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詩人之國筆記 -《棄嬰》

圖片
有人要你!/  你那裡可愛啊!/  給人收養,好過留下來!/  何況,爹還壯,娘還俏!/  還可以生下去!/  去吧!沒啥好怨的!/  算你好運!/  爹娘,還不知要苦多久呢?/  別想回來喔!/  割出去了!給別人了!/  就不再是自己的啦!/  你,長得好,算你的!/  你,長的不好,別怪爹娘喔!/  去怪,養你的!/  去吧!這裡沒啥好留戀的!/  沒想到!你還真的活下來了!/  如今,割給別人了!就當作給錯了/  好嗎?/  -《被拋棄的種籽,自己會活下來,長大成樹蔭!!》-

哲學人生筆記 -《末代王朝「進貢白漆」記事》

圖片
話說,「天朝中國」皇帝的欽差,代天巡狩「張公公」,跨海到「天龍國」的「末代王朝」視察;本來,用意是要巡撫「化外之民」,是否對「天朝」讓利之恩澤感恩載德,伏首叩謝「天朝」浩浩天恩的。 自古以來,「天朝中國」視「天龍王朝」為孤懸海外,竊佔遼闊祖國「畸零野地」,「南面稱王」之「叛逆賊窩」,「 鳥 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祖國失守已二甲子矣!棄之,本不足為惜! 況且,窮山惡水出刁民,想圍剿後收攏之;奈何,「本多於利」;據奏,渠等化外之民,唯利是圖,好為官又貪財怕死;何妨「讓利」收買之,改造之。 自古以來,「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況且,事有明證:「天龍國」甚多化外之民,孺慕「天朝中國」之無奇不有;尤其,北地胭脂,南國佳人;早已讓「色男子」投懷送抱,沉溺温柔鄉;鶯鶯燕燕,吳儂軟語,樂而忘返。「天龍國」之「色男子」,多已雙腿發軟,已無逐鹿中原之壯志矣。 唯,讓利已多,何以「末代王朝」化外之民有增無減,「兒皇」所為幾何?竟令「皇命蒙塵」?"朕,已多次恩囑,善解「習題」而無功;「張公公」領御旨,前去一探究竟"。 奈何「聖託」非人也!,代天巡狩「張公公」,出身「天朝中國」之「理蕃部」,高估自身能耐,以為,巡撫化外之民,何難之有?"一切看俺的!"。 於是,一路高唱"I am coming! Oh! I am coming";「天龍國」皇上,甚感「天朝中國」皇威將至,誠惶誠恐;乃命,「錦衣衛」特務「金公公」統領「御警」,大力開道,鎮壓肅反逆眾。 孰知,「有壓迫,即有反抗」;原先招撫之用心,反而全派不上場。反倒是,代天巡狩「張公公」在「天龍國」所經之路,「驛館」業績一落千丈。驛館內「野鴛鴦」,只要傳出"I am coming! Oh! I am coming"之春汛;隔牆有耳,門外之「御警」,以為逆眾藏諸於閣內,正高呼"捱門抗議喔!捱門抗議!",乃一哄而上,破門而入;如此這般地折騰,壞了不少「野鴛鴦」的好事。 氣頭,就出在代天巡狩「張公公」身外。誠然,出師未捷,「天龍國」化外之民不馴,誠不虛也!「張公公」驚嚇 不 已,落荒而逃。唯返京,何以覆聖命? 「天朝中國」皇帝,以為有「貢品」可嚐?據奏:「天龍貢丸」真美味,口感QQ有勁。孰知,「張公公」惦惦地,緊繃著臉兒:"...

