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園藝生活筆記 -《金黃色的世事感懷!》

圖片
「立冬」後的第一個週末,典型的初冬氣候;我來到心靈獨白的「雜樹林」,享受充足的陽光和「柳丁」樹茂密的綠葉叢中,那些泛著金黃色澤果實的形影。當然,讓人快樂的景觀,還有散著清甜氣息的「桂花」,和白色的「人心果」的小花。 茂密的綠樹中,在陽光照射下,金黃色而圓滿的「柳丁」果實特別地醒目。想到這幾株「柳丁」樹,伴著我的人生成長,四季流轉;我就很感動。 「柳丁」樹,在春天開出「芸香科」植物特有的香甜小花;經歷多颳風的夏秋季節;進入初冬後;當我對季節的變化,明顯地感受到又涼又冷的時候;心中也浮現金黃色果實的形影;我知道,豐碩的「柳丁」果實在召喚我了;今年的收成季節到了。真是忠實的果樹呢! 忙碌的生活中;有人將感情寄託於寵物;我自己比較喜愛將情感,依附在自然的任性和季節的川流中。生命在變化中,一年又一年;看到忠實的花果,我自己好像誨人不倦的老師;每學期總有新的學生前來報到修課。 其實,我沒有去學校教書;主要是我受自父母的「慈悲為懷」,對後輩都是慈眉善目相待;不願意「當掉」學生;也許,我生性就是「反權威」;老師豈能有權威呢?「一枝草、一點露」;我對於自己栽種的果樹也都順其自然了;更何況,是對後輩的可愛學生呢! 然而,善良的老師,比較會「誤人子弟」;「教不嚴,師之惰」;在當前的教育制度下,這個社會不允許,也不會放過我的。 算了吧!可憐的孩子們,就讓那些崇尚「十八大」教育的家長,和老師去逞權威吧!反正,這個國家要的是「訓練」,而不是「教育」;政府要的是無能的奴性,而不是會思考的人性。就大量地製造吧!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的「雜樹林」裡的植物和花果,都顯得自然;鳥兒也喜愛逗留於此覓食。看到植物的眾生相,我想到自己的思想言行的方向,應該是屬於那種不迎合「儒家」的「老莊」吧! 但是,我自認又有學到「日耳曼精神」的「實事求是」的細心穩重和精緻踏實。想到人生世情,多屬事與願違,而不可作為和寄望;還是任我閒雲野鶴去吧!處江湖之遠,隱於「雜樹林」;也不效法「南陽諸葛」,鞠躬盡瘁於廟堂;「阿斗」的帝力於我,何有哉!

世界小事筆記 -《戰爭與和平;裸體吧!》

圖片
    在冰寒的雪域地區作戰,士兵要穿什麼式樣的野戰制服和制式配備呢?才可以免於冷死或戰死呢? 「TV5MONDE」上傳的這一張相片,是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中,受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的雪地作戰部隊的制服和制式配備。 俄羅斯人民很自豪:「俄羅斯是不可征服的!」;法國的「拿破崙」和德國的「希特勒」,這些來自溫帶國家的侵略者,攻打俄羅斯都失敗了! 俄羅斯的領土遼闊,廣大的戰略縱深和較長的冰寒冬天,形成了自然的天險。但是,中古世紀來自東方蒙古人的草原騎兵的西征,卻統治了俄羅斯二百四十餘年。 1905年的「日俄戰爭」,俄羅斯也敗給了東亞新興的島國強權「 大 日本帝國」;俄羅斯人民的潛意識中,可能對來自東方的強權,有難以說出口的恐懼吧!  漫長的冬天,大地的積雪太深,韃靼人的騎兵或日耳曼人的機械化步兵都無用武之地。所以,作戰的天時和地利是重要的因素。 人類的服裝設計概念,其實是戰爭「獸性思維」的延續和衍生! 想像一下,裸體與戰爭的相關場景;是「肉搏戰」嗎? 相片來源:《TV5MONDE》

