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美學史話」標籤的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淨化論」》

圖片
雜、染、混、化;浮世現象變動不止,一切始於「懸念」而不斷地被添加元素,終於以「印象」出現而「暫存」。 「淨化」是主觀上的期望;客觀上,「打掉雜質」必然需要「破」的過程。「打掉雜質」不如說是「除舊」;人都是喜新厭舊的;「昭明文選」收錄的「古詩十九首」中,曾有一篇經典的敘述:一位「棄婦」在下山時遇「前夫」,出於好奇與不服輸的心情而「跪問前夫」: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新妻如何?”;男人還算誠實:"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作為「女房」,棄婦織素的手藝和成品的潔白是「新婦」比不上的! 天啊!死沒良心的,眼睛長在背後去矣!辜負了「元老婆」。此一故事,何嘗不是現實的啟示錄。喜新厭舊有淨化的功能;有些被打掉的「雜質」,以「進化論」的角度檢視:停不下來,卻有些殘酷無情! ____________ 2013年8月27日 哲學人生筆記 -《雜染與未染》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欒月。楊柳乍如絲。 故園春盡時。春歸歸不得。 兩槳松花隔。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銷。 〔菩薩蠻〕 - 納蘭性德(容若) 這是一個現象相互交織的時代,用浪漫的文句來表示,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換言之,彼此是共同體,不再有自我了。其實,這是很可惜的生物和社會的演化;「唯適者生存!」,是殘酷的,卻是真實的。 在此,我想到了清末民初的「王國維」,他在「人間詞話」中,極為推崇「清國」開國初期的詞人「納蘭性德」的詞風和詞品。「王國維」認為,「滿洲人」正黃旗出身,大學士「明珠」之子的「納蘭性德」,由於滿人初入中原,「未染」漢人的風氣,所以,以自然之眼和自然之舌,觀物言情。在中國歷代詞家中,南唐後主「李煜」之後的第一人。 有意思地,「李煜」為亡國之君;「納蘭性德」是開國時期重臣之子,昇平貴冑。詞風,可見時代起落轉折的精神,「李煜」的詞風,有風華不再的依戀不捨,似已嚐盡世間的美味,有太多由風華宮闕轉成空的感傷,是精神意識經過「雜染」之後的無能為力了。 相對於後主「李煜」的時代氛圍;「納蘭性德」,曾如此看待自己之前的詞風:"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字裡行間隱喻自然「未染」,若能不食人間滋味,最...

哲學人生筆記 -《美學上理解「被討厭」》

圖片
「被討厭」有違基督教的教義「神愛世人」。换言之,「被討厭」是人的行為,可見浮世人間有愛憎,人是在情緒上表達出主觀上對特定對象的討厭。  台語的語境中有「顧人怨」一詞,以形容招惹別人對自己的敵意和精神上的排斥。漢語中有「風水輪流轉」,俺也常警惕自己:「狂愛之後必有狂悲」;守節有禮,禮就是義,也是「宜」,不過份即可。  「被討厭」是「被喜愛」的影子,二者互為「對稱存在」,不會出現落單。中國,在一項跨國的民意調查報告中,被評為最「被討厭」的國家。但是,回憶大約半世紀前,世界上有增多的國家民情對封閉的中國充斥好奇心和喜愛。  中國也善用此被外國窺探的心理,施展「統一戰線」,利用「筷子民族」的手腕靈活優勢,派出「桌球選手」到外國交流,稱為「乒乓外交」。後來,更利用「貓熊」的萌樣討喜兒童,在外國展開「貓熊外交」。此外,書法、功夫,……甚至西藏的地理和宗教、文化的神秘感也吸引許多國家想親近中國。  當然,「改革開放」後中國市場的經濟誘惑,更是讓外國的企業和資本家夢想前去發財,外國豈能不喜愛中國?可惜者,中國的國家品味有極深重的「羡憎交織」(Ressentiment)精神病態。  源於有長遠文化的自傲,却又曾淪落於外患而有民族「百年恥辱」的自卑;既羡慕外國強權的科技進步和優勢,又歸咎自己的落後為外國強權的欺侮所致;國家品味的病理原因,出在想要報仇外國的強烈恨意。  這種變態的民族心理,反映在毛澤東的「輸出革命」,以及「天下大亂,形勢大好」的狂妄心態。以「毛澤東路線」繼承人自居的習近平,以「敢於亮劍」的主動向外國表態要挑戰而鬥爭取代。同時,對內洗腦人民兼壯膽,以「打鐵還得自身底子硬」,動員群眾作挑戰外國的準備。  當前,中國奉行的「戰狼外交」,四處挑戰國家品位的下限和文明世界應有的多元又良善的價值。中國的「被討厭」,原因正是精神病態上的自卑又自大而表現「無神論者」的無敬和「唯物論者」的無知。  「被討厭」也有一種美學上的挑戰,就是想要嚐試,自己可以醜陋到何種極限?美,引人注目;醜,也是如此。美醜對稱,正像善惡對立。德國哲人「尼采」提示,“惡也有積極的意義”,就是正視惡的存在而追求超越,不向醜陃的方向沉淪。醜陋被浮世預設為「被討厭」的對象。

