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旅遊感想」標籤的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月光應急」》

圖片
事到臨頭,需要應急;生活中有突發的需求;常言道:"有錢難買「早知道」!"。此言,在「貨幣經濟學」中已有討論:貨幣的功用之一是「儲存購買力」;就是支付的流動能力。 經驗上,遇到問題,「有錢人」的反應,大多是花錢解決!;浮世經驗,只要花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政府治理的懲罰工具之一,常用「罰款」來對受罰的人民剝皮,比起其他的刑罰手段,是一種比較有經濟效益的考量:既可增加國庫的收入,又可減化獄政管理的成本;又可以說是「微罪輕罰」的國家德政。 但是,「缺錢的人」怎麼辦?在這裡,所指涉的人,不是固定資產貧乏的「窮人」;而是「流動性不足」;也就是可支配所得不足的人。急需付款,却帳戶見底了,流動力不足,急壞矣! 當前許多領月薪所得的人,被「通貨膨脹」的高物價壓力剝削,以致月薪不足以支付當月的花用,成為「月光族」。「通貨膨脹」是普遍的經濟問題,會逐漸讓人貧窮化。 歐洲有些「社會國家」,許多依賴退休金和固定收益生活的老人,生活的支付力,被「通貨膨脹」的高物價壓迫,被迫上街集會抗議。近期,米國也有一則訊息,「世界排名第九富裕」的米國,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在急需四百米元的應急時,是無力支付的。急破大頭矣! 另有一哭笑皆可的貨幣現象,政策上,日圓貶值的趨勢現象,讓許多外國人湧到日本旅遊和大購買,普遍的理由是,外幣兑換日圓後,外國人在日本購物,感覺上日本的當地物價相對地很便宜。 這是一種外國人在日本的「貨幣幻覺」;感覺上,支付力寬裕了。反之,日本人的切身之痛,是日圓走貶,使進口商品的物價變貴了,出國旅遊的成本也增加了。

園藝生活筆記 - 《以「葡萄」之名》

圖片
本年第14號颱風,就在中秋節前後時,移動的路經,預估靠近琉球南方和台灣北方的東海水域。這個颱風取名「葡萄桑」,是馬來西亞的氣象部門命名,取自有馬來西亞本土風味,口味很甜的一種「無患子科」的熱帶水果「山荔枝」,或者「黑毛丹」。 台灣本地較熟悉的同屬親族是「紅毛丹」;學名Nephelium mutabile。至於台灣本土生產的荔枝,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產期內,農戶必須預防山野的猴子來大把偷摘荔枝。 「葡萄桑」,其實是馬來文(Pulasan)的音譯;本質上,「葡萄桑」與葡萄(葡萄科)無關,也與桑椹果(桑科)無關;更與「芸香科」的「葡萄柚」無關。 當然,「葡萄桑」颱風,更與水果「葡萄桑」無關;不過,馬來西亞以其國產經典水果為本年的第14號颱風命名,可能是水果知名度行銷的策略。 類似地,紐西蘭以「奇異果」(Kiwi)行銷國際水果市場,曾被誤以為是紐西蘭原產的水果;其實,「奇異果」的原產地是中國,被稱為「獼猴桃」(獼猴桃科);在1904年被移入紐西蘭推廣種植和外銷;如今,已成為紐西蘭在國際上的代表水果。 俺種植多種品名的葡萄樹,很喜愛成串結果掛上枝的豐收感,只是本年的產期已過。目前的應景碩果是葡萄柚。

導遊故事筆記 -《「想去走走!」》

圖片
為生活、工作奔忙,可曾真正為自己而過?一般人的心願,俺在導遊時,常問及來客,世界如此大,為何會有到台灣遊訪的決定? 出差商旅者,是公務所需,那是另一個議題;可思考者,是那些已退休者;普遍的回答之一是:"想去走走!趁著身體還能走的時候,因被親友推薦來台灣,就選為旅遊的目標之一。 引論到此;俺注意到,台灣的新任總統賴清德五月二十日將就職;時下各界的「強說愁」,被導向中國共產黨權力集團長期對台灣的政治隔離、經濟吸噬和社會分化。如今;台灣的中華民國新任總統賴清德,和民主進步黨又執政時,却是長期鬥爭的對象時,習近平情何以堪? 專制政權的動向,定於獨裁者習近平一尊,唯其意志和意向所歸。近期,俺注意到,習近平出訪歐洲法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三國;回國後,又接待來訪的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被國際刑事法庭以戰爭罪行通緝的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丁。 "廉頗已老,尚能飯否?”;以此問向這些「勉強」登場的角色人物。時已不予也!出去走走,都是和時間、和天命無常的競賽。長期在位,經過世道多事的折騰,最大的宿敵來自於身體的折損和氣勢漸消。 俺注意到,習近平在法國的領導人高峰會場,多擺出一張輪椅;再者,習近平的行走已蹣跚吃力。所呈現的一切,皆有「來不及」的焦慮;這是所有獨裁者的「死穴」:找接班人準備;否則,「拭目以待」! 北韓的金正恩,已帶著稚女出場;習近平,似乎可靠者乃其妻彭麗媛,似已為接班在進行安排,是以放出訪歐洲三國時的「夫人外交成果豐碩」的造神故事。何嘗不是「愛人將接班」的風向。 「併吞台灣」,被習近平和中國共產黨列為歷史使命,實現其所謂的「偉大復興」。然而,「解鈴者,繫鈴人也!」;多年來,出於帝國主義的領土野心,對台灣「不誠無物」;台灣與中國雙方的人民心理認知,不止是陌生,而是更疏離和更不信任。 春天時,習近平表示,雙方沒有解不開的「心結」;也樂見和鼓勵雙方人民互相多走走。有意思矣!中國人民或可問習近平,既然念茲在茲台灣,自己却不曾去走走,如何理解台灣和台灣人?等待何時?賴清德在競選時,已表示,歡迎習近平來訪問台灣,和品嚐不包括包子在內的台灣小吃美食。 或許,表面上的軍武恫嚇和日前宣佈制裁五位台灣的政論名嘴,僅是「拉弓收箭換握手」的前驟。真正的意思,在於傳達:"老賴!俺想去台灣走走,你那兒可行否?"。