詩人之國筆記 -《立冬的回憶》

圖片
背上的我,隱約地/ 聽到您的安慰/ 快到家了呢/ 背下的我,不斷地/  安慰您的痛苦/ 再忍耐一下/ 走過人生/  始終不忘的/ 擁抱與微笑/ 幸福的緣分/ 您曾經背著我/ 以前;我的童稚/ 後來;您的垂老/ 換我能背著您/ 愛如川流/ 這一年,立冬/  白天的河景/ 愛如川流;依然/ 無盡的,思念/ 望向夜裡的星空/ 如今;您在那裡/ -《 立冬思母 》-

導遊故事筆記 -《法老王,自西徂東!?》

圖片
作為德語導遊,國內有兩處景點,我在為外國訪客導遊時,必須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狀態;分別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正紀念堂》。但是,在真理之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和評價,以及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說的。人生如戲,在舞臺上下,每一個「言說者」和「觀賞者」,不妨以坦然謙虛的態度客觀地面對即可。 應我國政府的邀請,來台灣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德國柏林研究機構的四位大學教授,在選擇參訪景點時,相片中的女團長和副團長分別選了《國立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正紀念堂》。這兩處景點的參訪人氣現況,明顯的反差對比,正好呈現了,當今台灣和中國文化交流的不正常,和中國旅客來台灣旅遊活動;被人為扭曲的異樣。 作為一位歷史的見證者;我懷疑當前這類政策會達到想要達到的真正目的;《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種現象也正好是德國訪客對我提出的一項問題:何以致此? 訪客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曾被不文明的舉動衝撞打斷多次,以致一頭霧水;其中一位教授,寧願自己去逛街購物了;而三位教授隨我來到了《國立中正紀念堂》,感覺到悠遊自在,反而以問學的認真態度,對於兩位「蔣總統」的歷史功過有較詳細的詢問和瞭解。 這三位教授中,有出生於德國戰敗之後的「去納粹化」( Die Entnazifizierung )年代的德國人;另有一位是出生於女王登基年代的英國人,分別在英國和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又娶了德國籍妻子,任教於「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 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西方世界的學生運動時期,他們正是躬逢其盛的大學生。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1966 ~ 1976)如火如荼地進行;西方世界的大學生奉「毛澤東思想」,為反「資本主義」制度的標竿;都經歷過思想激進的狂飆歲月。 團長說:他們曾經於十年前造訪過中國北京,也參觀過《毛主席紀念堂》( Mao Mausoleum ) 。在我解說「蔣」與「毛」兩人既合作又鬥爭的歷史時,團長問我:"他們兩人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我說:"比較像「法老王」家族;兄弟成仇;只好各自找禁地建「金字塔」。中國歷史有「成王敗寇」的惡習;他們兩人到了人生末期,應該沒有力氣再恨對方了;而比較希望後人稱他們為「哲學家」。 有這種想法,其...

詩人之國筆記 -《秋楓映紅》

圖片
小溪迤邐, 流過山野的泥土/ 帶來自然的青綠/ 清澄,純潔的澗水/  流出一片高貴/ 小徑曲折, 說出思想的理性/ 呈現人性的高貴/ 複雜,心情的糾葛/  走出浩瀚的天空/ 秋的季節, 山澗伴著青綠/ 流過山屋旁/ 紅的楓葉/ 哲學伴著熱情/ 走在小徑上/ 紅葉映照, 伴著孤寂的哲人/ 人生,缺少知己/ 不,我只要自由/ -《記下秋天的畫本故事,思念德國大學城的哲人小徑!》-

詩人之國筆記 -《秋天,色彩》

圖片
路過山丘/ 繽紛的色彩/ 知道了/ 那是小鎮的風情/ 此時,暫停步/  我想作客/ 畫下秋的小鎮/ 湊熱鬧的秋天/  送來泛紅的楓葉/ 炫耀屬於季節的風格/ 想要駐留小鎮/ 沈浸在多彩多姿的天地/ 伴著秋天;我走了/ 除了,滿地的落紅/ 帶不走的炫麗/ 留給枯寂的冬天/ -《畫本故事,秋天的歐陸小鎮》-