哲學人生筆記 - 《「男人、女人,抱女人」》

圖片
本來以為,浮世有“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之嘆,  現在,多了一項,說男人"抱女人"是會成為挨告的理由。  女人多難 ! 被暴、被抱都為難。浮世多虚偽,女人只是客體,由男人決定價值和價格。說來可悲 ! 有些女人也認為,“抱女人“不好,尤其“整天抱女人“是見不得人的壞事。  只要願意,男人女人抱到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化作春泥再護花,很浪漫啊!  _________  相關文章:  名畫的美學筆記 - 《「擁抱的想像!」》  - 2012年1月11日  這是一幅由法國印象派畫家皮耶 - 奧古斯特‧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在1883年所作,現在被收藏於奧塞美術館的世界名畫「鄉村之舞 (Village de la danse,Musée d'Orsay )」。  畫中的男女兩人擁抱共舞,男人的側背影呈現認真,而有些吃力沈重的焦慮現象;但是畫中的女主角雖然體態豐腴,卻面露輕鬆愉悅的表情。男女在擁抱時的心情對比,究竟有什麼隱喻,可供「他者」想像呢?  人類的擁抱是一種「性與權力」的隱喻;也是進化的結果。只是,在許多時候和場合中,擁抱被賦與外交禮儀和親善的外部意義。  其實,擁抱是一種支配和被支配的潛意識,而表現於肢體的動作。在動物界裡,哺乳類動物(Mammals)中的靈長目(Primates in the Mammals) 最擅長於擁抱。  擁抱的原始意義,是用來捕捉獵物和哺乳。哺乳類動物中的靈長目動物是以四肢和乳房的身體構造,去輔助意志的展延和實現。  擁抱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擇優遺傳下來的高尚動作;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擁抱帶來的是身體和精神的愉悅和鬆懈,然後導致安全感或被收服。  回想一下,作為人類,我們已經有多久的時間,沒有和自己的親人,或戀之伴侶相互擁抱?以示信任和包容,並且展示自己所提供的安全感。  現實上,值得注意的是返祖現象( Atavism ),會出現在一個忌諱或怯於展現擁抱的社會。尤其在禮俗宗教專制的社會裡,保守的意識很容易再喚起原始的記憶;而恢復以拳頭來遂行權力意志。...