旅人故事筆記 - 《「看人練拳腳功夫」》

圖片
晴空好天氣,在台北捷運芝山站附近,完成委辦任務後,搭上往淡水的捷運列車。在車上只顧查閱手機,竟然坐到北投站,只好順帶二位台中北遊的大媽,指引迷津換車去淡水。 途中,列車到了關渡,俺又沒注意,提早下了車。本日,似乎搭車不專心;出門前研讀了一篇「行為的邏輯 vs. 邏輯的行為」哲學文章。難怪,原先安排的行事程序錯亂矣!現在,流浪到了「台北藝大」;隨緣坐在戲劇系教室的中庭休閒椅上,望著天空、大樹,也受著「小雪」節氣後舒服的徐風。 清靜的氛圍下,中庭突然傳來出拳劈脚的招式響聲。放眼望去,一位男生正在練拳腳功夫。俺沒走錯地方吧?莫非這裡是「少林寺」?當然不是!中國經濟崩了,「少林寺」多年前乘上經濟列車,轉行成觀光表演行業。現在,像各行各業一樣落難,不行矣! 看著那位同學練招式,莫非學子主修武打戲劇?辛苦矣!俺想到童年時代,曾追隨中國山東泰安鄉武家出身的師父學武術,「少林功夫」的南拳北腿、馬步、掃腿、棍法和各類刀法、劍術,點穴,苦不堪言,也樂在其中。 凡事用心學,終會烙記留痕,此生難忘。學武、學文同理;學外語也是如此!當有一天,遇到外國人在路上有事相探詢,自己可以朗朗上口,說著流利的外語解說迷津,甚感領悟。那時候,心頭浮現師父以前的傳心:"現在苦練,以後就是自己的本領"!師父所言至理。 練武何用?只能軍演?這個「鳥問題」,大哉問?日前,聽到一首日本演歌名曲「大利根月夜」,敘述武士「平手造酒」的人生故事,千葉的武家出身,受器重於主君,被賜座同飲。無上光榮! 後來,主君的大府沒落了,也養不起武士了;身懷功夫的武士只好散去成了「浪人」。換個意思,很像「流浪保鏢」;或者像流浪的貓犬。這是「學以致用」的合理邏輯;但是,却不保證結果能讓自己滿意。

哲學人生筆記 - 《雙城人說鳥事」》

圖片
中秋夜,俺與高雄的表哥電話中敘舊,他「老人家」說,與台北人聊天好像只能談政治;啥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和「台北 - 上海雙城論壇」之類的鳥故事。 天啊!高雄人對台北人誤解多矣!以前,南台灣是國民黨的天下,甚至是「礦區」;許多污染的產業多設在高雄地區。 記得,俺預官役下部隊到金門報到;表哥不久前也才隨部隊從金門移防回台灣,不久即退役歸鄉,到台塑集團的南亞公司仁武廠上班。表哥對現實很不滿;對故鄉高雄的前景展望,很無可奈何。當年,還在「戒嚴時期」。 俺離開台北市南下,先夜宿表哥家,問候姑父、姑母。次日,表哥騎機車送俺到壽山的十三號運兵碼頭等待運兵船。 沒想到,多等了三天,俺被接運站長官指派為臨時召集官,視需要召集同梯的預官集合清點人數。 晚上,在壽山上看高雄的夜景;俺想到,若船到,即將離開台灣;多看高雄幾眼吧!再見了!港都。 中秋夜,與表哥的聊天,俺感覺到,他已有對城市高雄的光榮認同感;符合俺多年來的親身真實的感受。改變,就從在地,就從自己的求新又求變的意志起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2020年10月3日 哲學人生筆記 - 《「台北紀行」》 說到「台北」,直接的印象,應該是指涉行政區域的「首善之都」,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流亡暫棲台灣的「陪都」,「台北市」。 至於「正室」,首都「南京市」,則是西望茫然,渡海「撥遷」而來的「老人」,若非「天命」已歸西,猶在世者也坐八十幾望九十幾,如今只能「新亭對泣夢金陵」;否則,就是幼兒時隨父母同至,台灣才是生長發展的「立足地」。 這也是俺這位土生土長的「台北人」總為「台北市」的妾身不明抱不平,被「工具化」的「賠都」;「台北市」被閹割了「主體性」。那麼,「新北市」的命名和身份更是莫名其妙地自居「賠都」台北市的「附庸」;中南部的台灣人北「上」,當然所指涉者,先想到「台北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新北市」頂多只能位居中華民國「賠都」台北市的「陪都」。「台北市人」還不想禪讓「首善之都」給「新北市」,除非後者改名,也就是找一個有自己獨特身份的市名,正名之。 這好比,自始為「妾身」,此生和此身非己有,只能淪為「非正室」。俺,也為「新北市」抱屈多年矣。當年,名字多多,却僅能靠「北」挑名字,實在缺創意和設計力。 不過,以上所論乃「台北市」的草民,俺的書生之見;還是說說「台北市」到底有啥麼強勢?近日,俺在黄昏時分漫步「...