詩人之國筆記 -《白樺山村》

圖片
白樺/ 以黃葉迎來秋天/ 山村/ 以紅帽面對天空/ 青藍,溪流/  穿過,時空/ 寧靜,急湍/ 對立,和諧/ 泛白水花/  對映白雲/ 請問來者/ 誰是主人/ 美在山村/  靜在天地/ 白樺為名/ 她的季節/ -《秋之畫本,寫給白樺》-

詩人之國筆記 -《秋之畫本》

圖片
急湍,不知歷經多少個季節/ 別問,來自何地/  遙遠,高山的水源/  點滴,匯流;季節之河/  見過,春夏; 也見過,秋冬/  相遇,此時,秋季/  請問,河之名? 四季,不同/  本季,秋,河景/  以秋之名。畫下了/ - 《秋之紀行》-

世界小事筆記 -《我要去當「哥哥」!?》

圖片
每當看到資源回收的場景;我都有一種豐裕不再的感想;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威權時代」,看到的和聽到的,除了發展經濟,就是建設、貿易、外匯;那個時代,台灣人民樂在作生意賺錢,像以前北非的「迦太基」(Carthage)的腓尼基( Phoenicia )人重商,而輕視智慧;台灣人民也缺少像猶太人(Judaean)一樣的知性思維能力。 不幸地,國民性格短視和見利忘義,賣弄小聰明;卻放任現實的許多問題,被當作不曾發生,或根本不存在;衍生至今,也是當前許多現實困境的起源。 人被洗腦和被麻醉之後,想像一下,像什麼樣的動物?應比較像「鸚鵡」;這種鳥和人共居後,學會了一些人類的口語,取代了鳥類天賦的悅耳之音;而誤以為自己是人類。時代的更迭替換;就像身旁的戀人更新一樣,也像品嚐不同口味的紅酒,說不上來的不同;卻還是硬要說出有何不同?現在,我知道了,那只是心情的不同而已! 該來的,還是來了;這個時代的問題,「連本帶利」愈積愈多;可是,以前的「我」和當時的「大家」;總認為「萬歲!萬萬歲!」。也許,那個時代被迫喊習慣了;連作夢時都會喊「萬歲!萬萬歲!」;因此,我這一代的人,當時總以為,有問題,等「萬萬歲」之後,再來傷腦筋。 說來慚愧,經歷過以前不虞匱乏,到現在必須節省的時代;我似乎已經注定是王朝末年的遺民一代了。對未來的卑微憧憬和期望,被敗光了!全去了。 應該是演奏「鐵達尼號」(Titanic)輓歌的時刻了;「何日君再來?」,或「今宵多珍重!」;還是「總有一天等到你!」。我的個性重情;若不是絕望,不會感到無力;虛幻的過去,終於得面對殘酷的真實。一切的虛假和苦果,就讓自欺欺人的「末路者」去承擔吧! 跳船吧!我會游泳,「救生圈」和「救生艇」讓給無辜的老弱婦幼吧!只是,你們要漂向何處?願「天公伯」保佑那些一直無辜的、清醒的智者,在崇尚真實,以謙虛為美德的淨土登陸吧!以後,更要讓子孫的心靈遠離「欺世盜名」吧!讓受咀咒的「詐騙集團」沉淪吧! 沒想到,問題還是來了!陳年老問題,在那個時代當作不知道;現在這個時代不知道怎麼解;好像被忘記的密碼;換鎖吧!那個時代「掩耳」;這個時代「盜鈴」。我已經記不清楚了:我過了「萬萬歲」了嗎? 前兩天,手機響了,一個美眉的聲音嗲聲嗲氣地,在那頭說:"哥哥,你在那裡呀?人家好久沒看到你ね,…";經濟不景氣,「情色行業」加緊推出「經濟動能...