園藝生活筆記 -《「衣裳的哲學」》

圖片
「節氣」,在五月六日已經過了「立夏」;本日上午,梅雨稍歇,看到無花果樹上已有幾顆果子的發育較突出;擇優處理,為果䆬套袋,以保存局部戰果。套袋,俺想到 “衣裳“;經驗上,未過「端午」不收冬衣。  然而,身體,也有需要順應天時;究竟,要"穿得少"?還是,要"脫得多"?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夏天,也是許多人的煩惱和幸福的季節。為無花果套袋,俺想到,形同對來訪的鳥客“藏私“,似乎有「差別心」,以未套袋的果子招待鳥客,實在有些... “那個“,不夠意思?! 隨後,俺又回想起,以前在德國求學時期所發生的一則「衣裳故事」,那時候,...: 在德國,女生的「年紀」,已滿十八歲;也是法律上的「成年人」;在德語的稱呼用語,不再是「中性名詞」的「少女」(Das Mädchen) ,而是「陰性名詞」的「女人」(Die Frau) 。 「脫少女化」(Die Entmädchenierung)的「女人」(Die Frau) ,明顯的外在改變,除非「懷孕」,否則,在於「衣裳」和「妝容」;那是女人個人的「美學啟蒙」。 來自義大利南部的「港都」,「那不勒斯」(Napoli)的Rosa小姐,在多年的追隨業師,同窗求學的歲月裡,也曾經是俺的「紅粉知己」;曾提供,她的"自覺":",有一種「女人的自己」在內心呼喚;於是,穿著衣裳和打扮自己,就以「女人的自己」表現出來"。 Rosa小姐,當時問俺:"男人,有感覺到作為女人的她,情境正在變化嗎?"。那時候,俺所認知歐洲的「女性自覺」,對於Rosa小姐,同樣以「哲學家」自許,她以「女人的自己」對俺的提問,一項相對於東方文化的「男女有別」的保守語境中,是可貴的、開放的分享,也是哲學的議題。  六月的有一天,大約是「夏至」前後;Rosa小姐和俺,參加一位神學教授的「研討課」:題目很有趣:《穿衣的人,脫衣的神》。主題的背景說明是: 「宗教故事」的傳說,「夏娃」和「亞當」,本來是裸體的;「上帝」創造的「人」,是以「素人」出現,既未化妝,也未配上衣裳;就是「裸體入世」。歐洲的時尚設計,尤其法國和義大利的時尚設計的美學家,為女人開展的「美學」,是建立在一項假設上:"上帝創造女人;女人想要創造另一個自己"。 Rosa小姐,邀請俺去參加「研討課」,...

哲學人生筆記 - 《「背叛」》

圖片
網路搜尋引擎企業Google,被傳出正在設計適用於「極權中國」市場的搜尋引擎;如果成真,Google企業得到中國政府的市場准入;意味著,自己將放棄長期以來對核心價值「不作惡」的信仰。 以前,認同這項企業核心價值的Google員工,目前已經為此而焦慮不安,有上千名員工聯名請願,希望企業的主管高層能再次公開地確認,不會背棄原來的核心價值。也就是,Google企業不會背棄員工的信仰初衷。 現實的情況進展,企業主管高層的態度是不置可否,也不公開地向員工釋疑。這項案例,類似「哥蕯克人」對族群傳統的驕傲自豪,却被高層領導人暗中背叛,與惡勢力達成尋利的交易。 Google的品牌口碑,世界有名,建立不易;若為了得到中國市場的准入而向「極權中國」妥協,企業將自毁形象和將自貶身價,淪為只是許多庸俗的市場逐利者之一。 ――――――― 相關文章: 美學印象筆記- 《「哥蕯克人」的祖國認同與命運》 2011年7月11日 這是一幅由俄羅斯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 1844 ~ 1930年)在1891年所作的世界名畫《查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 它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在多年以前,我閱讀前蘇聯作家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蕭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生於1905年 ~ 卒於1984年;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著《靜靜的頓河》(Тихий Дон)時;對於書中的人物哥薩克青年葛利高里(Gregor Melekhov)和阿克西尼亞(Aksinia),以及他們的族群在帝俄時期徬徨於祖國認同和族群命運的選擇,而讓我對於哥薩克人有了同情與理解。 哥薩克人(Каза́ки́)不被承認是俄羅斯廣闊領土上多元民族的一個民族,而是被標誌為具有特殊文化傳統的自治族群組織。他們的祖先是源於十三世紀時逃避蒙古人西征的斯拉夫難民族群;後來,在帝俄時期,又加入了城市貧民和不願當奴隸的農人。 這些不同原因的落難族群逐漸匯流;大多數人定居在俄羅斯南部和東歐烏克蘭的平原大地上;而這裡是屬於頓河(Дон)、第聶伯河(Днепр)和伏爾佳河(Волга)的流域。 在歷史上,他們被稱為哥薩克人(Каза́ки́);在帝俄時代,沙皇祭出大斯拉夫民族主義收買了哥薩克人的上層領導人,鼓勵哥薩克人為帝俄領土的擴張而奮鬥。從...