世界小事筆記 - 《「被棄的原因」》

圖片
「被棄」,心理上很不開心!參加選舉的政見只是條件之一,却藏有致命的因子。有些參選人的政見,理想很浪漫;在追求實踐上,却很虛無,陷在「偽命題」的泥沼裡而不自知。 時下,台灣正進入總統和國會議員的大選期;冒然浮現「戰爭與和平」的政見,逼選民二選其一。這是流民惡棍攔路打劫的劇本台詞句型:"要錢或要命?"。列其為政見,是既惡劣也不道德的匪徒之語。 追索其出處,來自中國交辦給台灣在地的「協作勢力」,要台灣人識時務些,好自為之,不要敬酒不喝,逼流氓出手奪命。 如前所言,表象上,既然「戰爭與和平」是「偽命題」,本質上,是不可能被實作的。如此,台灣有「已被棄」的政治權力慾強烈者,依然不死心地跑去金門呼應中國的「偽命題」任務;就是為了自己的「提前被棄」,只能找機會「隔空配藥」向中國交差。 鴿子,自認愛好和平,却愚笨地呼籲老鷹來個「和平宣言」;老鷹張出「利爪」,問呆鴿子們:"您們有「這個」嗎?";沒有「這個」又不快跑,就稍後淪為「食物」吧! 提出虛無政見的參選人被提早「棄選」,不意外!

導遊故事筆記 - 《「皇帝摔破碗」》

圖片
故宮有「清帝國」皇室留下的「明帝國」時代的餐具,一只「瓷碗」,被掉在地上,破損矣!有戀物癖者生氣不已,大駡斥責,要人負責!當然,是非我族類者拿身家財產和官位來還! ‘’有這麼嚴重嗎‘’?那一只「瓷碗」,遥想當年,若被宫主皇帝從手中掉落,大概奴才太監掃一掃地,清理碎片丢掉矣。 宫裡不缺備品器皿和宫女;被皇帝摔破或打入冷宫,只有皇帝夠資格和權力認為:‘’有這麼嚴重嗎‘’?。這件事證明了,權力和身份才是「瓷碗」價值之所在。 那也是俺在為德國遊客導遊故宫時,一位德國教授看到清宮收藏物,突然問俺:“這些清帝國宫室的瓷器收藏,怎麼會來到這裡?瓷器易碎,台灣什麼時期有過皇帝?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愛用瓷器嗎?” 這幾年,有一個詞,「碰瓷」,瓷器的英文“China”,碰不得,會激怒中國,才流行以「玻璃心」代之,「易碎」的同義隱喻詞。導遊時,最後那一個問題,俺告訴老德教授,自己在家常用不銹鋼杯和陶碗,足矣! 說到寶物的意義,皇帝和乞丐的碗,各有不同的定義,價值如天地之別。前者,落到收藏者手上,價值可以各自表述;後者,除非乞丐後來革命造反成功坐上帝位。 以前,俺在核能電廠任職;其中的心臟,在重要的「沸水式反應爐」,曾經有一位工地包商的員工賭博欠債,到處籌借現金,包括急電家鄉古意的老父,騙說不小心‘’撞破‘’核電廠的「反應爐」,已被業主扣押索賠"。 老父急壞矣!籌了一百萬元,急奔核電廠工地要救子。幸有明白核反應爐運作原理的員工和保全警衛攔阻,笑指遠處巨大的核反應爐圍阻體,告訴老人:“阿伯啊!恁後生的有夠力,竟然可以撞破抵抗強烈地震的鋼結構混泥土圍阻體,有夠勇!” 唉!天下父母心,老父的古意勝過古董的價值。

旅人散步紀事 -《「春遊探花」》

圖片
時到見花顔、春天此時正是!在四月清明時節前後,正是「芸香科」和「薔薇科」果樹開花的盛時。俺今年另有「外遇佳人」,「蘭花」。 從今年二月二十四日起,「烏克蘭」舉世注目;許多「歐洲蘭」也受到矚目: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荷蘭、波蘭、芬蘭…德意志蘭(Deutschland)。「蘭」,花樣和色彩繁多,除了「歐洲蘭」,還有「台灣蘭」,都因著「烏克蘭」而受到關注。 俺於是啟程去台南參觀「台灣國際蘭花展」(TIOS),順便春遊嘉南平原,探索本土的地方誌。園區,在開闊的嘉南平原上,俺想到童年時代旅行此地見過的甘蔗田旁的小火車和翠綠的水稻田;這裡曾是台灣的穀倉區。求證於園區的義工,在日治時代,這裡曾是製糖會社的甘蔗田野。 只是,如今已多角化轉型成為農業生技的發展基地;望遠有許多幢温控設定的建築,據說大都被用於蘭花生技的研發和苗株的培養。俺想到台灣的「護國神山群」,不僅半導體晶片製造的台積電、聯電、…,還可能出自卓越的生技產業;蘭花生技是其中之一。 彼時,俺遥想到曾與福爾摩沙,台灣,有過歷史邂逅的歐洲「低地國」荷蘭,以海上貿易國家興起,以河海水利工程聞名於世。如今,除了獨步世界的「極紫外光雕刻機」企業ASML,是台積電的機臺供應商外,荷蘭也以花卉農技產業聞名於世。 遠在東亞的台灣,也以貿易國家興起,在半導體和生技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進程上也有荷蘭的影子。