人生故事筆記 -《那個時代,戀的人生!》

圖片
                每當看到這張二十六歲時,在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當時的戀人為我拍下的相片;我都有一種歲月已去的感想,那是一種往日情懷;卻像遠去的浮雲。那時候的我,和那個時代;還是過去了;人還是會老的! 在那個時代,我的戀人;傳自她母親年輕時的美人外型和神韻。她的母親有一次私下感嘆地告訴我:"人總是會老的;美的女人比任何人更怕老;我真羨慕我女兒!但是,我也為她的未來憂心;她會變老;男人也會變心!"。當然,不必等待「未來」;在那個時代,我倆戀人就變成思念的人了;還是那位戀人比她的母親有自知之明;一直提醒我,她是很善變的女人。 戀,緣起緣滅;可以期待,不必遺憾;互相祝福。畢竟,茫茫人海;我們曾經萍水相逢;一切的悲傷或喜悅,就是那個時代的台上的場景和劇本。曲終人散去,但願心存餘韻;等待和追尋另一場又美又好的「戀的劇本」。記得,要互相鼓勵對方專心投入。 戀,其實就是「變」;就是「迷失」;戀人卻又要自我安慰,無情天地換日月,只有兩人的情感不變。戀的想像和意境,很美;也會很痛;也會很傷;更會很笨。 為何要有情緣的遭遇?我認為,是為了渡到「彼岸的愛」;只是,戀人能渡到彼岸的絕無僅有,卻是走上戀的歧途,通向「婚姻」;那只是一場表演相處藝術的舞臺。婚姻演不出「愛」;只能流露各種親情的關懷,和責任與義務,最終以「無奈」收場。然而,無怨無悔,甘之如飴,卻是另一種人生的高尚意境了。 夫妻不同於戀人;需要記得「牽手」,尤其在遇到難關的時候;需要「擁抱」,尤其在感到孤獨的時候;這裡面有「承諾」和「承擔」,更有「分享」。在戀的渡航中,誤入歧途;只能自我安慰說,在渡到彼岸的途中,至今還算一帆風順;期待無風無浪的航程,等來的卻是平淡和停滯,卻有可能以「乏味」自勉作結局。 戀,會讓人眩光,最後只剩下詩歌文學裡的「蝶戀」傳說。即使,戀的人生如此艱難;人生有過戀的階段,才會如「蛹之生」,羽化成蝶,換來色彩亮麗的智慧人生。 戀,也是人性;人生真正有過愛的時刻,是在剛脫離母體的那一刻;此後;就要,為戀而生。從剪斷臍帶起,人生就展開了屬於自己的「戀的追尋」;也是沒有安全感的孤獨之旅;在戀的旅途上,盼望、苦澀、幻想、謊言、虛偽、詐欺、傷痛、喜悅、背叛、拋棄、羞辱、失望會相伴相生,如影隨形;可能一無所得,...

哲學人生筆記 -《想要交易嗎?》

圖片
       人,作為社會與環境的產物,需要與同類交往;於是有社會溝通;「語言」又是其中最普遍運用的工具,於是「對話」就構成人類社會的無形聯結系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若孤獨置身荒野中,則想到的是「存活」的可能;人唯有置身有對話情境的同類中,才會思考「存在」的意義。 人類的精神文明,在經濟富裕和貧窮的時代,各有不同的面貌;富裕時代的財大氣粗,或貧窮時代的相互憎恨,又是兩種典型的精神面貌。 台灣已走過風華歲月了!記得當時,「台灣錢淹腳目」的盛況;或者說,到處炫耀富裕,幾近財大氣粗地令人側目,許多這一個時代的年輕人未能恭逢其時;只能說,生不逢時。富裕到貧窮,這個過程是苦澀的精神虐待;以企業作比喻:當出現資金流動性不足時,必須舉債來週轉;必然會發生債信危機;員工會另謀出路,而客戶也會留下負面的印象。 藏富於民,才能國庫充實;如今,國家的財政收支出現嚴重的透支而且債台高築,唯一的保證是「國家不會倒」;但是,倒下的卻是下一代人的未來;也就是說,上一代人花用無度而透支,債留下一代。子孫何辜?可以拋棄繼承嗎?這一代人遺害子孫,於是都成為「無良長輩」。 即使有形財富未必需要留給子孫,以免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性;但是也不應該留給子孫,日後想到的是,「敗家長輩」的惡劣和無能的印象吧?原來,在貧窮的時代,也能成就這一代人的歷史地位!好諷刺呢! 誰來償債?誰來持家,調整花用以減輕負擔?是這個時代的重要課題!只是,誰願意自我犧牲?從你開始,好嗎?當然不好!在一個人氣渙散的社會中,一個不願面對事實真相的國家;就如同夜航的「鐵達尼」(Titanic)船,在等待碰撞冰山的命運時刻。 一個國家的盛衰,如同一個家庭的起落;古人說:「富不過三代」,是經驗之談;卻也透露出「持家守成」的不易和「敗家容易」的宿命;國家何嘗不是如此。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於「分配」;若坐視少數人永遠享受多數人的付出,則政府豈止是「無能」,而是沒有存在的「正當性」了。 德國哲學家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認為:「有人正在為你的享受被奴役!」;用「經濟學」的話語來替換,就是「供應鍊」的因果關係;應該很真實吧!想要享受...

