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百年滄桑不言老!》

圖片
記得我在德國求學的多年歲月中,歷經北國四季鮮明的流轉;從深秋過寒冬到次年的初春,大地進入晝短夜長的季節。冰寒的氣候裡,金黃色或紅色的落葉樹,逐漸飄落枯葉,大地一片蕭瑟;白天的陽光變得非常珍貴。 天氣陰暗多日後,有一天上午,久未露面的太陽,突然現身向大家打招呼;蔚藍的天空對照著落葉已盡的路樹,顯得有些迴光返照的詭異氣氛。 太陽既然現身了,而且熱情洋溢;我決定先放下書本,走出大學的圖書館;去外面喝杯香淳咖啡吧!在路過公園空地時,見到當天出門的老人家特別多;分散坐在長椅或輪椅上,靜靜地享受太陽阿伯的溫情撫慰。 走過之處,逢長者 ,我 必定點頭招呼問候。其中有一位面容慈祥、氣質高雅的老夫人,竟然招呼我 , 坐到她身旁的空位。  德國的 「 基本法 」 規定,國家的體制為 「 民主國 」 、 「 法治國 」 和 「 社會國 」 的三 項 基本原則。國家制定相關的社會保險制度,為老人家提供安養送終的服務。年輕一輩的子女,成年後,被鼓勵離開家庭,到各地去追尋自己的世界。 我知道 , 老人家寂寞 ; 因此,我也很樂意地坐下,陪這位老夫人談天說地。我當時很訝異,老夫人說的,是一口標準優雅的 「 高地德語 」 ,偶而有些法語辭彙出現;但是話語依然清晰明白。我猜想,她必定是出身有教養的名門之後;於是請教她 , 如何尊稱 ? 不出所料,她的姓氏中有貴族的餘蔭;只是,我沒想到,老夫人告知,她的祖先是法國舊王朝的貴族。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她的先祖為了逃避法國境內革命黨秘密警察的追殺,於是越過德法邊界的萊茵河前來避難;從此 , 她的家族在德國落地生根,兩百年來,後代的家族子孫也都和 「 日耳曼人 」 通婚,成為德國人。我稱讚老夫人,她的身體和氣色保養得很好;並祝福她有長壽百歲的展望。 沒想到,老夫人突然靠近,很認真地告訴我:"我親愛的孩子!您知道嗎?我已經八十八歲了;您希望我活到一百歲,太遙遠了 ! 也太久了!我雖然身體還算健康,但是人老了 , 就是無奈。我現在的日子只剩下等待陽光了"!老夫人的告白,讓我驚訝也不知如何回答她。  從此,一百年的時間意義,常浮現在我的心頭上。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位老夫人有極大的可能性,已經不在人世了;因為,從她出生到現在也早已超過一百年了。德國哲學家 「 馬丁‧海德格爾 」 (Mart...

園藝生活筆記 –《生命中的偶然》

圖片
    生命的造化常有讓人想不到的喜悅。在秋天的季節裡,庭園角落一隅,有一株看似樹蘭的植物,悄悄地成長著;它竟然在晴朗的秋天清晨,開出芬芳的小白花。之前,我一直以為是庭園中原有的黃金樹蘭,隨風散播種子繁衍後代;因此,我也就沒有特別去注意它的存在。如此誤認它和放任它成長,歷時三年,一直不曾發現自己的失誤。 日前,芬芳的小白花,散發出像柑橘花朵的香甜氣息;我知道了,自己沒有盡到作園丁的本分。天公伯已經送我一份驚喜;不知來自何處的種子,可能是風的飄送;也可能是鳥兒扮演送子觀音,為我的庭園增色添香。天公伯,我真的很感恩啦! 月橘,學名:Murraya paniculata,又稱作七里香、九里香或萬里香等別名;它是芸香科 Rutaceae,九里香屬植物。通常,月橘是作為庭園造景的高貴植物,開花時,香氣四逸,非常討喜。前些時候,凡是豪宅都強調擁有庭園景觀。景觀設計師就是種植七里香,以提高毫宅的身價。當我看到這一株天公伯送我的恩典樹,又在綠葉中開出美麗誘人的出色花朵,我也悟到了生命中的偶然也是一種美。