旅人散步紀事 -《「在新營站轉車」》

圖片
就在「台灣高鐵」意外在左營附近被斷電停駛的前一日,俺在傍晚時分到台鐵的沙崙站,轉搭上高鐵北上。 左營、新營、柳營和下營,都有「營」字;歷史上,這些地方都曾經駐兵「屯田」。有「新營」地名,那麼應該有「舊營」地名?沒錯!在鹽水區那裡就有「舊營里」,隨著人口和經濟發展,向東有「中營里」。 人們,喜新念舊,「新營」聽起來,就像新屋對老屋,較具時尚感;老區的老屋,必須等都市更新。但是,「老」有歷史感,割捨不易,那是生活經驗和成長回憶的遺緒。古詩有云:“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新與舊的心結交錯總是不易揮去。 俺 搭了新的高鐵,却懷念老臺鐵,偶而擇幾站搭臺鐵區間車打發閒置時間。那天上午,先去走春,在嘉義太保市的高鐵站,搭上新營客運去參觀「台灣國際蘭花展」(TIOS),也給「烏克蘭花」支持。 回程,又接駁到臺鐵新營站搭自強號列車到台南,在「赤坎樓」旁吃「度小月」,掌門的店主已是第五代接班人。舊時代的老店交給新一代了。歷史,在台南古城,似乎新舊交雜。對了!那裡有南科和台積電,新的!

世界小事筆記- 《「平視中的東升西降」》

圖片
「平視」,一個自認「大國崛起」,又製造世紀大瘟疫害慘全世界後,被中國權力者提出的漢民族語境。這是因何種卑劣又自私的心態而提出的「妄言」,才會如此無知而自我膨脹? 既然是自認已取得「平視」的地位,又怎會看出「東升西降」的「位差」?其實,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出自於「自卑」,也因此而「自大」;所謂的「平視」只是自我膨脹過程中的「差覺」。 究其原因,在於發此「妄言」的權力者,中國天皇習近平的知識能力極差,以致主觀上認知客觀世界的能力是毛澤東式的「搞亂世界」,也就是毛澤東的草莽概念:“天下大亂,形勢大好”被包裝成現代語境;本質上,還是返祖的「井底之蛙」的呱呱得意。 以習近平低下的知識能力是不會理解「客觀形勢的發展不以主觀意志而轉移」。習近平曾自信地對台灣報價,提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顯然地,既然是「一國」,何必有「兩制」? 問題的本質在於,台灣人已自成「一國」,為什麼還要去接受「外國」所報價的「一國」中的「兩制」而自我消滅?當然,台灣人隨後在自己的總統大選中以民主大多數所呈現的人民意志否決了習近平的「傲慢自大」,那是當代中國的「井蛙妄視」,因錯覺而妄言。可想而知,「東升西降」更是認知障礙下的妄言。

哲學人生筆記 -《「疫劫中的聖夜」》

圖片
記憶中,被喚起的「白雪聖夜」,大約是從十二月中旬開始的;那是基督教文明地區的喜悅、分享與祝福的時段,直到過完新年,回到正常的作息。 在這個時段裡,人們似乎因為「聖嬰」的降臨而得到救贖。俺來自遙遠的東方,當年客居在德國的修道院裡,因修哲學、經濟和法學,而被神學士尊為「東方智者」;自我的體驗是「聖座」旁的「客座」,受到禮遇的「客卿」;也自然而然地融入聖域的生活。  當年,活在與俗世無關的「桃花源」,似乎救世主「彌賽亞」常駐聖域裡。也許,這就是宗教埸域的「磁場效應」,有安全和安定的舒適感,俺也久化而成為慈眉善目的好人,很好相處;也知道一些趣事。  畢竟,聖人也有凡心,客居久了,撞見神父暗夜中觀賞俗世的「成人節目」,竟邀俺共賞;這有點那個...犯了「色戒」。入境尊禮,不宜矣!謝了!也見識過老修女酒醉聖堂,「聖經」反著翻,醉言醉語,說著怪怪的鳥話,可憐啊!被關禁閉反省去矣。  俺未皈依宗教,也非異教信仰的佛教徒,卻能「我佛慈悲,阿彌陀佛!」,發揮「彌賽亞」精神,渡己渡人、致以關心慰問。原來,苦悶焦慮至極矣!人生十五、二十時的歲月,隱於教域學程而未嚐俗世風情,不知俗界樂趣。  平常,被人告解的神父修女,卻換俺來扮演「佛洛依德」醫生,開出「精神分析」的解方。這也影響院長,後來欣慰於院裡有哲學家與神學士們共同見證跨文化的「異業結盟」。  本年入秋冬後,疫情更惡化;德國聯邦政府自本日,十二月十六日起,對全國範圍實施活動管制,至明年的一月十日;等於要求人民於「白雪聖夜」的時段在家裡祈禱「彌賽亞」降臨。   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2018年12月16日  人生故事筆記 -《「彌賽亞」》  一年匆匆,又到年底;記得在德國求學的歲月,每年冬天的初雪降臨後,大概就是十二月中旬過後,距離「白雪聖夜」僅有大約一週的時間;然後就是過新年。  當時,我客居的「天主教」修道院,洋溢著「聖夜」將到,新年不遠的快樂氣氛;神父和修女滿臉慈祥和藹,平時「聖人」的表情也不見了,忙著部置裝飾聖夜掛飾。我是異國遊子,孤獨留居修道院,也放下學問大事,成為神職的「公差」,修女老嬷嬷的「壯丁」,提供爬上爬下的「爬樓梯」服務;掛東掛西,入境隨俗,跟著快樂。  那時候,我才體驗到:年...