哲學人生筆記 -《「小時候」》

圖片
還找得到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嗎?‘’很土‘’的‘’樣子‘’,對吧?!或者,年輕時代的相片,‘’很欠揍‘’的樣子,對吧?! 不必傷心!俺不是出身貴族世家,「草民」一枚,就是那幅"死老百姓",欠管理的樣子。當然,這是從「權力者」的視角看出去的衆生黎民百姓的‘樣子‘。 但是,浮世多變,許多年後,自己也有可能,會登上大位。於是,很怕出身低,沒有‘’人君‘’出身的貴氣。 其實,人生的可貴,在於‘’作自己‘’,不必在意作別人視界中的‘’他者‘’。「自由人」,先從‘’作自己‘’開始! 俺回顧,七年前所寫的,以下這篇文章,浮現一個哲學問題:"命運的意義";以後,別再說:‘’小時候,不怎麼樣!‘’。 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美學印象筆記 -《孤獨是她一生的命運?》  (2011年8月19日)  宮廷畫師,在為王室家族成員和宮廷活動作畫時,除了必須講究精工技巧外,如果能夠意在畫外地呈現隱喻的現象,則這一幅畫作將是流傳歷史的經典啟示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世界名畫蒙那麗莎(La Gioconda),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讓人猜不透蒙那麗莎微笑的隱喻。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 — +1939年9月23日)醫師試圖從精神分析醫學(Die Psychoanalyse)的角度去解析蒙那麗莎的心理狀態;其實是想要探索蒙那麗莎的潛意識。 人無法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無論如何壓抑,潛意識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候,從身體的疏忽的部位流露出來。 我看到有關英國都鐸王朝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sabeth I., Königin von England, Tudor; *1533年9月7日 — +1603年3月24日)童年的這一幅宮廷畫,就先佩服宮廷畫師的觀察入微;畫師在眾多宮廷活動中,竟然能補捉到王室家族成員之間那一份巧妙難以直述的情結(Complector)。 依照佛洛依德醫師的理論,每一個人的話語行為表現都被潛意識支配;而潛意識又是童年生活印象的殘留。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言行舉止會逐漸被外部規範所馴服,同時壓抑本我(it / Es)和自我(ego / Ich)。 描繪十六世紀英格蘭都鐸王朝國王亨利八世(Heinrich VIII ...

哲學人生筆記 - 《 「飄」與「漂」》

圖片
      大約在七年前,俺寫過一篇關於「浮世之緣」的文章:《「時間的烙印和生命的轉世輪迴」》。內容來自童年時代,俺的母親敍述小時候在「公學校」,日本老師講述季節流轉的美學印象。 故事以一對戀人期待來世仍有情緣,於是各自拾起路上的落葉,許下「愛的心願」後,趁著一陣秋風,同時抛向天空。來世,兩人若能再續情緣,樹葉應該‘’飄‘’到相近的落地位置。 現在聽起來,「現世之戀」美矣!却讓人偏執而不理性。然而,這般現象正是「戀的本質」;戀的「不可理喻」。樹葉的「飄」,以「空氣動力學」的觀點,屬於客觀的「力學」規律,不以主觀意志的心願而轉移。 在期望與祝福的語境中,俺,主觀上,常懷抱善意,願天下有情人心想事成。客觀上,浮世却常見「打死不賠」,「愛錯人比死更慘」的悲劏,所以也多予祝福:“早日脱身,心想事成”。同樣是「祝福」的心願,「統」與「獨」都適用;反正,浮世現象看開了或想通了,都有辯證的客觀規律。 只有空氣有「力學」嗎?不!上善若水,也有「水力學」;水往低處流;汪洋中有「洋流」,在大氣條件下和地球與月球的「引力作用」中,有潮、有浪,也有波,如此週而復始,形成「趨勢力」,「個體」只能順勢而「漂」。 台灣和日本同屬「海洋國家」,受惠於海洋的開放和浩瀚,彼此雖然有海域主權交錯的爭議,却也因為海洋的「界面」而有意想不到的「浮世之緣」。 有一位日本的女大學生「樁原世梨奈」小姐,在兩年多前,於日本南域的「石垣島」潛水時,遺失「防水照相機」在世界最大水域的「太平洋」中,竟然在九百多天後「漂」到台灣的陸地,在「蘇澳」的海灘上被小學生檢到,透過網路尋找失主而在一天之內被確認將「物歸原主」。 「樁原世梨奈」小姐,驚喜於浩瀚的大洋與時空中竟有「妙不可言」的「浮世之緣」。這裡存在可以理性解釋的「客觀條件」,就是有效率的網路聯結,帶有善願去淨灘,拾獲失物而為失主著想的小學師生;另外,就是網路上的推波助瀾的網友。 可以說,「客觀律」就是網路上有浮世的「大愛」與「同理心」和「成人之美」的心願。「情緣」在私領域中的客觀理解,是「不可知論」;網路上也不乏「惡」與「恨」的「不可理喻」。 俺,始終堅信,“自由是一切價值的基礎”;浮世愈自由,正視「惡」與「恨」的存在,自我提醒要超越那「不可理喻」的障礙。 回憶童年時代,母親認真地訴說「飄葉」的故事,俺一直相信,浮世有此可能。...