哲學人生筆記- 《咫尺天涯》

圖片
- 《千里眼,順風耳,二者兼俱,凡事預籌!》; 《看見風車,最好也能聽見風聲。》 - 生命的造化,讓我們位在同一棟大樓的上層。你在前面,我在側面;我們各有兩戶。當時,也是命運的造化;說;人生意外多;應該同時備置兩戶,才可以互相支援;必要時,至少還有一戶可以單獨使用。又是生命的造化,我們的門牌英文編號,都是大寫字母"E"作為字首。 說來神奇,每天一早醒來;我們必須兩戶一齊開門使用;否則,生活上會有些不便。平日,我們各自透過影音的收訊,認識、理解外在的世界。看得清楚,也聽得清楚。然而,我們彼此之間,卻不相往來,前面的看不見側面的;側面的聽不見前面的。當我們的房子有問題時,我們分別找人修理。 直到有一天,氣候變涼了,應該是秋天了吧!我們的房子同時出了問題,收訊不佳;我們對外面世界的認知和感受,都變成不一樣了。實在受不了,分別找了專家診斷。他們說,這一棟大樓因為使用多年,難免有些毛病;還要我們平時要多保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尤其要少開電視,因為那是很沒營養的東西,接觸越久就越會傷害我們的房子。 專家說明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彼此都位在同一棟大樓的上層。收訊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有時曾經協同合作過。怪不得,當時我們感覺很愉悅。在互相請教對方的尊姓大名後;前面的說,名字是"Eyes";側面的說,名字是"Ears"。這麼多年了,原來我們是看不見,和聽不見對方的鄰居,這也是命運的造化。 現在,我們知道了,房子的共同問題是,對秋天的氣候產生過敏性反應。雖然我們咫尺天涯,卻是命運一體。以後,要祝福和關心對方。前面的說,我照鏡子就可以看見側面的;側面的說,我還是沒辦法聽見前面的。造化對我們是不公平的! 附註:- 現代溝通理論強調,多聽和多看,有助於思想的多元化。事實上,出生位置和起點的不平等,造成以後社會發展的落差,已經成為普世的政治問題。本文的隱喻,是我對於數位時代的結構性發展的問題,所提出的見解。-

園藝生活筆記 -《綠葉叢中盤龍吐珠》

圖片
      《龍吐珠》,想像中,好尊貴的稱呼啊!直到我看它長在庭園偏僻的一角;綠葉白花吐紅心,好尊貴的美!雖然季節的時序已流轉至秋天,但是冷熱之間的變化,讓這株《龍吐珠》,把握時機展現今年最後一次的尊貴之美。 我想到古人解《易經》的《乾卦》,乾者:元、亨、利、貞。萬物趁時而生,以成空間之一切。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今,我見《龍吐珠》長在庭園一隅,我找到卦象的詮釋是,《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我以為,這正符合古人的智慧見解,《見龍者,言乾生生不已之氣,見於地上,其德施於萬物而普遍也》。我終於理解,上天有好生之德的道理了。天公伯,請您疼惜庇護我們的國家、土地和人民啊!我對《龍吐珠》的花語是,《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園藝生活筆記 -《深秋清晨的金黃色浪漫》

圖片
生長在北國的日本友人告訴我,秋天是金色的季節。生長在亞熱帶台灣的我,只能憑著旅遊的印象和想像,滿山的金黃色的白樺樹、銀杏樹和楓樹。隨著秋風而起,滿天金黃落葉飛舞飄落,落地後即將化作來年的春泥佑護大地眾生。那真是浪漫的美! 近日,天涼好個秋,清晨時分,我趁著朝陽初至,來到我自己的心靈告白的庭園,呼吸清新的空氣和氛芳的花香。樹梢穿透的金色陽光,照進愛玉果樹。啊!好美的金黃淡綠樹葉;原來,我盼望和印象中的北國金秋美景,竟然由太陽阿伯,在大清早為我宅即便送到家了。 愛玉果樹應該長在台灣海拔一千八百公尺的深山,它本來就可以享受屬於它們族群的金秋季節的山景;我一直讓它屈就都市的灰色。還好,深秋清晨的金黃色浪漫,紓解了我對它的虧欠;我自己也迎來了充滿幸福感恩的曰子呢!