哲學人生筆記 -《「台灣學」》

圖片
論說台灣和理解台灣,不宜僅從浮面的美景角度出發,不妨以「台灣學」的角度來論述和理解。 台灣,至少可以有獨特和豐富兩個面向;戰略上,海權和陸權接角的Hub,引來各方列強番邦的競逐,西方人在「大航海時代」,到世界各地找資源,財富和奴隸,台灣被視為東亞大陸近緣的泊地。  那時候起,台灣先民即有貿易觀,表現在「跑南北貨」的「方向語境」中,台北市大同區的大稻埕、迪化街和高雄巿鼓山區的「哈瑪星」一帶,都是以南北貨批發出名。  今日的「南向政策」,符合台灣和地緣的歷史發展進程。台灣獨特的歷史,也在於警戒近鄰巨大量體的中國,免於被黑洞磁吸。在中國的歷史上,台灣只是偶然的角落,天朝不曾擁有,即使被迫佔有,也是可割可棄的邊緣一角。  「天朝中國」的方向感是自居陸地的「中心之國」(Das Reich der Mittel);甚至拒海,只在意逐鹿中原,撫遠蠻夷,迪化番人。從漢字的貿易語境可知,「中原天朝,橫貫東西」;貨物也被稱作「東西」,來自亞歐大陸上東西走向的「絲路商旅」。  台灣的命運和歷史發展,其實是住民等待知音的寂寞過程,有被工具化的悲情,也可以說,因此養成被貶抑的自卑感而想取悅強權的自勵奮進;自我約束不會鬧事的乖寳寶。  也可以說,偏房妾婦所出之子女,生於憂患,能善於察言觀色,知道眉角,也善於靈巧和機巧,有精巧細活的手工能力,在近世西方科學啟蒙和教育的助益下,可入微細的製作工技。  獨特的地理來自偉大的造山運動,多元的民族和移民過程,造就豐富的文化內容。台灣有自身的發展進程和命運,可作為構建構主體價值的基礎,無論東方或西方的番邦,看待台灣,他們都是偶然的過客,台灣人自己要強調,是立足土地生根茁壯的大樹,莫成為卑微的浮草。

哲學人生筆記 - 《「台北紀行」》

圖片
至於「正室」,首都「南京市」,則是西望茫然,渡海「撥遷」而來的「老人」,若非「天命」已歸西,猶在世者也坐八十幾望九十幾,如今只能「新亭對泣夢金陵」;否則,就是幼兒時隨父母同至,台灣才是生長發展的「立足地」。  說到「台北」,直接的印象,應該是指涉行政區域的「首善之都」,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流亡暫棲台灣的「陪都」,「台北市」。  這也是俺這位土生土長的「台北人」總為「台北市」的妾身不明抱不平,被「工具化」的「賠都」;「台北市」被閹割了「主體性」。那麼,「新北市」的命名和身份更是莫名其妙地自居「賠都」台北市的「附庸」;中南部的台灣人北「上」,當然所指涉者,先想到「台北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新北市」頂多只能位居中華民國「賠都」台北市的「陪都」。「台北市人」還不想禪讓「首善之都」給「新北市」,除非後者改名,也就是找一個有自己獨特身份的市名,正名之。  這好比,自始為「妾身」,此生和此身非己有,只能淪為「非正室」。俺,也為「新北市」抱屈多年矣。當年,名字多多,却僅能靠「北」挑名字,實在没缺創意和設計力。  不過,以上所論乃「台北市」的草民,俺的書生之見;還是說說「台北市」到底有啥麼強勢?近日,俺在黄昏時分漫步「台北市」的精華區的地標建築,當然非「台北101」莫屬,曾經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如今已退居和謙讓給「後進」。俺曾經想過,「台北101」為啥想‘’稱高世界第一‘’?  其中有精神醫學上的從邊陲擠到世界中心的自卑變自大的爭氣,讓世界各路的番人看見,台灣人能因此欣喜雀躍。「俺存在,所以俺長大,俺有話要說」。台灣不是「亞細亞孤兒」嗎?中華民國不是一再被見棄於番邦嗎?恁爸給你看!  就在這種「精神病理學」的依據中,拔地而起,先強迫「台北市民」俺,無可逃避地,看見偉大的「台北市」獨有的「大玩具」。說它是蓄勢待發的「探空火箭」也可以。

哲學人生筆記 - 《「絆的哲學 - 生死篇」》

圖片
德國哲人「黑格爾」有一句有名的定言:“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世紀瘟疫大災迄今,俺想到「生與死」的定奪,對每個人,都是迫在及身的問題。瘟疫引起的死亡,在統計的「相對比例」上雖然不高,但是在「絕對數量」却是驚人的。生命是易碎的,死亡是輕易的。  很意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竟然同時代有些國家或都市,每天有數百或上千人死亡。以往,無論是戰爭的空襲、爆動、恐怖攻擊的死亡人數,若有數十人就已經是重大的新聞議題。如今,成千上萬人,甚至累計數萬人,因染疫死亡,已經是殘酷的事實。  在德國求學和後來多次的歐洲商旅,有機會遊歷那些仍保有中世紀風格的城鎮,有些「大主教堂廣場」上,在中世紀黑暗的「神權時代」,教會的「祭司團」公審「女巫」,以「火刑」處決;或公審那些背離宗教旨意的思想異端者;或者有些場址,以背景故事,說明歐洲在中世紀「黑死病」肆虐的恐怖歲月裡,在三四天內,小城的全部居民已滅絕不剩。  有一個德文單字“Aussterben”,用以形容德國的「大學城」,以大學生為小城生機的主體,在漫長的寒暑假期,學生離去,全城陷入死寂;正是衍義自中世紀那場「黑死病」滅城後的慘狀。  當然,也見識歐洲中世紀商業交易行規的習慣傳承「規矩」,為後來的「民法典」和「商法典」的援引;有些規矩承襲自古老的「羅馬法」文明。在德語系和法語系地區,有些小城的「市政府廣場」上,仍保存懲罰無良商人、手藝工匠師徒的刑具,所犯下的罪過是無誠信、不正直的偷斤減兩,或暗藏餘額,有違宗教的戒律;因「小貪」而被判「上銬頸圈」,釘掛在牆邊三天以示眾。  「死亡」,在哲學上是一個切身相關的問題;另一位德國哲人「海德格爾」的提醒:“人生是向死亡的「存在」”。意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末日。只是,法國有另一位哲人,這位老兄對俺的德國哲人前輩有失尊重,竟敢嗆聲:“死亡,在自己上場前,都是見證別人的「告別式」”。典型的「法國式冷漠」。  俺的哲學家志業,在冷靜理性之外,仍保有不忍的側隐之心和「同體共絆」的感傷。典型的的佛系思考。雖然在黑暗中,始終自信,曙光將現;又想到,瘟神就像黑影及身!任何的存在都是脆弱的。

