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畫師,在為王室家族成員和宮廷活動作畫時,除了必須講究精工技巧外,如果能夠意在畫外地呈現隱喻的現象,則這一幅畫作將是流傳歷史的經典啟示錄。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世界名畫「蒙那麗莎」(La Gioconda),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讓人猜不透蒙那麗莎微笑的隱喻。「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 — +1939年9月23日)醫師試圖從精神分析醫學(Die Psychoanalyse)的角度去解析蒙那麗莎的心理狀態; 其實是想要探索「蒙那麗莎」的潛意識。人無法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無論如何壓抑,潛意識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候,從身體的疏忽的部位流露出來。 看到有關英國「都鐸王朝」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sabeth I., Königin von England, Tudor; *1533年9月7日 — +1603年3月24日)童年的這一幅宮廷畫,我就先佩服宮廷畫師的觀察入微;畫師在眾多宮廷活動中,竟然能補捉到王室家族成員之間那一份巧妙難以直述的情結(Complector)。依照「佛洛依德」醫師的理論,每一個人的話語行為表現都被潛意識支配;而潛意識又是童年生活印象的殘留。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言行舉止會逐漸被外部規範所馴服,同時壓抑本我(it / Es)和自我(ego /Ich)。 描繪十六世紀英格蘭「都鐸王朝」國王「亨利八世」(Heinrich VIII Tudor.,*1491年6月28日 — +1547年1月28日)家庭的這一幅畫中,前景的人物四人,先後成為英國「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雖然有雄才大略,但是性格殘暴多疑,殺死許多對他有威脅的政敵;畫中出現他的二女一子,都是由不同妻子和情婦所生。 這一幅畫,呈現慈父與子女的親情互動,看似溫馨;但是卻隱喻著兩位女兒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在弟弟出生後,這對姐妹被賦予照顧幼弟的任務。父親曾經將她們的母親先後關進「倫敦塔」(London Tower)處以死刑。 大女兒「瑪莉一世」(Maria I Tudor.,*1516年2月18日 — +1558年11月17日)在父親面前以跪姿,表現出愛護異母所生的弟弟愛德華六世(Eduard VI., *1537年10月12日 — +1553年7月6日),以討好父親,乞求關愛的眼神。 同時,她的異母所生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