哲學人生筆記 -《祖國之戀》

圖片
「祖國」,這個名詞又出現了,絕非吉兆! 「祖國」是「前現代」的「國家主義」所衍生出來的愛國口號。「祖國」是集體為惡的護身符,也是召喚族群認同的祖靈;更是部落氏族社會的替換,本質上,是「血統意識」在作祟。 「祖國」,形同輕佻的符號,以安撫「流亡政權」族裔的鄉愁;也是背離現實生活經驗和價值的認同,以立足土地的努力。誰最濫用「祖國」作為口號?當然是統治者;而且是獨裁心態濃厚的威權者。 統治,或因為避開暴政而流亡異國,既不願融入在地,就只能朝思暮想那個遙遠不可及的祖國。只是,故國已不堪回首,人事景物全然陌生了。因此,自怨自艾,以無緣感受「祖國之愛」而遺憾,以「孤臣孽子」自居,欲報效祖國而無門。仿佛,所有的焦慮都是未得到想像中的祖國疼惜而見棄。這也是嬰兒期的「斷奶不全」症候群。 這一切心理的傷痛,都可以在「精神病理學」的眾多案例中找到依據,就是「去勢」和「斷奶」的焦慮。近代歷史上的暴政獨夫「希特勒」以「德意志祖國」之名,發動戰争和種族滅絕的「大屠殺」。 「蘇聯」的「史達林」以「斯拉夫」民族的祖國團結,進行對抗「納粹德國」侵略的「衛國戰爭」;對內實施「白色恐怖」,鎮壓異已,對外實施帝國擴張,吞噬弱小民族的國家。「斯拉夫祖國」的遺毒,到了現代,由「俄羅斯聯邦」的總統「普廷」總統繼承,還在「克里米亞」半島和「烏克蘭」東部的侵略行動中,發生併吞作用。 現代公民的基礎是權利意識;公民選擇國家政體和議決公共政策;而不是「祖國之戀」或「祖國拋棄」的「妾心兩難」的病態心理。中國作家「白樺」在作品「苦戀」的 書 中,省思自問"你愛祖國,祖國愛你嗎?"。 「祖國之戀」與「祖國拋棄」,也襯托中國封建專制遺禍的穩定結構;人民永遠難以自己作主,只能任由統治者玩弄壓迫。民主法治的國家,以自由為基礎,論述公共議題,有一項原則;「公民無祖國」,有自由的地方,就是精神上的 嚮往 。無論「祖國之戀」,或「祖 國 拋棄」,都是精神上的妄想和自甘作踐矮化。 另有相關的文章《 哥薩克人的祖國認同與命運 》,在此聯結 。

哲學人生筆記 -《食慾不滿》

圖片
食慾,或胃口,其實是生理狀態的指標;身體不適,食慾降低。但是,心理狀況也會影響長期的食慾;有的人,認為多吃無益,或為了瘦身,先克制食慾;如此一來,心理牽制生理。 以哲學的理解,就是《唯心》和《唯物》的不和解。心理的克制食慾,其實無法掌控食慾,反而激起生理的反彈,先渴望進食,未得到滿足,隨之而來的是生理的反彈。 如果心理先投降,必然有生理的大躍進,大吃大喝尋求補償。這也是,歷史上有心瘦身者,反而適得其反的原因。 即使有人獲得心理壓抑生理的效果,則有可能是傷到生理機能了;付出了長期的生理傷害的代價。 食慾,量力而為,七分滿足,然後期待下次再來。飲食,不僅只有心理和生理的慾望;還有文明的表現;這是人和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 拼盤配色又有營養,不僅滿足食慾,還滿足視覺的慾望;這是文明的實踐。

詩人之國筆記 -《水火交流》

圖片
煮沸一鍋水,不費事,100℃就夠了!/ 看著冒氣,呼呼叫!/ 澆熄一爐火,不費事,100℃也夠了!/ 看著冒氣,滋滋叫!/ 原來,會叫的,也會冒氣!/ 讓冒氣成為共同的語言!/ 只是,「呼呼叫」不同意「滋滋叫」;/ 先心平氣和,以後都不准叫!/ 先回去睡覺!/ 呼…呼,…Z..zz…zzz…呼!/ 滋…滋,ㄗㄗㄔㄔㄒㄩ!/ 換貓咪,喵…喵…喵喵叫;/春天來了!/ -《本質不同,警匪交流;世界大同,黑白混濁。》-