園藝生活筆記 -《雪中的「情婦」》

圖片
          「雪」,是氣候的晶華;也是冬天和春天的「情婦」,遊走在冬天和春天兩個季節。這是胡思亂想的比喻;本來,我想以詩的筆法和語境去形容雪的風情和姿色;奈何,在台灣賞雪不易,走在大雪紛飛中去圖書館,更是超乎正常的想像。 "天氣太好,不想讀書,天氣不好,讀不下書";這是我在德國求學歲月的經驗。德國,位在中歐,冬天和春天是下雪期,我的「老德」同學以此「經典文句」拉我出去「玩雪」。我還是純賞雪景就好。 通常,學期開始後,"傷兵敗將"一大掛人,腳踝裹石膏,手臂綁支撐,還有坐輪椅,拿拐杖或助走架,等著接受我的慰問,真是再見不容易!活著回來真好!當時,我最常以"Überlebenden",這個詞,就是「災難的倖存者」,也是「幸運者」來稱呼「老德災民」。 雪中活動受到傷害的風險不小。「情婦」,對男人有「不倫」的誘惑和刺激,也是「危險的戀」;雪,雪中美景,對「玩雪」的人,何嘗不是如此? 雪,對於我的人生與邂逅,在於美學的經驗;大清早的「修道院」花園,在「初雪」降臨時,大多是深夜開始的驚喜,事前算不準;等到開窗外看,覆蓋白景;遠處傳來教堂高塔的報時鐘聲。只有親身歷境才能有「雪中戀」。 或者,另一種意境是「初春」的二月底,大雪持續多日而堆積深及膝部;學業是心中的懸念,終須冒著下雪外出,也能為自己留下不虛此行的自勉。當日是「攝氐負三十度」;大概以後此生不會再創新紀錄了。 回到四季差別不大的台灣,冬天和春天不必爭「情婦」;都是「王老五」過年應景,自己安慰自己;俺有「情婦」兩枚,「小雪」和「大雪」兩個「節氣」。 想像一下,「玩雪」不成,清朗的天空下,「雜樹林」裡,多日未去,雨後鮮綠在陽光下,「紅橙」和「桑果」正是從「小雪」到「大雪」的雪中碩果。這是我在寶島台灣的「雪中戀」。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暗夜裡的白雪》 人生故事筆記 -《在歐陸聽到大地的鐘聲!》

哲學人生筆記 -《自秋到冬》

圖片
      想到「秋實」,那是「秋收」的目標;在我的園藝生活實踐經驗中,有形的果實,固然讓我喜悅,有耕耘才有收穫。但是,我更喜悅於季景的遞變。 天空,樹景、葉色,加上我的感時,構成季節的心情,就在我自己的美學上的「直觀」(sich anschauen ) 。那是來自時間的流轉,人與景之間的情感互動,場域就在我不必遠求的家園。 戀家,也就理所當然;經營家園,目標是安身與安心,家人有幸福的認同。我和季景,各自的「在」(Sein),因為我自己的感時而有了哲學上的意義。 德國哲人「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指陳的「此在」(Dasein),曾經讓我心有懸念而困惑多年;終於在自秋到冬的紀行中,在「直觀」的時間川流中,有了理解(sich verstehen zur Anschaunung)的喜悅。