園藝生活筆記 -《幸福的果樹!》

圖片
       歲月川流不止,季節靜悄悄地來到了深秋;每下過一陣雨後,就感受到秋天的涼意。中秋的柚子還沒吃完,柳丁在樹上也表現出即將成熟的姿態了;彷彿在提醒我:“你終年忙於工作,疏於照顧我;但是我的生命力依然很強,時間到了,還是會交出成果”。 其實,台灣真是富貴寶地,在地球上的北迴歸線所經過的國家地區中,其他地帶大多數是沙漠地區和天災、戰亂、宗教衡突不斷的地區;人民的生活水準普遍落後。唯有台灣的氣候和風土條件是最適合生產各種高品質的水果,農業物產豐饒。 台灣的科學教育普及化,兒童的生命期待是北回歸線上,所有國家中最佳的;這代表這個國家是重視子女教育的,不吝於為兒童的照顧和養護投入不符合效益的成本 ; 但是絕大多數台灣兒童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這一點在英國BBC的北回歸 線 之旅的專輯節目中,也高度地肯定。 想到這裡;我自己,作為業餘的農夫,確實有一段日子,沒有用心地照料庭院中的植物了,當然不乏有各種藉口。但是,我在今年立春之前,確實有付出愛心呢!我將公司進口的,德國開發出來的動物用的生技飼料天然添加物,每公斤至少市價180歐元的補品,轉用於為柳丁施肥,和進行土壤改良。 然而,近年來,台灣柳丁的行口市場價經常跌到一台斤新台幣10元以下;路旁還常可見到小貨車在叫賣。如果就單位產出作比較,則我的每一顆柳丁比黃金還貴呢!打死!我也不賣了。 這棵柳丁樹是實生苗栽長成的,因為沒有嫁接過,算一下年齡有三十年了,可說是一株老欉果樹。它開始結果實的年齡,大概在二十歲的階段,至今已大約十年了。因為它是原身樹樸結果,所以果實的風味較原始和香淳,而與眾不同,深受老人家讚賞。 往年,烏兒善心地留下給我的果仔,我主要是送給親家母,她老人家慈祥,今年已九十歲了,每日禮佛恭誠,會將我贈送的圓美的果實敬獻佛祖。另外,友人胡教授娶奧地利籍賢妻,指定採用我的果仔製作她家鄉的糕點,再回贈給我,算是水果外交吧!一棵果樹,我用愛心照顧它,而它的果實也惠及蒼生,厚德載物。我佛慈悲!善哉!

園藝生活筆記 -《枇杷的時光》

圖片
十年前,我將一把枇杷種子播在花盆中。原先的想法,以為這是一盒友人贈送的枇杷,果粒碩大又甜美多汁,品嚐後回味無窮,不妨播種作紀念。但是,考慮到居家環境的風土條件,應該沒有長大和開花結果的可能性。 然而,凡事先不要有否定的想法;於是隨手拋進花盆土中,讓生命去自我開展吧!不久,花盆土中長出幾棵枇杷小樹苗;我驚訝於枇杷樹生命力的堅強。但是,仍然沒有寄望會開花結果,因為那將是漫長歲月以後的事了。 歲月川流,四季移轉,只見小樹苗日益茁壯;我開始施予有機肥料和換大盆土,並定期修剪枝條。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地研究果樹栽培的知識,和請教農家友人。去年開始,枇杷樹開花後,結出金黃色的果實,好長的時間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枇杷樹的成長歲月和過程,是一段可貴的對比呢! 回首這段漫長的歲月,始於無心無意的播種,卻在成長過程中,順勢扶持果樹,終於看到結果;當時的不可能如今成為可能了。而我,也增進了果樹栽種的知識和技術。如果是十年前出生的孩子,現在應該是小三了吧!孩子們應該也是似懂非懂的童稚年紀了。果樹已結果,而人要成才,尚有漫長艱辛的歲月呢!但是絕對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園藝生活筆記 -《生と死俱是壯麗的轉化!》

圖片
      我的母親在世的時候,她喜歡櫻花的《花見》和楓葉的《楓狩》那種季節氣氛;因為,那是她童年時代的美學感受的來源。 十四年前,我在自家盆植一株大島櫻樹,大約只有到腰部那般高;農家朋友勸我不要期望太多,因為平地和都市的風土條件不適合種植櫻樹;但是為了讓母親也能在家〝花見〞;我把這件事當作軍事任務,請教日本友人,細心研究栽培。 我知道櫻樹雖然是薔薇科,但是不適宜強剪枝條;而且,要注意每年冬天和春天的低溫量變化。大致上,春季日均溫來到18°C ,櫻樹就會陸續開花。日本國土氣象廳每年春天所發佈的櫻花最前線的分佈,應該也是以這一項春季日均溫條件作為預測基礎。 我家的大島櫻在種植8年後,也就是2005年開始,在每年三月初到清明都會開出粉紅色滲染潔白色的花朵。因為緯度和海拔較低,所以〝花見〞比日本早一個月開始。 今年的花見正逢日本地震海嘯天災,睹物思人,想念我的母親;也關心位在秋田和名古屋教授我種植櫻花樹知識的日本友人,希望他們能順利渡過艱困的國難,重新站起來。無限的祝福伴隨著櫻樹的花語,生と死俱是壯麗的轉化!多難興邦!

