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故事筆記 -《「渡鳥」》
理想的居住空間,因人而異;「孔子」的學生「顏回」,居陋巷而不改其志;顯然地,他的志,在學問德行,不在意居住的環境。
人類是群居的生物,不堪孤獨;若有老人獨居,乏人照顧,似乎社會集體犯罪。德國人的家庭,鼓勵子女成年後,離家自行奮鬥;父母在法律上的養育責任,於子女屆成年當日即結束;一家「三代同堂」是人間怪事;不過,「婆媳心結」或過年「回娘家」或「住婆家」操持的苦惱,就可以免了。
說來,似乎沒有這些問題,就少了人味;這就是文化差異的認知問題了。住得自由自在,各有居住空間;有空,互相探訪,當作旅行的愉悅,而不是上教堂似的義務;日子就很幸福了。
這張相片是德國北方一個我老是記不住名字的「鳥地方」;我應「老德友人」邀請,東張西望才到達。「德國老友」夫妻,已在門口東張西望等我:"歡迎光臨鳥地方!"。
老友說;"子女成年後,早就離家到其他「鳥地方」求學或就業;這個「鳥地方」太偏遠了;對他們而言,到這裡不是「回家」,而是像您一樣,飛到「鳥地方」旅行而已"。
人,不回家,就像流浪的「渡鳥」;不是嗎?
人類是群居的生物,不堪孤獨;若有老人獨居,乏人照顧,似乎社會集體犯罪。德國人的家庭,鼓勵子女成年後,離家自行奮鬥;父母在法律上的養育責任,於子女屆成年當日即結束;一家「三代同堂」是人間怪事;不過,「婆媳心結」或過年「回娘家」或「住婆家」操持的苦惱,就可以免了。
說來,似乎沒有這些問題,就少了人味;這就是文化差異的認知問題了。住得自由自在,各有居住空間;有空,互相探訪,當作旅行的愉悅,而不是上教堂似的義務;日子就很幸福了。
這張相片是德國北方一個我老是記不住名字的「鳥地方」;我應「老德友人」邀請,東張西望才到達。「德國老友」夫妻,已在門口東張西望等我:"歡迎光臨鳥地方!"。
老友說;"子女成年後,早就離家到其他「鳥地方」求學或就業;這個「鳥地方」太偏遠了;對他們而言,到這裡不是「回家」,而是像您一樣,飛到「鳥地方」旅行而已"。
人,不回家,就像流浪的「渡鳥」;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