詩人之國筆記 -《寂寞》

圖片
身陷黑獄的時候,不曾有過;/  失敗的時候,不曾有過,/  寂寞,是不曾有過的幸福!/  孤獨,是靈魂的桂冠。/  所有的光彩已遠去;/  留給自己的是眾人的疏遠閃躲!/  那是寂寞,也是孤獨!/  那更是世態炎涼。/  何必呢?/  不甘寂寞,不耐孤獨?/  熬出頭了,心也動了!/  更想媚俗;賓客絡繹不絕;/  不再寂寞; 不 再孤獨!/  來者是客;歡迎光臨!/  說話,謹小微慎,…;/  更多的,是Bullshit。/  就是為了相見歡!/  開始走出寂寞,開始排斥孤獨。/  告別那個寂寞的身形;/  趕走那個孤獨的靈魂。/  擁抱那個巨大的黑影!/  何必呢?/  相見,不如不見!/  就為彼此都想發洩Bullshit!?/  「白賊」抹「白漆」;看來是「白賊七」。/  我,是誰?/  不再寂寞,不再孤獨!/  我,是那個喜愛熱鬧被捧的我。/  叫我,「大老」喔!/  -《「老大」的Bullshit!》- 看圖說故事;另有相關的聯結: 戀的隱喻 - 黃鼠狼、情婦、銀貂

哲學人生筆記 -《中國話》

圖片
中國話,不是精確的,也是不可靠的語言。中國話,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掌握的。 《思想是語言的囚徒》;所以,中國話,被比作監獄,既然不可靠,關在裡面的思想囚徒就很容易越獄。 這項隱喻,正是對中國話的期許和警戒;説或聽中國話的人,要特別用心去理解中國話的真正意思。當然,最被期許的,是信守説中國話的正心誠意,也就是諾言。 中國話,不是科學的表述語言,缺乏客觀和邏輯;以中國話來論述哲學,只會愈説愈迷糊,愈聽愈奇怪。中國話,只能是言説的工具,却不易成為信仰和告解的語言。 中國的《國台辦》高官來台灣,説中國話給台灣人聽,説要尊重台灣人選擇的社會制度。 但是,不久前,中國政府才發表《對香港一國兩制的白皮書》;才公開地廢棄自己曾經公開地對全世界承諾的《確保香港社會經濟制度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甚且表示,《一國兩制》就是中國全面統治香港的制度。 用中國話來説,口蜜腹劍,糖衣毒藥,還是可以誘惑不少無頭無腦,唯利是圖的短視笨蛋。對了!中國話的《飛蛾撲火》和《自食惡果》,用來形容愚蠢的遭遇,倒是很精確恰當的!

哲學人生筆記 -《窗外訪客》

圖片
寂静的陽光清晨,我駐足在書房,在閱讀時,眼角閃過飛來的影子。啊!一隻《白頭翁》幼鳥,羽翼未豐;正在學飛。 也許,幼鳥胆小而不敢或不會振翅飛行,於是幾乎是在不同的樹梢之間跳著飛。 生命是如此開始的!一生二熟,有怕,也有不怕;也許没有危機的辨識能力,不知道坐在窗內書桌前的我,已經為它烙下了《初起步》紀實。 我對自己的人生《初起步》,是毫無印象的;如何先爬後站,跌跌撞撞,一步又一步地站稳了,再逐漸地走走停停;就這樣成長為幼童,兒童,少年青年到過了中年,然後人生初老;我完全沒有印象了。還好,我设有誤以為自己出生就會走會跑。 在人生初起步,護著我,鼓勵我,學爬學走的祖父母和雙親,如今皆已作古多年了。人生有記憶的起點,大概始於啟蒙的無知半解;如果晚年不失憶,大概記憶也會衰退。 人生的幸福,困惑或痛苦,是決定於記憶的。記憶所及的人生才有意義;人生要珍惜身體所能提供的記憶能力;酸甜苦澀都是記憶的作用。 《放下》,是什麼意思呢?有些烙印就是忘不了,總是在有些時候就浮現影子;又有些經驗,事過境遷,好像不曾發生過,更何況記憶。 人是為著記憶而活的!隨著生命的過往和前進;多多少少地記下來了,又多多少少地流失了。只是留下來的是什麼?最好是幸福的人生。

