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鏡子裡的假寶玉!?》

世間有自戀的精神現象,表現在看問題時,總是流於先看鏡子,再從鏡中找答案;以致問題惡化無解;所有的期望,淪落為鏡花水月夢一場。不願面對事實真相的心態,往住會看錯問題,找錯答案。 台灣解除戒嚴,迄今已經25年了;自由化和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在國民意識和精神面貌上,究竟到達何種層次了?人是環境造化下的產物,思想是語言的囚犯;因此,國民對現實問題的認知能力和解決方案,所反映的是國民的思想領域和想像力。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幾年來,台灣社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台灣的創意人才在國際發明展和設計能力競比中,屢創下佳績;台灣的發明家和設計師,在國外經常得到出類拔萃的獎項和佳評。 然而,台灣的政府部門的效能,所獲得的評價卻是每況愈下;就連不知人間疾苦的「蔣家」權貴公子,也要出來參一票,當眾批評:"台灣最近四十年來的政府是最落後的品牌"。這句話,「近四十年來」,很有意思;「蔣公子」出生於1976年,至今未滿「不惑之年」;他只貶抑到祖父「小蔣」自1972年出任行政院長,開始掌權以來的台灣政府;而他的曾祖父「老蔣」在台灣專斷掌權的時代,為1949年到1975年;當時的政府品牌如何? 當時的政府對外自稱「自由中國」;但是,當時的台灣在長期的「戒嚴令」下;「既沒有自由,又不是中國」;名不正,言不順;政府的品牌,真是情何以堪?否則,何致於在1971年被逐出「聯合國」?「蔣公子」,顯然地對他出生前的世事歷史,作了無知和粗糙的選擇;莫非,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頌揚獨裁專制;而貶抑自他的祖父「小蔣」掌權以後的政府? 說到品牌,就很有意思了。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又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语 陽貨篇第十七】。 顯然地,孔子應該是歷史上最早有現代市場品牌意識,和「商標權」觀念的古人。品牌問題,反映了「符號」的意義;也是「所有權人」想透過價值和信仰的定型,以確立自身存在的獨到和特別。品牌在精神深處是源於自戀;更是一種市場競爭形勢下的變異。 自戀的精神症狀,表現在《面對鏡子》時的想像;現代的美顏技術和產品的行銷策略,基本上是奉行,源自法國時尚造型文化的核心價值;讓人,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