哲學人生筆記 - 《「中國之旅的啟示」》

圖片
十五年前,應在德國求學而相識交遊的老中同學的邀請,俺再度踏上中國的私誼之旅。這趟旅程,除了參訪「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會唔任教職誤人子弟的老友外,也遊歷「江南小鎮」,探詢「文化中國」是否在「中國共產黨」極權專政的「新中國」仍有跡可尋?「江南」,春來江水綠如藍,或明清時期的園林、運河船屋,小城人家。  可惜矣!來的不是時候,正逢年關交替,氣温在攝氏正負值之間,有時飄著細雪,天空大都在霾霧裡。元月初,來到上海,先後走訪浦東和浦西。當時,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四年,在往上海的公路上看到貨櫃拖車,一輛接一輛地,往港囗的方向奔馳而去。路上忙碌的景象,顯示中國正扮演「世界工廠」供應鍊的積極角色。  老中友人邊開車邊問俺:"老張,記得麼?在德國時,你曾經拿一篇的「經濟學人」(Economist)上的專論,說中國經濟的「改革閞放」將走上不可逆轉的方向。你還說,從女人的化妝、服飾造型和髮型上可以看出不可逆的趨勢。記得嗎?"  確實,俺記得有這回事。"在愛人的造型上,你有發現中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的不可逆否?";俺回問老友。  “哈哈!問得好!看不出她有「定型」”。老友這話似有隐喻。中國的「改革開放」可能還不知道是「白貓」或「黑貓」。畢竟,「中國共產黨」不可能改掉自己的命根;何況,中國有數千年的封建專制傳統。  隨後,老友開車轉入上海市區的高架橋公路,兩旁的大樓密集聳立,可是,每棟大樓難得有亮燈。大致可以研判,經濟的發展方向走上日本和台灣曾發生過的「泡沫經濟」方向。大量出口創匯和創造的熱錢湧向房地產,造成「供給過剩」。  俺提醒友人,中國經濟有極大的遠憂:「貨幣幻覺」;社會上的「國民經濟」參與者會誤以為富裕了;其實,「通貨膨脹」正在發生。  以出口創匯和推升房地產比例的「國民經濟」有致命的要害,依賴國外市場的訂單,以及疏於技術生產力的進步。看似富裕了,終究只是幻覺。近年,米國「川普總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高端技術輸出中國的管制。  然後,源於中國的「瘟疫大災」禍及世界上許多國家;以致於貿易訂單停滞和外國市場正逐步解除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中國即使寄希望於「復工」救經濟也將難以實現。

哲學人生筆記 - 《「過河棄卒」》

圖片
  一九七八年,牆國決定戰略轉向,實施經濟的「改革開放」;以「特區試點」引入「資本主義」的「外資」來投資設廠,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牆國,自建國以來沉溺於「馬列主義」和「計劃經濟」,包括人口政策的「計劃生育」。這套理論的實踐,必然以走入死角自證行不得。  「蘇聯」和「東歐國家」,撑不過一九八九年,經濟崩潰,引發政治崩潰;印證「馬克思」所預示的定言:經濟作為「下層建築」,政治是「上層建築」。樓下已崩塌,樓上豈能不塌下來?典型的「自我預期」的實現。 牆國,走不出自己歷史的「宿命」;在「天朝自滿」的心態下,沉溺於「閉關自守」的國家神學。「長城」的歷史存在,正是此一民族保守心態的象徵。 歷史上的任何改革,總是難脱「祖宗家法不可改」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守舊與反動。在這般歷史背景中,牆國從來没有真正的「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和意義;「改革開放」的動能與時間耗盡,也必然是趨勢的反轉,回到歷史的「皇權黑洞」。 米國對牆國發動的「戰略反制」,必須從米國建國以來積極進取的國家精神去理解:信神的「資本主義」,以自由精神為基礎,捍衛「保守主義」的高貴價值;不信任代表世俗權力的政府而信仰神。 以國家之名,米國皈依於神,表現在“In God We Trust”的國家神學宣言,也以國會立法的方式實踐此一謙卑的精神,呈現在米元的貨幣上。 國家,可以因為有高貴的價值信仰而偉大;不堪的國家品位,在於既是「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者」,又想涉足非自身精神領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缺乏政治的改革和精神自由,以致只能流於虛浮的聚歛財物和掠奪資源。没有自由精神的國家,必然缺乏自身獨到的創新科技,只能淪於攔刼、盗取或援用別人的創新。  在米國和牆國的「戰略對抗」形勢發展中,牆國,最終還是在被米國與盟邦的圍堵中回到「土法煉鋼」的自以為是。浮世的規律:“客觀形勢的發展,不以主觀意志而轉移”。 牆國,正在返回「皇權黑洞」,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還是回到「過河棄卒」的歷史軌道。牆國終於自證,是不可被期待的,也不能被信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暗夜盡頭」》 2016年2月13日 世道擾嚷不安,天災頻傳,身在無常的時代,難以期待一帆風順,安然無事。寒冬春暖交替,在似乎凍僵的世界裡,又連...