哲學人生筆記 -《禮失復何求?》

圖片
本來是一個埸所安全管理的問題,却一開始,就成為對人權和法律的踐踏,而羞辱了自己的國民,也對來客失禮,讓客人不能賓至如歸。 試想,客人到訪之前,必然已知去拜訪作客的對象內部有兄弟不合。孰知,到訪之後,邀訪的主人打家人給客人看,理由竟然是,躭心家人對客人失禮,所以先下手為強,綁家人給客人看。 失禮,在客人之前,即使來客未必真心善良;就先沾污了待客和作客的初心善念。主人,未戰先輸,而且成為不是可敬的主人了。主人,先防著自家人,失去的是對國內法律的尊重和對人權保障的價值。主人家自此怨氣與怒意難消,團結更難求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守禮,就是合宜的言行和秩序;重點都在對場所的適當管理而已;包含安全維護和貼心的服務,讓客人也無從失禮。這就是禮尚往來的約束功能。 不此之為,而先對人,尤其是對自己人下手,違法又無理,則禮何存焉?主事者的無能,就此自證了;實在是失格的主人。客人基於品位和所代表的國格,應該當下打道回府,才符合禮尚往來。 主客雙方,出師未戰已失禮;會無好會了,只能皮笑肉不笑到終埸。主客雙方,自始,客人出發前先蠻橫放話;主人接客之始,即打自己人以待客。主客雙方既無善意在先,相見就是多餘的!雙方自誇禮儀之邦;説來笑的而已。

哲學人生筆記 -《末代王朝「欽差查考」記事》

圖片
「天龍王朝」的儒生,在皇上登基後,開始為學不專,專營外務;專與朝廷過不去。尤其,皇上心向「天朝中國」,輸血獻身;以致儒生在本朝,學無以致用;用了也是白用,白打工了。 朝廷,尤其皇上,一心想向「天朝中國」的皇帝邀寵。蓋天朝自古以來,即有獻禮進貢的「叩頭」體制;凡「天朝」週邊的「阿里不搭」王國,在其眼中皆是夷、狄、戎、狘、倭等「蕃邦」小國。 「天朝中國」,亦以「蕃邦」邀寵的奴性作為「差序」待遇,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皇上,不敢造次,拚命「自蹲稱小」,極盡諂媚;也因此醜態百出,像花癲癡狂;看得在野庶民目瞪口呆;仿佛高潮上身。 儒生受儒教,讀聖賢書,幸有「披髮左袵」之防。因此,皇上受「天朝中國」的皇帝交付完成之「習題」,總被儒生抗議嘲笑,且到處為難朝政,好唱反調。據「大內」管道傳出;朝廷奴才,「太監首輔」執政「公公」,已向皇上奏報,渠等「失教儒生」,為本朝「失敗一族」,著即飭「御警」列渠等為「預防羈押」之「欽犯」查緝在案。 皇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忽焉想起,「天朝中國」的「父皇」交付完成之「習題」,已曠日彌久;「父皇」甚表不滿,溢於言表。時逢北方「高麗王朝」女王,登基後即奉召進貢,甚受垂愛御賜恩典;而「東方倭國」,「新首」登位後,未得天顏恩澤,甚且慘蒙「天朝」上下口誅筆伐,脅之武力進犯。 皇上見此,能不驚駭不已?好死不死,初夏六月已屆月尾;「天朝中國」「父皇」派「欽差大人」「張公公」代天巡守;竟然是到「天龍王朝」查考,何以「兒皇帝」之「習題」遲遲未繳?而且,「欽差大人」「張公公」竟然想代「天朝中國」的「父皇」探索民情。 這可如何是好?儒生多言犯顏已有多時,萬一「父皇」得知實情,"朕「無能斑剝」乃本朝草民共識,必將失寵於「天朝父皇」,蒙召無望矣!";如何是好?惶惶不可終日。失寵之患得患失,「妾心」那得安放? 「欽差大人」「張公公」,也想趁機享受「京官大老爺」的威風;人未到,即大老遠 傳 出"I am coming…. Oh! I am coming!";一時之間,普天之下,「御警」帶著「黑道徒衆」代為清場,要求「閒雜人」等迴避和肅靜;且到處破門捉人。 蓋本朝草民英語欠佳,"I am coming…. Oh! I am coming"聽成「捱門抗議」喔!…「捱門抗議」! ;難怪,皇上下令清場!「習題欠繳」已誠...