園藝生活筆記 -《又見變色的栗子樹》

圖片
十年前我種植這一株栗子樹的原因,是為了懷念以前在德國求學的歲月。 當時,寄宿的修道院的院子裡,有一株生長數十年的老栗子樹;每到深秋,栗子樹的樹葉變成金黃色,非常亮麗。但是,它的枯葉每一天都會陸續飄零,準備忍受北國寒冬的孤寂。那時候,大學陸續展開冬季學期。 次年的春天,栗子樹長出新的葉芽;然後,在復活節附近,長出茂盛的新綠樹葉。這時候,大學又陸續展開春季學期;四季流轉,川流不息! 人生,就是如此!現在每年的秋天和春天,我都會去注意栗子樹的顏色變化,去感受看不到的時間流逝。

哲學人生筆記 -《「人妻」,「夫人」與「逃妻」- 身分被專屬的不自由!》

圖片
「人妻」一詞,被泛用於日文的語境中;是源於日文的演歌或小說文學中,一個充滿規範隱喻的代名詞;「日文維基百科」如此解釋:"人妻(ひとづま)とは、結婚している女性である。通常,夫以外の者から呼ばれる呼稱である"。 意指丈夫的專屬女人,而被丈夫以外的人所稱謂的女人。在日本文學中,通常被型塑為如同被和服緊縛的女性潛意識,想要找空隙,偷跑出來呼吸喘氣;這種現象,具有美學的詮釋空間。 「人妻」,這個代名詞,充滿了束縛的想像;類同漢文語境中的「夫人」。世間的「人妻」或「夫人」,因為是被她的男人專屬了;所以情慾的表達空間和「出口」,被她的丈夫和律法限制住了。 作為「人妻」或「夫人」的女人,從此有了身份被丈夫專屬的不自由。從性別的立場來看,相反地,「人夫」,不是也相似嗎?不!其實,這是一種男性沙文主義社會,故意設計出來的錯覺!甚至,漢文語境中的「夫人」,被視為女人的尊榮;尤其,丈夫為官,以致"妻以夫為貴"。「人妻」或「夫人」,自由嗎? 偉大的精神醫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Schlomo Freud),認為人的潛意識才是身體的主人,一定會找身體的空隙流露出來。人未能說出口的潛意識,會藉著眼神跑出來;若閉上雙眼,就會藉著雙手的動作表現出來;若強迫壓制雙手,就要藉著雙腳出走。 「人妻」或「夫人」,這個代名詞,其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時代精神」(Der Zeitgeist)。壓抑女性獨立自主意識的社會,表面上聽不到,或故意忽視女性的聲音和權利;在看不到的黑暗角落,必然會播下反抗或逃走的種籽,等待有一天陽光和水的來到。 記得我在學生時期,就喜愛閱讀書籍和報紙,以瞭解時代思潮和國內外的時事。當時,台灣還處在嚴酷的戒嚴令統治下。長輩常叮嚀孩子們有耳無嘴,以免招來莫名禍端。但是,閱讀成了我無言的抗議;也是在那個不自由的年代,我理解客觀世界的現象,找到內在世界《自我》的管道。 戒嚴時期的報紙,非常枯燥無味,大部分是歌功頌德和政令宣傳的報導;但是,我常在廣告版裡,找尋蛛絲馬跡;因為那裡另有天地。我最常見到的小格廣告,就是有名有姓和年齡的「警告逃妻」啟事。 婚姻,是男女共同生活意願的法律承諾;女人既然成為「人妻」或「夫人」;為何又變為「逃妻」?夫妻的世界和家庭,莫非是監獄,在裡面有何難言之隱?;或無從說出口的苦悶? 「人夫」莫非對「人妻」或「夫人」實施戒嚴...

美學史話筆記 -《戀的隱喻 - 黃鼠狼、情婦、銀貂》

圖片
許多兒童,可能聽過偽善的大人所編的童話故事,是在想像中的世界存在一種對比,世間有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的危險組合;然後,英勇的年輕男生出現,前來搭救嬌柔的美女,擄獲芳心,得到以身相許,從此過著鴛鴦蝴蝶的日子。 然而,這一幅世界名畫所呈現的意象是:男人寵愛情婦;女人包養寵物;這是世間權力結構格局下的一種現實支配現象。男人或女人都在自我的世界中,存在著戀的不可思議的情結;它是戀的寄託和投射。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 ~ †1519年5月2日)善用隱喻的畫面,以呈現畫中人物的潛意識和精神現象。 他在西元1485年 ~ 1490年這幾年之中,為他的贊助者意大利米蘭公爵(Der Herzog von Mailand)盧多維科‧索佛札( Ludovico Maria Sforza ;*1452年7月27日 ~ †1508年5月27日)的多位情婦(les maîtresses)之一的塞希里亞‧葛蘭妮( Cecilia Gallerani *1473 ~ +1536),所作的這一幅名畫《貴婦和銀貂》(Dame mit dem Hermelin);當時的葛蘭妮作為權貴的情婦(Die Mätresse ),應該是屬於初為女人的青色歲月。 貴婦的聯想詞之一是貂皮大衣,目的應該是炫耀稀有性,以顯示尊貴和受寵。這一幅名畫中的貴婦,她的眼神望向左方若有所思,而她那纖細的右手,以手背向前,指尖輕搭著懷中的寵物,似乎是隱喻撩撥愛撫的停格狀態,呈現安撫戀物和投射戀子的性慾暗示。 畫家達文西為葛蘭妮搭配了一隻形象怪異的動物作為寵物,可能是想要藉著她的手的擺放位置和放眼的方向,流露出作為情婦的閒與盼。這兩種精神現象都源於權力關係中被支配的無奈和空虛。 長久以來,情婦懷中所抱的動物,因為不是嬰兒而無法顯現女人的母性之美;因為是寵物,而被導向是黃鼠狼(Das Mauswiesel)的誤解。直到二十世紀這隻寵物才被辨識出為銀貂(Das Hermelin)。 銀貂的希臘文發音是葛蘭(galée),近似葛蘭妮(Gallerani)作為權貴公爵寵愛的情慾伴侶(Die Geliebte eines Fürsten )的匿稱。畫家達文...