導遊故事筆記 -《燕燕居息,不已于行!》

圖片
        這張相片是我在導遊行旅時,在「龍山寺」大殿門前的廣場上,無意中照下來的。後來,我常思索相片中的意象對比落差。 記得《詩經‧小雅:北山》詩篇中有一段【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詩句;大意是描敘社會上的貧富、勞逸不均;有人在家安逸,有人為國事筋疲力竭。有人吃飽高枕無憂;有人奔走在旅驛道中。…。 《詩經》所反映的人間世上的不平等;當時的背景,大約是距今天兩千六百年前,中國「周王朝」的封建社會。當然,這首詩的後段,還指陳和抗議更多不堪的社會現象。 照片中的所有人物,和拍照的我,都是當下這個時代的客觀存存;我們都不會去對號入座;只能說,每個人都是時代和環境的產物。這就是命運! 作為導遊,除了在歷史景點場域,為客人陳述歷史的更迭宿命,和文明的興衰起落之外;有時也可以隨機見到現實的人生百態。 記得我在德國求學時,有一次我的哲學專業指導教授,在論文指導的面談時,要求我精簡地論述「平等的意義」。當時我思考之後,陳述以下的見解和情境,依然記憶猶存:"本質上是平等的事情,就不能以不平等的方法或制度去處理。相反地,本質上是不平等的事情,就不能以平等的方法或制度去處理。"。教授聽完後,莞爾一笑,說:"那麼,誰來定義,在本質上的平等和不平等?"。 我說:"我可敬的教授,那麼誰知道: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結果,我們師徒二人相對而笑。此後,我常想到「命運的造化」;這是一種人生的無奈;卻可能「有幸」與「不幸」的結果。於是,我比較能坦然看待,和面對世間的各種現象。大乘佛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示眾生:「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對客觀世界的現象變化有感,而能坦然應對,即是智慧。 相片中的「劬勞阿嬤」,本來是從外國客人背後走過,卻在客人排好拍照位置時坐在台階上;當時我知道,她已經在大熱天裡,在「龍山寺」前,四處走動多時,辛苦地向香客推銷香火。實在太累了,也讓人不捨;不知這位疲累的「阿嬤」有什麼樣的家庭生計要承擔?不過,她的影像,卻是這個社會的現實存在;是社會經濟變遷中的一個在為生存奔走的渺小縮影。 當然,我也見識過,許多生活在優渥境遇的人;每年旅遊世界各地,卻依然對世界「無感」;到了「意大利」要喝「維大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神曲」作者「但丁」( Dante ...