導遊故事筆記 -《不知去向》

圖片
午後的滂沱大雨轟然而下,我躲進《台北101金融大樓》,到《Page One書店》取書;正逢裙樓的中庭有《台灣印象攝影展》;冷清的埸所吸引我前去參觀作品展示。 就在我專注看着《綠島》的地圖和相片時,有一家老少七人的中國旅遊客人,來到我身旁,問我如何去綠島?好玩嗎? 隨緣而遇,發揮我的導遊專業知識,為這一家中國客人提供一小時的台灣解説。反正,外頭雷大雨大,那兒也去不了。交個朋友吧! 看得出來,來客應該是沿海城市的小康之家;袓孫三代同遊台灣。老人家,應該是爺爺吧!告訴我,此生無論如何要來台灣一趟,見識《祖國寶島》;否則,歲月已老,唯恐有遺憾。"小兄弟,您説是吧!?"。 嬤嬤,接著說:"綠島,小兄弟去過吧?"。這,...往事豈能回味?奶奶有所不知,所謂"去過",在"過去"指的是去《火燒島大學》管訓;回來後會晉級成《大哥》。 中年的兒子和媳婦又説,本來,一家人要去香港;却聽說香港在《反中》,對《內地來客》很反感;所以决定來台灣旅遊。他們問我,台灣人會《反中》嗎? 看得出來,一家人對台灣還是有期望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我用這句好客的衷心話,鼓勵這一家老少;大可放心遊台灣。 一家人等著《張導》給個説法。"嗯...嗯,我去過了!我建議別去《綠島》;要認識台灣本土的風土民情,可到宜蘭《頭城》的《蘭陽博物舘》参觀;然後到《烏石港》搭船出海賞鯨魚和海豚,以及《海底活火山》的就近位置。 隨後,登上《龜山島》,回望台灣本島。那種心情,可能很接近十七世紀西班牙水手,繞過台灣東北角海岸的《三貂角》,想要找到登陸台灣的停泊港。結果一路向西到了《滬尾》,就是今天的淡水港。 我手指著台灣地圖看板上的相關位置;述說著台灣的古往今來。誰能決定台灣的未來?唯有知台灣之歷史地理的台灣人莫屬。 在導覽結束時,我向中國來客提到,中國政府負責對台事務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先生,在本日來台灣訪問,是六十五年來,第一位正式受邀訪問台灣的中國高官。 孰知,中國來客全家人茫茫然???....??中國廣土眾民,《天高皇帝遠》,地方草民不識京官。這下子,不約而同地,都到台灣要瞭解台灣。 中國上下,對台灣依然有《不知去向》的陌生感。"台灣前途,由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這句話不經大腦...