哲學人生筆記 -《那一年冬天在馬堡,等待他點亮燈!》

圖片
“…,在我們之間,一切都應質樸、清晰和純潔。…,我將不能擁有您,永遠不可以;但是,您將始終歸屬於我綻放的生命。…,您的未來是不可知的;我願任憑命運的驅使,能有助於您忠誠守護自己的,是我對於您的忠誠。” ~ 致親愛的漢娜‧阿倫特小姐, 1925年2月10日,馬丁‧海德格爾  在嚴寒的冬天,「拉恩河」河谷上的「馬堡大學」,這所自中世紀建校以來,童話家「格林兄弟」曾就讀於此;以「基督新教」神學和哲學、醫學出名的德國大學;剛出道的三十五歲,已婚的哲學家「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和他的十八歲,來自東普魯士「哥尼斯堡」的猶太裔女學生「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師生戀,正在校園裡靜悄悄地進行著。 每年的二月,當初春尚未降臨中歐大地時,即使是在白天,大地依然一片蒼茫雪白,空氣中迷漫著寒冷的霧氣。下午三點鐘過後,太陽已經快失蹤了;阿倫特期盼,疲累凍僵的大地儘快完全地陷入像深夜一般的黑暗。  她自過午之後,心兒就極不安穩,即使人坐在圖書館裡,眼晴卻不自覺地移向窗外不遠處,望著哲學系講師「海德格爾」研究室的窗子。焦慮地等待他點亮燈!那是他們今晚是否能約會相聚的暗號。  師生之戀始於「海德格爾」講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智者篇》時,那是一場深具古典哲學沈思氣息的講演課。「海德格爾」講課時,習慣性地逕自走到窗戶邊,眼睛都不看著講台下的學生,只顧自說自話;他教學生們思想,在思想王國中,回味自己的思想。  彼此的情愫發酵,是有一次在無意間,他們的眼神突然地碰撞在一起;那一瞬間之後,他們都有那一種不能言說,只能以微笑和關愛的眼神,回報彼此。  她,「阿倫特」,除了對哲學的熱愛;更是對於「海德格爾」,這位日漸受到注意的哲學界的新秀,帶著崇拜和慕名而來。在課堂上的心領神會中,他們的關係已經進化到了既不能絕決,也不能不想對方的時候了。  古老的「馬堡大學」城,近世因為「海德格爾」在此崛起,成為思想王國的新星而出現活力。「阿倫特」踏入哲學之門,自從聽了「海德格爾」的課之後,即使大家普遍感覺深奧難懂,她卻另有體會;原來,「海德格爾」能耐得住哲學聖殿的清冷孤寂,多年來孜孜不倦地思考「存在與時間」的形上學問題。  這...