哲學人生筆記 -《人多或人少,都是問題?!》

圖片
在東亞的「儒教文化」圈裡,「土地」和「房屋」被視為財富的表彰;傳統的觀念強調「有土,斯有財;有恆產,斯有恆心!」。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地產,被視為人生大事;也被歸屬為「有產階級」。 源於土地是稀有的資源;台灣曾經有類似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貿易「經常帳」的節餘,使得國內的資金泛濫;流入房地產肆行炒作,讓很多受薪族群,和年輕人無法在自己出生成長和工作發展的地方,以自身的收入節餘,來購得安身立命的房地產。 這種現象,必然形成社會發展的長期退化;年輕世代的價值觀日益「虛無化」;台灣這幾年的政治和社會的重大公共議題,有愈來愈難達成共識或妥協的現象。 當前,台灣的社會經濟變化,有那些現象呢?人口,作為一項生產要素資源,將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自2002年1月1日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經織」(WTO);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開放,企業經營的國際化,就業人口的來源去處,也成為一項人口結構的變數。 有些問題,政府若不能儘速有效地排解,日後將形成長期的結構性變化,而讓社會全體向下沈淪。 台灣社會大眾是否感到熟悉?薪資停滯不增有多久了?而有效的購買力下降了;失業和「無薪假」的隱憂不時浮上心頭;離職和退休,到處閒逛的人增加了;有試吃和開店送贈品的賣場,無不湧來丐幫民眾;另一方面,企業負責人感嘆生意難做。 或者,記得上週才去過的街頭小店鋪,今日忽然對外關門停業了,或又換地點經營了;網路交易和快遞交貨更普遍了。這是一個加速變化的社會,而我們正在變化中學習適應和接受事實;只是,能夠坦然面對嗎? 各種現象,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想像一下,週遭的親友圈,是不是就有以下如此的遭遇呢? 婚姻擇偶日益多元化,外配、晚婚或不婚;或單親家庭、隔代養育、無子族、阿宅族,啃老族、蝸牛族日漸普遍;同性同居或結婚的可能性,將成為未來的社會的常態;長期而言,將反映在人口結構的變遷,和房地產的供需結構的變異上。 人口結構老化、家庭少子女化、移民原因多元化;銀髮族安養照護的場所安排選擇,全民健保就診社區化,必然影響人口結構和地區分佈;進而影響房地產的區位風貌。 就業人口的平均薪資水準倒退;造成整體人口的所得結構改變;低利率而高房價的異常狀態,將形成房地產供給和需求曲線右移。 ...

園藝生活筆記 -《雜樹林,我的秋天!》

圖片
      多日的繁忙生活,未曾造訪我的心靈獨白天地。夜裡,微寒的氣溫提醒我,現在已是秋意正濃了。 清晨,在涼風吹拂中,來到我的《雜樹林》;早起的鳥兒比我先到,此起彼落地吟唱《鳥兒共和國》的「國歌」。眼前映入了一片豐碩的秋意;「柳丁」果實漸黃,等待《冬至》到來,就可以採收了。 每一顆果實,都是「天公伯」的恩典,和我注入的愛心;以及應用德國生物技術開發出來的土壤改良物的結晶。 透著晨光和沾濡露水,我在微風中,收攬一片清綠和金黃的秋意。 秋天,真好;也是我的四季美人兒!我在你的季節裡出生,注定此生要和你結緣!  

詩人之國筆記 -《過去!?去過?!》

圖片
過去? 空間的彼岸? / 還是, / 時間的影子? / 去過? 怎麼樣過去? / 過去了,又怎麼回來現在了? / 過去,去過; / 也曾經, / 去過,過去! / 再偉大,也會過去! / 過去,也沒什麼偉大! / 天堂,地獄;誰去過?/  沒有回來的;都去過了! / 莫言,好與壞; / 現在,此地;/  包含,對過去的思念; / 此外;去過彼岸,又怎麼樣? / 人,只有過去! / 所以,現在,此地; / 也會,過去和去過。/  去不去? / 跟誰,過去? / 跟誰,過不去? / 重要的是:去過; / 一切的一切;也,過去,了!/  你,還是你!/  我,還是我!/  你和我,有過去! / 我和你,沒有,去過! / 你,一直想要過去;/  要我,一定要去過; / 才知道,過去,誰跟誰,過不去?/  此地,非彼岸;/  時間,現在; / 卻又,過去,了; / 去過,不是,沒過去! / 每天要運動;還不是停在地球上?!/  轉來轉去;去過,還是,沒過去!? / -《寫給沒有原則的掮客;只想要Hold住地球;行不行嗎?》-