園藝生活筆記 -《「秋意高思」》

圖片
曾經,我寫過一篇追思父母的 人生故事筆記 -《低處高思》 ;回憶父母在日本治理台灣的時代,閱讀「岩波書店」的「文庫版」思想新知的叢書而留下給我;想必 曾經受到「岩波書店」的創辦人「岩波茂雄」的「低處高思」精神的感召 ,而化作對子女教育的期許和鼓勵。 那個時代已經遠去;然而,我反省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生存發展的時代,找到既能夠承接父母的期許,又能夠活出自己的哲學和美學的寄託。生於秋季,有感於生日是母親受苦歷險的痛苦日子,我對於自己的「生日」只有感恩,而不認為自己可以「生日快樂」。 那樣的滋味,就化作美學意義上的「秋意高思」吧!也就是,感恩而對秋天有特殊的情感;總以為,秋天伴著美景、豐收和飄落的離情。尤其,時序已過節氣「中秋」,一陣雨後一陣涼意;長假期間,夜裡有秋風涼意,掛在書房窗簷下的「風鈴」叮叮噹噹,鈴聲成為秋意的即景。 走到屋外,望向清遠的夜空,星辰閃爍;天亮以後,照見「日本紅楓樹」,在蔚藍天空下,樹葉已經轉紅,而附近的 「栗子樹」,我為了懷念在德國求學的歲月而種植,樹葉也正在轉成青黃 。「芸香科」的「紅橙樹」、「佛利檬柑樹」的果實,也正在進入成熟期。向晚黃昏,天空的浮雲伴夕陽,映照出天邊的晚霞。 秋天是我的季節,酷熱痛苦的夏天已告辭而去;美好在即,十九世紀末期的法國「印象派」畫家「杜魯斯‧羅德瑞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讚美:"秋天是冬天的春天"(L'automne est le printemps de l'hiver.),頗有時間的哲學意義。秋天,介於酷熱的夏天和酷寒的冬天之間,我只能以「美好的季節」表示我的「秋意高思」。 時間,依然川流不息,這個季節的浪漫,促我想重溫那首喜愛的 日本演歌《昭和流れうた》 。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低處高思》 人生故事筆記 -《秋天的栗子樹》 園藝生活筆記 -《又見變色的栗子樹》 詩人之國筆記 -《浪漫散記》 相關日本演歌: 《昭和流れうた》

園藝生活筆記 -《「台灣肖楠」》

圖片
      十幾年前,我突然心血來潮,想到自己的「雜樹林」,植栽的多樣化有所不足。如果「雜樹林」中只是種植果樹和栽培花草,那般風景意象,只能算是「歐陸」的家庭園藝文化所標誌的「小資產階級」的「花園城堡」。 在德國求學時期,同師門的「紅粉知己」,義大利籍的「Rosa小姐」,告訴我:那是「南歐國家」,義大利的園藝愛好者,嘲諷德國人的家庭園藝文化的風格:花園是秩序和安全的保障,依照自己的「世界觀」去設計「城堡」,以符合那句德文經典名句“Alles in Ordnung !(可以完全放心)‘’。 回台灣之後,自己進入園藝生活;那時候,我也曾經有‘’偏見‘’,以為「家庭園藝」只是「休閒活動」和「附庸風雅」。後來,訂閱日本「NHK」出版的「趣味の園藝」月刊 ;其中,有多次,專題討論「雜林」的概念:將自然的原味風格和多樣化,引入個人的生活空間:有生態,也有時空的季節流轉的風景,更是心靈獨白的空間;已超越個人的「休閒」和「風雅」,而是哲學的理解和美學的體驗。 於是,珍貴的原生樹種「台灣肖楠」 (學名:Calocedrus macrolepis var formosana; 松柏門 Pinophyta) 的幼苗,被我引入「雜樹林」。十年樹木,「台灣肖楠」的成長健康,樹型美觀。從此,我給予「雜樹林」最大程度的放任。 每年的夏天,晨曦、陽光或細雨的時刻,都增添「自然」的風味,有清涼氛芳的感受。現在回想,當年的心血來潮,是我個人有愈來愈明確的園藝偏好,就是,園藝生活的哲學:‘’與自然和諧‘’;「台灣肖楠」是「雜樹林」風景中的主角。 相關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大地的「波斯菊」》