園藝生活筆記 - 《吃「無花果」有感》

圖片
友人分享俺一包自土耳其進口的無花果乾,初嚐的口感很順,就接二連三;然後,適可而止。次日,摘下自家植栽上的一粒無花果,伴著其他水果一起作早餐對自己好。  好吃又順口的農產品,尤其有營養特色的果物,在農業競争力的表現上,已經成為國家的名產特色。紐西蘭的奇異果,日本的「青森蘋果」,都帶有國家的農業意象。 土耳其,在地緣位置上的特點,與俄羅斯相同,都是横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土耳其掌控「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讓「俄羅斯」向亞洲西南方的海權擴張企圖受阻於「黑海」。不過,土耳其給俺的深刻印象,是美食和乾果、香料很豐富,而且有民族特色。 吃到順口的「無花果乾」,俺想到自家栽植的「無花果」,正遭逢「立夏有雨」的滋補,梅雨中的花果如含淚的美人;俺在心理上有些患得患失。成長於春天,採收於六、七月的「夏果型」的無花果,總是會受到「時雨」多水的影響而讓生果的甜度降低。 吃著無花果乾,遥想「原產國」的風土條件:「無花果樹」的「原生地」之一,被考證是位在土耳其亞州部份領土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也就是「小亞細亞」(Asia Minor)的西南方,濱臨「愛琴海」(Aegean Sea)的「卡里亞」(Caria)。  這個地區的地形和地緣,高原又濱海,是半乾旱的風土條件,日照充足,植物的「光合作用」條件充分;有利於無花果樹的成長和果實的品質。  雖然漢語的成語故事中有「橘越淮而枳」的典故;但是,俺有趣於「果樹植物學」和「家庭果樹」,對於台灣能成就「水果王國」,認為自有道裡。 台灣被稱為「寶島」,雖然位在地質上的造山地帶,多地震,也多颳風;但是比較地球上「北廻歸線」經過的地區;台灣的地理風土條件極佳,溫帶、熱帶地區的果樹被引進來台灣後,加上卓越的農技改良,都能適應良好而自有獨特的風味口感。  因求學和商旅,俺有機會去遊歷過世界上許多個國家的山川、風土人情,也品嚐過許多不同的美食和地產,總是懷念台灣的水果風味特別多。正因此,有志竞成,自勉要在家庭果樹栽植中找到自己的心得。

園藝生活筆記 - 《「無花果隱喻」》

圖片
  近年,受到「全球化貿易」所賜,原產於「西亞」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無花果」被引進台灣市場。「無花果」的各種健康營養的價值被介紹給消費市場。  除了食用之外,種植「無花果」也蔚成人氣,普遍受到喜愛,尤其,「無花果樹」也是家庭住宅綠化的「人氣果樹」,易於種植和接近,如同另一項人氣果樹「藍莓」,種植栽培的技術也普遍受到詢問。 在德國求學多年,俺喜愛遊訪歐洲各國的小城、大學城和巷道,除了探索古文明遺跡和文化積沉的古典遺緒外,也留意歐洲人的家庭園藝造景的風格。 尤其,「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德語區」和以南的「拉丁語區」,向臨「地中海」濱開展而去的地區,其民居造景風格有何特色? 從「果樹植物學」的地緣分佈狀况,也可以追索到宗教對選擇果樹植栽的影響;當然,地理上的氣候和風土條件的差異,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德語區」常見的家庭果樹的人氣植栽是「蘋果樹」,這需要足夠的「低溫量」;在「拉丁語區」,則是「無花果樹」,較不耐低温,愛少風日照的種植環境。  在希臘和「羅馬帝國」, 文明開化進程較早,野生果樹被馴化和分佈也較早。西亞地區的「無花果樹」被傳入「地中海」地區也就容易理解矣! 「地中海」地區的氣候,多陽光,也較溫暖,正好迎合「無花果樹」的生長偏好;在意大利,甚至有一年三次的收成。 「無花果樹」在「舊約聖經」中,和石榴、橄欖、蘋果、棗子被列為上帝的欽定水果;「猶太民族」奉為‘’天選‘’的水果,特色在於,這些果樹的結果繁衍茂盛,多子多孫,也是生機旺盛的象徵。 德國的「怪老子」哲學家「叔本華」揭示:‘’生命的本質在於生殖,完成生殖任務後,生物即可往生矣‘’!見諸「鮭魚」的返鄉生殖後死亡,「老先生」所指陳者,確實是高見! 在「古埃及」的歷史上,「無花果樹」也是權力象徵,歷史上的王權遇到叛亂事件,在出兵平亂後,必定要鏟除叛亂地區的「無花果樹」,使該地區不見「無花果樹」,以絕「後患」再起。這般現象,如同在「皇權中國」,「皇權」平亂後,必然對叛亂者大肆報復,包括鏟除先人的風水龍脈。  「無花果」,是好吃又營養的‘’人氣水果‘’,會被隱喻至對「王權」的潛在威脅,實在不可思議。不過,「人氣」者,‘’粉絲‘’也;在現代,讓人又愛又怕,已有實例可證,以「文言文」來表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或者,“防民如防川”。 俺種植...