哲學人生筆記 -《庇蔭》

圖片
炎炎夏日,太陽不留情地燒烤蒼生大地。 躲「祂」、避「祂」,畏「衪」為不受歡迎的「太陽神」。說「蒼天」不仁慈,太偏見了吧!其實,沒有「衪」,不僅没有生命,萬古如長夜。 那麼,需要「祂」,又不怕「祂」,該如何辦到?找庇蔭就是了! 這也是為何祖上有庇蔭,子孫非富即貴;尤其,還能位居權貴要津,那就太好了。凡事,禍福相倚;庇蔭必須來得正大光明;否則,承受庇蔭的後人,就失去了享受正當性;所作所為都得説请楚,講明白。 始終依賴庇蔭,也不是辦法;怕太陽,就不可能當農夫;庇蔭之下坐慣了,就不堪體勞,當然更不可能當勞工。如此,疏離大地和勞動大眾,就可能五穀不分,四肢不勤。 沒關係,不是説了,有庇蔭可用嗎? 世界的道理,就是有關係,就沒關係。離開樹下,有保鏢抬轎;轎外,有人搖扇送風;交通警察,以為是嫁娶大喜,不僅違規免開單,還幫忙開道。這就是人間的勢利! 不夠嗎?當然不夠!別只看有人坐轎;後面還跟了一條「人龍」;都是等著抬轎分享恩賜的「小二」。這就是眾生的餓相! 我佛慈悲!天地不仁,蒼生為「走狗」!

哲學人生筆記 -《一枝筆的視角》

圖片
巨大的形體,必然會產生龐大的陰影,無論站在何地,只要視角所及,都可以感受到。 站在巨人的肩上,當然可以看得更遠,也可以睥睨臨下。這也是為什麼"西瓜偎大邊,仗勢可欺人"的誘惑和無奈。 客觀形勢的發展,似乎決定於主觀條件是否完備;然而,却不是唯一。 看待世事,若只從"多或少","大或小"的對比去選擇;那麽前者會自誤而導向,"强權就是公理"的幻影。 視角,是客觀的出發點;也就是角度的高低,才是決定視界大小和遠近的關鍵。一枝筆的力量,强過一枝槍;前者可以書寫改變世界和影響人心的詩歌美文;後者,却會射出令人閃躲逃避的子彈。 追尋真理,依靠的是對崇高價值的信仰:"我,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應做什麼?是誰?";以上,是作為人的自己作主的價值選項,偎向強權,可以苟安,却失去尊嚴;最後失去存在的價值。 閱讀印度詩哲「泰戈爾」的詩篇,我總會感受到古老智慧的沉澱,如同古老寺院石塔上的青苔,雖然微小,却是漫長歲月的沉澱,那是生命的不卑不亢。 大樹嚮往天空,小草依戀土地;却能彼此和平共存,形成自然之美。視角,即使我站在人群之外的角落,只要一枝筆,我就可以書寫我的浩瀚世界。

哲學人生筆記-《問老天》

圖片
思考能力的培養,首先在於具備提問的能力。 在企業或在學校,我受邀提供一些專業問題的建議時;通常,為了有效地雙向溝通,我會提供若干的個案,讓出席者参考提問。 個案的背景,都是多年來我的商場實際心得和獨家故事;是很珍貴的,也很期望得到聽者的提問,以激出思想的火花。但是,通常得到的是,靜寂退縮的聽眾;或不知問題在那裡?很可惜啊! 我的專業學問的養成過程,跨越法律,經濟和哲學;應用的領域在《歐盟》經濟法權和跨國企業合約法權。 在市場領域,我多年來服務於德國和奧地利的生物科技企業;產業領域在農業改良和畜產營養的整體解決方案。 人生有幸,十年學劍;又能學以致用;行走蒼茫江湖,豐富了自己的本職學能,也開擴了人生的視野閱歷。 因此,有許多人生故事和專業見解;但是,我知道,唯有自我要求,學無止境;更要建立知識的管理和經驗的整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專業價值。 人生的青春不二度,回首起心動念的那一時刻,也走了好遠的人生路。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名言:"人生是走向終點的存在!"。所以,我還是為一個問題而困惑,那也是世界上許多哲學家試著給出答案的問題,就是"我是誰?我為什麽在這裡?"。 人生有求知的歷程而豐富了自己,就是為了解惑。德文的組合名詞,"Fragestellung",就是"提問";這個詞,我一直在德文語境中聽到;《德意志》民族自許為"Das Volk der Dichter und Denker",就是"詩人與哲學家的民族",既自豪又自信的民族意志。詩人與哲學家的職責,就是提問,才能表述可能的答案。 人生哲學的本質在探索《意義》;我一直鼓勵客户或後生學子,要勇於"提問",問自己,問前輩,甚至問老天。 也許,傳統文化對於傳承,只注重上對下,老對少的單向傳承;而威權排斥質疑的禁忌,已深植人心。當人不知往何處去,就無法踏出更進一步。確實如此!