美學史話筆記 -《“等一下,先生‧‧‧!”》

圖片
作為權貴的情婦之一,她應該享受過人間的各種精緻品味和庇蔭;尤其她曾經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年2月15 日~ +1774年5月10日)的情婦之一。因此,當後來的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發生時,她也就成為改朝換代後,革命黨人必須送上協和廣場斷頭臺的人選之一。當男人詮釋時代的一切精神價值和論斷道德是非時,男人掌控了世間的一切權力,包括女人的思想和身體,還有她的生命。 想要成為權貴的情婦新寵,很容易嗎?不,作為女人,除了姿色,還得要有一個讓人留下印象的身份頭銜,然後等待遇到權貴的機運,最好能在故作無意中,被那個男人看中。在那個氛圍中,女人絕不能主動說;“等一下,先生‧‧‧!”。這時侯的隱忍不說,對於女人,注定是無奈,也是此生的悲劇開始。 瑪麗-吉安娜,杜巴利伯爵夫人(Marie-Jeanne, Comtesse du Barry; *1743年8月19日 ~ +1793年12月8日),就是一位悲劇女人。她的出身,可以算是灰姑娘;但是,因為她那高盧女人少有的金髮,吸引了巴黎社交界男人的目光,他們很難忽視她的存在。隨後,她擺脫平凡,成為交際名媛。巴黎著名的妓院老闆吉安,杜巴利(Jean du Barry)看上她,然後包養她,投資在她身上不少心血;並且改造她的品味,以迎合當時貴族社會的藝術和風流嗜好。 為了搭上貴族階級,吉安‧杜巴利將她轉手給自己的兄長,吉里諾姆‧杜巴利伯爵(Comte Guillaume du Barry),讓她透過婚姻,以取得伯爵夫人(la comtesse)的身份頭銜。此後,她成為今非昔比的顯耀社交名媛,最後成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圈成員之一。她的專業情婦生涯任內,熱衷於珠寶的收藏;美麗的女人因珍貴的珠寶而更加亮眼,卻也成為她致命的關鍵。 1793年12月8日這一天,她被革命法庭送上協和廣場斷頭臺前;莫名所以地焦慮和恐慌,迫使她竭斯底裡叫喊她名媛生涯中,隱忍不說的那幾個字“等一下,先生‧‧‧!”。 只是,這時候,她喊的是更完整的,意圖表述她的無辜;但是,她的呼喊:“等一下,劊子手先生,一下就好!” "Encore un moment, monsieur le bourreau, un petit moment" ,卻成了存在主義式的命運句點。然而,誰是真...

美學史話筆記 -《偽善的白紗禮服》

圖片
白紗禮服,穿在新娘身上,那一天,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也是眾人目光的焦點。許多想要成為「人妻」的女人,穿上白紗禮服是源於少女時代的夢想;卻可能也是今生所有悲劇的開始。 白紗代表純潔的愛;也代表對於身份託付的堅持。婚姻,經由聖堂莊嚴儀式的見證,相識的兩人宣告,彼此是為戀而生;今後,彼此更要為愛而活。 婚姻,在虛偽的世人眼中,應該是始於戀,終於愛的魚水之合;然而,正因為婚姻的聖潔化,讓許多世俗的貪婪和算計的交易之合,必須偽裝而躲藏在莊嚴的宗教儀式之中進行。 在上帝的見證之下,有人得意,有人悲痛,有人竊笑,有人無奈;這一切的現象,讓神父對新人的祝福,顯得多餘而且偽善。 《瓦西里羅維奇‧波格瑞夫(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кирев; 1832年~ 1890年)》是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的社會寫實主義畫家。在他的那個時代,俄羅斯正處在嚴重的社會貧富對立、權貴巧取豪奪,和世俗病態現象叢生;而逐漸醞釀大革命的氣候。 他在三十歲那一年(1862年),帶著悲痛的心靈傷痕,站在俄羅斯莫斯科的「東正教」教堂的婚禮場合,見證這一場讓他情何以堪的《不相稱的婚姻》( Неравный брак ;1862年)。 因為愛人結婚,新郎卻不是他;而且,他還要忍受羞辱地,站在新娘之後,聽到神父偽善地詢問他那無奈的愛人,是否願意嫁給右手邊那位足以作為她的祖父的老男人。對於一個有情的年輕男人,世間的悲痛,尊嚴的受傷莫過於此。 莊嚴的教堂聖樂、兒童的祝福聖詩,賓客體面的穿著,都無法掩飾眾人的心虛。不過,那又如何?誰說世間一定"有情人終成眷屬"?不然,世界上那來偉大的藝術創作?世間就是如此現實和病態。 更何況,老男人,已經是一位有將軍身份背景的權貴;而畫家《波格瑞夫》,這時候,只是一位「莫斯科繪畫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你的純情和理想又如何? 將軍,已經是身歷沙場的夕陽老人;而畫家,你的藝術市場在那裡?";別告訴大家,"你的市場,在那不可知的未來;你死了之後,就會出名"。 那遙遙無期的未來,對於「二八年華」的新娘太殘忍了! "我不甘心,我放不下,我忘不了她!我那年輕無奈的戀人!我悲憤!我要向後世的人們,控訴:我身處時代的社會病態!我把受傷的自己畫進去了!大家看見我了嗎?我,就站在新娘後面;而她背對著我,只讓我...