哲學人生筆記 -《窗外的「即景」》

圖片
                書房是一個世界,屬於知性的和精神的;書桌旁,長鏡頭照相機、望遠鏡和放大鏡,在等待上場。窗外偶然浮現的「即景」;是自然的恩給;若未拾取,就改變了;又是另一場「即景」。 拾取「即景」,難免有精神上的焦慮於"不可再得,那是偶然";卻可以自我安撫:"不急,美的意象變幻不已,藍天、浮雲、綠樹、繁花、果實、日夜時空,川流不止"。 自然多麼美好,讓人愉悅!坐在書房,晨曦、風雨,夜空、星辰,遠望近觀;自然「即景」的「直觀」(sich verstehen),是我在窗內,呼應窗外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 ;形成思想和獨白的哲學家園"。然而,人生短促,「即景」,就是立足土地,對家園的恆久熱愛。 自然「即景」變化萬千;「即景」對於我,就是我看到世界的樣子。窗內的我,看到窗外的「即景」,正在對我呼喚。於是,隨手烙印,留下我的哲學人生筆記。

哲學人生筆記 -《「蟬鳴」的「遐思」》

圖片
              "夏至,蟬始鳴";指的是一種「意境」,有自然的「節氣」流轉;有自然的「生物」鳴聲;還有,只聽到「蟬鳴」,卻不容易發現「鳴主」躲在何處的無奈。 蟬在鳴,此起彼落的呼應 ;我只知道:有幾隻蟬,就躲在茂密的「雜樹林」裡;待我想尋找「鳴主」在何方?蟬,又全部寂靜下來了。然後,遠方的「鳴主」也「休兵」,不敢高調,先避風頭。 蟬、蜻蜓,都是我自童年時代起,就很有好感的美麗「生物」。蟬,像蜻蜓一樣,也有透明又輕盈的「薄翼」;體型又長又圓。以前的「早餐店」,除了供應豆漿、燒餅、油條、包子之外,也有「糯米飯團」,外型很像「蟬」的體型。點餐時,向「店家」說:"請抓一隻「蟬」給我!";「店家」即可會意。 現在,年輕的「店家」,不知傳承上一代的「古意」,只有"不知所云"的「蛤」?「蝦米」?「碗糕」,是否?可惜了!「古意」回不去了;我也「初老」了。不過,雖然我的外表依然年輕,被稱呼「大哥」;說話卻也讓人"不知所云";年輕世代「聽嘸」,以為遇到「怪叔叔」。 比較起來,透明的「薄翼」更勝於有羽毛的「鳥翼」。蟬,與蜻蜓的「薄翼」一樣,在美學的意義,有可看透,都又不徹底的「朦朧美」,帶有神秘感。「薄翼」是自然「生物」與生俱來的「性感」;不易被看透而可以遐思;又能飛行。 微觀地理解,對「薄翼」的想像的「性感」,投射到「生物體」自身,不得不讚嘆,自然造物的精緻和偉大。神秘的「生物」,蟬、蜻蜓,竟然有人的慾望素材; 女人,頭上披著如「薄翼」的「白紗」是可堪幻想的「新娘」 。頭上披著如「薄翼」的「黑紗」,是我見猶憐的「新寡」。 「夏至」起,上午,晴朗的天空,陽光強烈又暑氣逼人;但是,我期盼蟬鳴響起;那般情境,喚起我對童年歲月的回憶;也加深我對理想家園的情感。 相關文章: 美學史話筆記 -《偽善的白紗禮服》 詩人之國筆記 -《夏之鳴》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