road Not Taken》;在面臨分歧的林中小徑,選擇一條人跡罕至的路;以後,境界將不一樣。我自己是怎麼選擇的? 三年前,我隨心所欲而植下的果樹,在「雜樹林」中,自求生存的空間;我也知道,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指涉的「存在」(Sein):“生命是向終點的「存在」(Dasein und Sein)”。眼前,茂密的雜花生樹意象,以及我自己,都只是相遇於「此在」(Dasein)的時空過客。何不珍惜,眼前「此在」的愉悦。 哲學的任務,在於「愛智慧」而感到幸福。可想而知,在暗夜裡,「雜樹林」中,植物只是孤獨地自求生存。就在不久前,第一道光,穿林而來;在晨曦中,我如往日,也來到自由自在的天地。 「存在」(Sein)與「時間」(Zeit),自證於「此在」(Dasein)。 樹間曙光,逐漸照亮黑暗,終於陽光普照「雜樹林」。這何嘗不是,長久以來,我想要在“隨心所欲”的天地中體驗的“視野”(Vision)。這也是詩人「佛洛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學人生筆記 -《一枝筆的視角》 - 2014年6月24日 巨大的形體,必然會產生龐大的陰影,無論站在何地,只要視角所及,都可以感受到。 站在巨人的肩上,當然可以看得更遠,也可以睥睨臨下。這也是為什麼《西瓜偎大邊,仗勢可欺人》的誘惑和無奈。 客觀形勢的發展,似乎決定於主觀條件是否完備;然而,却不是唯一。 看待世事,若只從《多或少》,《大或小》的對比去選擇;那麽前者會自誤而導向,《强權就是公理》的幻影。 視角,是客觀的出發點;也就是角度的高低,才是決定視界大小和遠近的關鍵。一枝筆的力量,强過一枝槍;前者可以書寫改變世界和影響人心的詩歌美文;後者,却會射出令人閃躲逃避的子彈。 追尋真理,依靠的是對崇高價值的信

園藝生活筆記 -《陽光下的獨白》

圖片
          前些日子,時雨密集;植物喝水過多,「根部」幾乎溺水。這兩日,陽光強烈,氣溫偏高,大氣悶熱;植物前些日子儲存的水份,幾乎全部被太陽蒸發了。 歐洲的葡萄牙,天乾氣燥,引起森林大火,釀成重大的傷亡。德國和日本,這些日子裡,有些地區,却是大風大雨,也造成天災。大自然的性格和脾氣,愈來愈奇怪,難以捉摸。人類,應該憂慮:‘’天將降大任‘’嗎?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古憂」;「園藝生活」,帶給我的家庭幸福愉悦;我以哲學家自許,「園丁」是我的「兼職」;我寫下「園藝生活筆記」,是記載心靈的獨白和想像花草樹木,蜂蝶蟲鳥都有感情的對話;我們都是天地自然的「過客」。我們為何在這裡相遇? 「筆記」,就是我的哲學旅行風景;分享見聞和專業。這樣的意志,來自「陽光」給我的啟示:每天,太陽照舊出來,照耀大地生命。浮世的紛爭困擾,不免讓人感到恐懼或焦慮,以為未來没有希望了。尤其國運多困,難免有人懷憂失志。 但是,來自哲學人生的意志:“明日,太陽依然出來!”,正是鼓勵身處困境的人,浮世没什麼過不去的難關;圍牆可以攔阻我的去處,却擋不住我嚮往高遠天空的意志。哲學的理念中,我最常引用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名言:“打不垮我者,使我更堅強!”(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清晨天未亮,我起床後,第一件事,必然是打開窗户,迎接晨曦和陽光照射進屋內;然後,出去巡視雜樹林。若當日是陽光普照的光景;我就以隨身的相機,烙下多彩的風情。在陽光下,不為浮世煩惱,幸福就在與大自然的情感交流。

詩人之國筆記 -《活在夢裡》

圖片
            自己是圓的/ 世界是方的/ 圓的在外,方的在內?/ 方的在外,圓的在內?/ 任何一個,與我無關!/ 圓的或方的,都是我說的?/ 說過以後,全忘記了!/ 管他是圓的,還是方的!/ 我,曾經說過嗎?/ -《迷路?我没醉!》-

哲學人生筆記 -《「蟬鳴」的「遐思」》

圖片
              "夏至,蟬始鳴";指的是一種「意境」,有自然的「節氣」流轉;有自然的「生物」鳴聲;還有,只聽到「蟬鳴」,卻不容易發現「鳴主」躲在何處的無奈。 蟬在鳴,此起彼落的呼應 ;我只知道:有幾隻蟬,就躲在茂密的「雜樹林」裡;待我想尋找「鳴主」在何方?蟬,又全部寂靜下來了。然後,遠方的「鳴主」也「休兵」,不敢高調,先避風頭。 蟬、蜻蜓,都是我自童年時代起,就很有好感的美麗「生物」。蟬,像蜻蜓一樣,也有透明又輕盈的「薄翼」;體型又長又圓。以前的「早餐店」,除了供應豆漿、燒餅、油條、包子之外,也有「糯米飯團」,外型很像「蟬」的體型。點餐時,向「店家」說:"請抓一隻「蟬」給我!";「店家」即可會意。 現在,年輕的「店家」,不知傳承上一代的「古意」,只有"不知所云"的「蛤」?「蝦米」?「碗糕」,是否?可惜了!「古意」回不去了;我也「初老」了。不過,雖然我的外表依然年輕,被稱呼「大哥」;說話卻也讓人"不知所云";年輕世代「聽嘸」,以為遇到「怪叔叔」。 比較起來,透明的「薄翼」更勝於有羽毛的「鳥翼」。蟬,與蜻蜓的「薄翼」一樣,在美學的意義,有可看透,都又不徹底的「朦朧美」,帶有神秘感。「薄翼」是自然「生物」與生俱來的「性感」;不易被看透而可以遐思;又能飛行。 微觀地理解,對「薄翼」的想像的「性感」,投射到「生物體」自身,不得不讚嘆,自然造物的精緻和偉大。神秘的「生物」,蟬、蜻蜓,竟然有人的慾望素材; 女人,頭上披著如「薄翼」的「白紗」是可堪幻想的「新娘」 。頭上披著如「薄翼」的「黑紗」,是我見猶憐的「新寡」。 「夏至」起,上午,晴朗的天空,陽光強烈又暑氣逼人;但是,我期盼蟬鳴響起;那般情境,喚起我對童年歲月的回憶;也加深我對理想家園的情感。 相關文章: 美學史話筆記 -《偽善的白紗禮服》 詩人之國筆記 -《夏之鳴》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