美學史話筆記 -《孤獨是她一生的命運?》

圖片
宮廷畫師,在為王室家族成員和宮廷活動作畫時,除了必須講究精工技巧外,如果能夠意在畫外地呈現隱喻的現象,則這一幅畫作將是流傳歷史的經典啟示錄。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世界名畫「蒙那麗莎」(La Gioconda),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讓人猜不透蒙那麗莎微笑的隱喻。「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 — +1939年9月23日)醫師試圖從精神分析醫學(Die Psychoanalyse)的角度去解析蒙那麗莎的心理狀態; 其實是想要探索「蒙那麗莎」的潛意識。人無法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無論如何壓抑,潛意識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候,從身體的疏忽的部位流露出來。 看到有關英國「都鐸王朝」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sabeth I., Königin von England, Tudor; *1533年9月7日 — +1603年3月24日)童年的這一幅宮廷畫,我就先佩服宮廷畫師的觀察入微;畫師在眾多宮廷活動中,竟然能補捉到王室家族成員之間那一份巧妙難以直述的情結(Complector)。依照「佛洛依德」醫師的理論,每一個人的話語行為表現都被潛意識支配;而潛意識又是童年生活印象的殘留。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言行舉止會逐漸被外部規範所馴服,同時壓抑本我(it / Es)和自我(ego /Ich)。 描繪十六世紀英格蘭「都鐸王朝」國王「亨利八世」(Heinrich VIII Tudor.,*1491年6月28日 — +1547年1月28日)家庭的這一幅畫中,前景的人物四人,先後成為英國「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雖然有雄才大略,但是性格殘暴多疑,殺死許多對他有威脅的政敵;畫中出現他的二女一子,都是由不同妻子和情婦所生。 這一幅畫,呈現慈父與子女的親情互動,看似溫馨;但是卻隱喻著兩位女兒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在弟弟出生後,這對姐妹被賦予照顧幼弟的任務。父親曾經將她們的母親先後關進「倫敦塔」(London Tower)處以死刑。 大女兒「瑪莉一世」(Maria I Tudor.,*1516年2月18日 — +1558年11月17日)在父親面前以跪姿,表現出愛護異母所生的弟弟愛德華六世(Eduard VI., *1537年10月12日 — +1553年7月6日),以討好父親,乞求關愛的眼神。 同時,她的異母所生的妹妹...

美學史話筆記 -《她的裸體,我的目光!》

圖片
人類自母系社會轉化成為父權社會以後,男人成為以目光狩獵的掠食動物,而女人成為善於偽裝的獵物。在人類的進化史上,不論東方或西方,都經歷了一段漫長而黑暗的爭取思想和身體自由的歷史;然而有關性、道德和權力的詮釋權,至今依然是由男人堅固地掌控。 一件發生在距今約二千五百餘年前的「希臘雅典」,關於一位美麗的女人,於海神的祭典時以裸體獻身,究竟是否可以被允許的公審案例,說明了,女人在大庭廣眾之前的裸體,其實無關於美學、神學的判斷;而是決定於作為偷窺者的男人,他們的目光究竟看到些什麼? 每一個人的身體的自我決定權涉及美的表現,也是美學的範疇;十九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傑恩-里昂‧葛羅姆」(Jean-Leon Gerome ,生於1824年 ~ 卒於1904年),在1861年所作的《法庭上的芙莉妮》,就是一幅對男性主宰道德和權力的偽善和自私,進行反諷和無言批判的世界名畫。 「芙莉妮」是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時期的名模,也是當時「雅典」城最美的名女人。她被送上法庭以瀆神罪受審,是因為在祭祀海神的莊嚴日子,當公眾進行洗禮儀式時,她從海裡走上陸地,赤裸地呈現她引以為傲的美麗的身體。在畫家筆下,「芙莉妮」被她的辯護律師精心安排設計,在五百零一位由「雅典」市民組成的陪審團面前,突然被扯落外遮衣服,裸露出她完美曲線的身體。 法庭上,在「陪審團」成員的驚訝和貪婪的目光中,「芙莉妮」嬌美羞澀卻站姿優雅地以手肘遮住眼部,依然顯現自信的樣子。她的辯護律師詢問由全是男人組成的陪審團,是否捨得這美麗的裸體,因為「瀆神罪」被處死,而自世界上消失?審判的結果,當然是「芙莉妮」被無罪釋放。 這個案例,是否依然影響到二千五百餘年以後的現代社會?女人們,似乎在意自己的身材曲線和比例,以致有關身體雕塑整形的美容醫學和產業成為當代顯學?自然美或人工美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原來身體外顯的美都是為了取悅別人的目光;似乎以為他者的目光能聚集到自己的身體,就越有自信心。然而,這是美學的啟蒙嗎?