哲學人生筆記 -《憶往甘苦》

圖片
有時候,在忙碌之餘,我會回想或盼望,什麼時刻的人生最快樂? 我認為,讀書的時光,尤其自由而豐富地讀書;然後可以因緣而起,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樂在追求知識的理想時光;最快樂!很《烏托邦》和《學院派》的風雅吧!? 確實,在德國求學深造的歲月,德國大學的學術研究環境和自由學風,以及歐洲的文化氣息,為我創造了條件,也提供了機會。 童年時代,我就喜愛上學,青少年時代起,又喜愛廣泛地閱讀;青年之後,我更愛涉獵哲學思想領域。生活中的支出,多用在買書和訂閱國內外的專業期刋。 雖然在網路時代,資訊的取得更便捷豐富了;但是,我依然對實在的書籍有濃厚的情感。對於陪伴我人生成長的書籍,我想到的情感意義,就是《大侠不離刀劍,文人不棄書筆》。 念舊,是不忘本。營養的食物,吃下之後,呈現出身體的健康;有趣的好書,閱讀之後,表現在言行的智慧。身體與心智,都能有成長,正是人生的快樂來源。 世道多紛擾,人心也浮動;我認為,能珍惜和把握快樂的時光是智慧。可惜,人生都是在事過境遷之後,在庸庸碌碌,為諸事操勞煩惱時,才發現快樂的往事,只堪回味;和懊悔嘆息,當時若有所失了。 情感,智慧和健康,都會讓人有後見之明的扼腕,再回首,已遥遠了。

園藝生活筆記-《石榴與海豹》

圖片
石榴的學名"Punica Granatum",原產地在《波斯國》(今日的伊朗),中亞《南高加索》的《裏海》地區。 石榴,在中國《江南》地區,被喻為祈求多子多孫的吉祥果樹。 石榴,也被作為染色原料,用於漂染絲織物;古代仕女穿著的石榴染紅的絲裙,引人側目。男人追求女人,有《拜倒石榴裙下》的美談。 在《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島》中,有一個人口大約九萬人的《君主立憲》小國,《格瑞那達(Grenada)》,奉《英國女王》為名義上的君主;由《英國女王》派駐《總督》為代表。 《格瑞那達》的國名,源於國土形狀似石榴;西元1498年,航海家《哥倫布》曾登陸小島;以《石榴》的西班牙文"Grenada"稱呼這個島。 正如同,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以葡萄牙文的"Ilha Formosa!"(啊!美麗之島!),稱讚台灣島之美。此後成為台灣的形象和稱呼。 《格瑞那達》,對美國有國家的戰略利益;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可牽制《巴拿馬運河》所開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行。美國所管理的《巴拿馬運河》,豈可受到反美的勢力所威脅? 上世紀,1983年10月12日,《格瑞那達》發生軍事政變,總理被殺,《英國女王》所派駐的《總督》被叛軍挾持。 形勢的發展,危及美國的國家利益和《英國總督》的生命安全。於是,《美國總統》派出最精銳的特種作戰部隊《海軍海豹突撃隊(SEAL)》先登陸,以解救《英國總督》。隨後,由其他的登陸美軍平反政變。 這次的軍事行動,被隱喻是美國《山姆大叔》(Uncle Sam),拜倒在《英國女王》的《石榴裙》下,是見義勇為的"殺必死"(Service)表現嗎? 世事很複雜;《格瑞那達》事件,只要以西方的紳仕風度表現在《女仕優先!》(Lady First!)的原則看待即可。其實,就像石榴樹開花和結果一樣,很美,也有引人遐思的浪漫。

