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祖國之戀》
「祖國」,這個名詞又出現了,絕非吉兆!
「祖國」是「前現代」的「國家主義」所衍生出來的愛國口號。「祖國」是集體為惡的護身符,也是召喚族群認同的祖靈;更是部落氏族社會的替換,本質上,是「血統意識」在作祟。
「祖國」,形同輕佻的符號,以安撫「流亡政權」族裔的鄉愁;也是背離現實生活經驗和價值的認同,以立足土地的努力。誰最濫用「祖國」作為口號?當然是統治者;而且是獨裁心態濃厚的威權者。
統治,或因為避開暴政而流亡異國,既不願融入在地,就只能朝思暮想那個遙遠不可及的祖國。只是,故國已不堪回首,人事景物全然陌生了。因此,自怨自艾,以無緣感受「祖國之愛」而遺憾,以「孤臣孽子」自居,欲報效祖國而無門。仿佛,所有的焦慮都是未得到想像中的祖國疼惜而見棄。這也是嬰兒期的「斷奶不全」症候群。
這一切心理的傷痛,都可以在「精神病理學」的眾多案例中找到依據,就是「去勢」和「斷奶」的焦慮。近代歷史上的暴政獨夫「希特勒」以「德意志祖國」之名,發動戰争和種族滅絕的「大屠殺」。
「蘇聯」的「史達林」以「斯拉夫」民族的祖國團結,進行對抗「納粹德國」侵略的「衛國戰爭」;對內實施「白色恐怖」,鎮壓異已,對外實施帝國擴張,吞噬弱小民族的國家。「斯拉夫祖國」的遺毒,到了現代,由「俄羅斯聯邦」的總統「普廷」總統繼承,還在「克里米亞」半島和「烏克蘭」東部的侵略行動中,發生併吞作用。
現代公民的基礎是權利意識;公民選擇國家政體和議決公共政策;而不是「祖國之戀」或「祖國拋棄」的「妾心兩難」的病態心理。中國作家「白樺」在作品「苦戀」的書中,省思自問"你愛祖國,祖國愛你嗎?"。
「祖國之戀」與「祖國拋棄」,也襯托中國封建專制遺禍的穩定結構;人民永遠難以自己作主,只能任由統治者玩弄壓迫。民主法治的國家,以自由為基礎,論述公共議題,有一項原則;「公民無祖國」,有自由的地方,就是精神上的嚮往。無論「祖國之戀」,或「祖國拋棄」,都是精神上的妄想和自甘作踐矮化。
另有相關的文章《哥薩克人的祖國認同與命運》,在此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