美學史話筆記 -《哥薩克人的祖國認同與命運》

圖片
這是一幅由俄羅斯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在1891年所作的世界名畫《查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 它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在多年以前,我閱讀前蘇聯作家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蕭洛霍夫的名著《靜靜的頓河》時;對於書中的人物哥薩克青年葛利高里(Gregor Melekhov)和阿克西尼亞(Aksinia),以及他們的族群在帝俄時期徬徨於祖國認同和族群命運的選擇,而讓我對於哥薩克人有了同情與理解。 哥薩克人不被承認是俄羅斯廣闊領土上多元民族的一個民族,而是被標誌為具有特殊文化傳統的自治族群組織。他們的祖先是源於十三世紀時逃避蒙古人西征的斯拉夫難民族群;後來,在帝俄時期,又加入了城市貧民和不願當奴隸的農人。 這些不同原因的落難族群逐漸匯流;大多數人定居在俄羅斯南部和東歐烏克蘭的平原大地上;而這裡是屬於頓河、第聶伯河和伏爾佳河的流域。 在歷史上,他們被稱為哥薩克人;在帝俄時代,沙皇祭出大斯拉夫民族主義收買了哥薩克人的上層領導人,鼓勵哥薩克人為帝俄領土的擴張而奮鬥。從此,在俄羅斯的歷史上,哥薩克人淪為驍勇善戰的帝國傭兵;哥薩克人也以堅守驍勇善戰的族群傳統為榮。 哥薩克人在帝俄的對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君主蘇丹的眼中,是值得爭取策反的族群;哥薩克人在土耳其的突厥語意中,就是《自由人》的意思。如果他們起義歸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將有助於削弱帝俄的擴張勢力。 因此,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的這一幅晝,可能是以斯拉夫民族主義的觀點表彰或反諷哥薩克人? 他在畫作中描繪出,住在烏克蘭查波羅什雪契的武裝哥薩克人自治組織,被他們的領袖慫恿,而慷慨激昂地聚在寫信者週圍,生動地表達仍然願意忠於祖國俄羅斯的意志,回信拒絕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君主蘇丹的歸附利誘。 作為落難流亡的族群,哥薩克人雖然被稱為《自由人》,在歷史上重大抉擇的關頭,可悲的是,被自己的族群領導人出賣而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以致哥薩克人只能在許多次的帝國戰爭中淪為供權力者驅使征戰的傭兵;或是被其他的強權者利誘歸附。 人真的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嗎?

美學史話筆記 -《既生我!為何又怨憎我?》

圖片
這一幅名畫中的女主角,宛如清純未出世的美女;她是締造英國成為《日不落國》豐功偉業的英明君主,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  其實,《維多利亞》女王的身材嬌小略胖;但是,宮廷畫家在型塑18歲即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君臨天下的威儀之外,更刻意畫出《維多利亞》女王獲取天下男人信任所需的聖潔無害感。 女人天生所具備的母性,應該可以包容天下的有情眾生;然而,事實上,女人的夢幻世界僅到初為人母為止。女人所面對的競爭將來自丈夫和子女,更多的將是來自兒子所戀的媳婦。 我注意到這一幅英國的宮廷名晝,最初,是因為《維多利亞》(Victoria)是一個源自於拉丁文女性的《勝利者》(vincere “siegen”)字義的名字;以及在古羅馬《維多利亞》被標誌為具有飛行趐膀的勝利女神(Der Name der altrömischen geflügelten Siegesgöttin Victorin)。 然而,這一幅名畫的女主角,卻讓我除了讚賞她的聖潔清純之外;更好奇的是女王的個性。作為女王,她真的會是一個好勝者,或是掌控者嗎?。沒有錯!從歷史的現實情況而言,《維多利亞》女王確實是一位堪稱功業彪炳的女王,她的在位時期(1837年6月20日 ~ 1901年1月22日)被標誌為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迄今仍然被懷舊思古的英國人所稱頌。 但是,每一個偉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法蘭西的民族英雄拿破崙也說,“在僕人眼中,世間不存在偉人”。 以男人的觀點, 我曾經 欣賞《維多利亞》女王,處理她和夫婿亞伯特王子《Der Prinz Albert von Sachsen-Koburg》的夫妻關係時的謙恭和自制。 一個傳頌於宮廷僕役中的佳話故事,就是在婚姻之初,女王最初是以“開門!我是大英帝國女王!”之尊的身份,想要進入夫婿的書房而被拒於門外。於是,她再次敲門時,改以謙恭溫柔的語氣告知書房內的丈夫,“我是你的妻子,維多利亞!可以進去嗎?”;一陣子的靜寞後,丈夫亞伯特王子開啟了房門。 自此以後,女王夫妻所居住的溫莎古堡的花園,無論晨昏,僕役們常可見到這一對恩愛的女王夫妻走在一塊,或停駐在花草樹木前,似乎有永遠說不完的情話。 女王夫妻是歐洲王室政治聯姻文化下的造作之合,也...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