園藝生活筆記 -《青春的顏色》

圖片
青春,有顏色嗎?相對於青春,很多人諱老也畏老;老皮豆腐,却偏要強調細緻柔弱的內在。 問題是,在只問顏色,不問是非的時代,好像所有的顏色都有《原罪》;《超顏色》才是客觀高尚的,是嗎? 若心中自以為只要《超顏色》,就可以超然;其實《無色》或《超顏色》,也是色;更是《我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偈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夏日悶熱午後的《對流雨》,滋潤大地的花草植物,葡萄樹又趁《天公伯》的恩澤,長出了新葉,一眠大一吋。好美的青綠色;這是青春的顏色吧!? 如果青春的嫰葉是《無色》的,豈不辜負了老天的美意?或者,嫩葉是《超顏色》的,那如何想像自然的生命面貌? 生命有老少,也有青壯和初老;我總愛各有本色,謹守本份。這個世界,是因多彩多色而呈現豐富的生命面貌。 青春不嫌老,日後也會老;顏色互不嫌,諸色能共存。若只是黑白或無顔色的世界,必然是無趣的貧乏世界。

哲學人生筆記 -《國立的命根子》

圖片
國家的免試《國教政策》如兒戲,《假免試,真考試,整考生》的惡行讓人看了直摇頭。 政府的《公共政策》常自以為出自立意良善,却常弄巧成拙。民主國家的拔擢人才和司法審判,是價值中立的,不能被視為權力的禁臠。為政以公,是人民團結,國家進步的最重要基礎。 在以前的皇權專制時代,人民必須以德政恭維皇帝和朝廷,叩首感恩戴德。中國歷史上的皇朝取才,由皇帝下昭,被視為《恩科》;《主考官》是出不得差誤的;否則,天下的讀書學子,必然會將怨氣出到皇帝和朝廷。 司法就是《王法》,皇帝有予奪的生殺權。這些專制惡習,都不能存在於現代的民主法治國家了。人民,無信不立,考試取才和司法審判的存在意義,都是建立在《公信》的基礎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間的公平正義和尊嚴,都必須由國人堅定地捍衛,即使有再大的現實利害的考量,這些原則的價值,都不允許被折損。強權,黑手和懦弱,是人間壓迫的罪惡,也是挫傷信任和信心的禍源。 日本,對我國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的借展活動,達反合約,搞小動作,在部份的宣傳品上閹割《國立》二字,這可是台灣國格尊嚴的《命根子》;出借日本展覽的是《國寶》,也是國格的代表,可不是皇帝身旁的《公公》,不能不硬起來。 偏在此時,國家的司法機關,也招來公疑地對內摘除了一位《初審法院》法官的《庭長》職務。世間豈有那麽多的巧合?人必自侮而招外辱!對於捍衛國格尊嚴的實踐,難道可以內外有別? 當朝政權,在面對中國低等官員壓境時,自動地《摘國格,去尊嚴》;《總統》二字,可以《私了不論》。難道,《總統》不是《國立》的?《總統》是憲法上的《憲政機關》;也是國家的名器,政府和人民的代表。 同理,考試取才和司法審判,難道不也是國立的?國格尊嚴,就是立場原則,要普遍地和永續地堅持,而不是有選擇地視對方大小而忽軟忽硬。 畢竟,國家的公信立場或原則,可不能被當成《公公》無望的《命根子》。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