哲學人生筆記 - 《「自由廣場」》

圖片
牆國「土皇帝」,在新年方始,對不屬於「天朝皇權」所及的域外,在國際法權上「事實獨立」的台灣,發出「招降」歸附牆國,以成一國的「蛋頭聖旨」。否則,域外雖遠,牆國匪軍必征。牆國矚意的「過渡方案」,乃不知淺陋的「一國兩制」。 謬矣!台灣與牆國,在十九世紀末期的「馬關條約」生效後,法權上即已互不相涉,故不同制,何需強迫為「笨蛋一國」,而興攻伐台灣之併吞妄圖?必然地,「蛋頭土皇帝」起床踢到鐵板,出門撞石牆,自己貪吃而砸鍋矣! 「一國」所指,當然被預設為牆國;何以讓多數台灣人疑斥?觀牆國之歷史演進,是「前現代」的「極權專制」國家;精神內容迄今充斥「成王敗寇」又「反動」的國家神學,歷史的進程始終圍繞「皇權永固」的「天朝秩序觀」,呈現吞噬異議和進步的「歷史虛無主義」。 牆國的「天朝秩序觀」,以近代「帝國主義」的領土野心,摻入歐陸義大利為主的「法西斯主義」和德國為主的「納粹主義」;本質上,「國家性格」是壓迫的「排異主張」。當「天朝」妄想回復「歷史主權」的領土,則意味著,欲擴張和吞併野心所在的目標領土。 歐洲國家,歷經慘痛的數百年「歷史主權」的領土爭議和戰爭,對於擴張國家功能的政冶、經濟和社會的廣泛整合,所採取的程序,是「合約加盟」,視「強迫」為違反人權和自由意志的禁忌。英國與歐盟的合與分,均以民主的、法治的和社會的程序,尊重各個平等主體的自由意志;所彰顯的意義,是對高貴的、普世的進步價值的信仰和自信。 六年多前,俺為德國來台灣訪問的三位教授、學者「導遊說故事」;其中一位出身英國籍,任教於「柏林洪堡大學」的教授,在台灣的「自由廣場」上,面對被俺視為「法老王金字塔」的「中正紀念堂」,有他的典型英國式的風趣見識;俺迄今依然記得。 在英國即將完成「脫歐」(Brexit)程序,重返「世界國家」之前;在那些崇尚自由不受綁約的英國人心中,即使價值已屬人權的、進步的歐盟,依然是可疑的合作夥伴,不如「脫歐」拆夥,來得自由自在。 在「疑歐者」心中,歐陸的封建、反動的根底依然難除;仍然是孳生「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肥沃土壤。證諸近年,歐陸的「民族主義」、「排外暴力」、「反伊斯蘭」和「反猶運動」再興得權,可見「疑歐」和警惕「惡的存在」,是必要的心理準備。 六年多前,英國籍的教授和同行的夥伴,兩位德國教授的互相挖苦說笑,俺以臨場的跨文化見證者,深有理解。似乎,本年英國的「脫歐」(Brexit),在那...

哲學人生筆記 -《「主人國家」》

圖片
      瑞士是「永久中立國」,在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會議」,獲得「歐陸」各方強權勢力的承認,得到「永久中立國」的國際地位,以平衡各方對「核心利益」的爭奪。 瑞士位在「歐陸」中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中,居高臨下,南來北往或東西通衢,瑞士是「戰略高地」,地位重要。成為「永久中立國」,鄰國「奧地利」也取得緩衝的戰略利益。 當年,主要是對不懷好意的法國有戰略上的緩衝;「波拿巴‧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在十九世紀初期想征服歐洲,除了軍國的「普魯士」,「奧地利」的前身「奧匈帝國」是通往東歐的路障。 瑞士的「永久中立國」,似乎是列強無法獨吞下的「納許均衡」"Das Nash-Gleichgewicht"。在背景故事說明之後,呈現瑞士善用「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在此後的二百餘年的歷史,居高思危而自立自強,免於「歐陸」的多次戰亂動盪。 即使瑞士是被「歐盟」包圍的「釘子戶」,瑞士不是「歐盟」和「歐元區」的「成員國」,也免於陷入「脫歐」的爭議和分擔「歐元區」的「國債危機」。 多次,我到瑞士商旅,對於瑞士秀麗的湖光山色,壯麗冰川,在欣賞之外,也注意到,瑞士是有「主人國家」(Der Staat von Herrn)的特色。 「主人國家」(Der Staat von Herrn) ,以宗教的隱喻和應許而言,指的是「上帝國」,可比喻為「天堂」,歸「上帝」治理的邦國;有公義高舉的價值優越。 放在世俗的理解,指的是,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就業的人口和家庭大多與高端的服務業和創新科技業相關。至於低端的服務業,辛苦的勞力和費時的勞務需求,交給外來的移民分擔。 也正是如此,瑞士大多數的「本國人」,在「國民經濟」(Volkswirtschaft)活動中,大多扮演「主人」或「資本業主」的身份;國家與社會上辛苦吃力的雜務,多委任移民或外來勞動者支撐。 經濟的專業分工愈迫切,「國民經濟」有愈來愈多專業的高端服務或管理職務的需求,在瑞士的本國人力供給不足的情勢下,已引進外來的高級人力,也接收歸化融入瑞士社會,成為新時代的「瑞士主人」。 新時代的社會經濟問題,必然造成「您是誰?」(Wer sind Sie?)的認同焦慮。接納與否?都是問題。 客觀上,瑞士被以「主人國家」的特色點綴;即使如此,主觀上,瑞士的國家形象和品質有優質的口碑,政府和社會盡力實現照顧和平等。具體的實踐,就在...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