哲學人生筆記 -《不得不言?!》

圖片
      《不甘寂寞》是一種精神孤獨的心理病狀;會引起生理器官的錯亂反應;這種病狀最常發生在情感受挫、權力旁落的失意者身上。藉酒裝瘋,或藉酒澆愁,是最常見到的外在反應;更不堪者,是沈淪於酒色天地,放縱自己;因此,酒後失態的醜陋言行,時有所聞。人的人格墮落,始於言語的不真誠! 觀察社會現象,我經常注意知名人物的話語;因為話語是潛意識的洩露。「漢語語系」也有「虛擬語境」;但是說漢語的人將「虛擬語境」,簡單地視為「假設語態」下的語境,而不被認真地看待。常用「假設語態」的人,通常會被視為脫離現實的存在,是有幻想症的精神異常者。 在一個文化體系裡,社會大眾,無論是「言說者」,或「受聽者」,如果普遍地不重視話語的「假設語態」;就容易產生不重視「誠信價值」的惡劣風氣。於是,社會縱容詐欺和造假,眾人受害。久而久之,政治文化中必會產生「信任危機」和「信心危機」;其實,這種惡果是社會大眾在話語的使用情境中,自我作賤而不求真誠和精確所造成的。 社會大眾的人際聯繫,如果不是以「誠信價值」作為基礎;而是以破碎的點滴和段落語音作為溝通的工具,則國民大眾將流失似優美音樂的思想見解。 漢語的「言說者」,普遍地喜愛濫用形容詞作「定性」敘述,因此在性格上容易養成「奴性」;歷史昭示:不重「誠信價值」的語系,是孕育「詐欺者」的溫床。詐欺者,會透過形容詞的濫用,編織感人的故事和想像;然而,對於本質的敘述,卻是「不知所云,付之闕如」。 近期,台灣有一位被媒體吹捧為「智多星」的知名政治人物,在前往中國尋訪「機會」時;期待中國,能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這正是一種典型的「不甘寂寞」的失意者,追尋另一個春天,而不得不言的奉承話語;一如之前,許多被台灣民意淘汰的政客;無不接踵而去中國,以各種卑躬屈膝的話語,尋求夢幻中的「和平」和「復活」。 在自由的社會,話語所反映的內容是真實的思想;若有濫用形容詞;則必然是因為身在專制獨裁的國家,必須言不由衷而諂媚;卻也是「奴性」的流露。 民主就是民主,也是普世價值;「言為心聲,文以載道」;語言貴在承載思想;濫用形容詞,其實是心靈的自卑和濫情。這也讓我想到了,以前在台灣的戒嚴時期,常聽到的「革命民主政黨」;此一如水火不容的矛盾用語;或迄今,在中國依然出...

哲學人生筆記 -《「降旨」和「遵命」》

圖片
        「太監」,在古代又被稱作「宦官」;「舉子」;在古代是參加「科舉」的應試考生。這兩種人,都是想獻身服務的族群。古代「太監出身」是要服侍一家一姓,而「科舉出身」是要舨務社稷;然而,他們的前途和身分卻又大不相同。 「太監」只能側身,侍奉帝王和從事後宮的內務,上不得朝廷的正前殿堂;完全秉承權力者的意志;也為了生存,必須作賤自己,稱自己為「奴才」。「舉子」若能登科及第;顯示帝王有心拔擢人才,選賢與能,布衣可為將相和為朝廷做事;通常「科舉出身」的人,可以入廟堂為仕或外放江湖為吏。 至於,「太監」被規範為權力者的鷹犬役使工具;因此,就必須呈現工具所應有的效益;就是「能力」。然而,身為「太監」,論及「能力」卻有椎心之痛,就是唯有「人倫性事」有所不能。因此,古時候民間的話題,忌諱議論朝政,尤其「無能」二字必須慎用,以防隔牆有耳,招來言禍。當庶民論及「無能」,不外乎說到了帝王的責任,否則就是說到了「太監」的痛處。 依據「世界人權公約」的要求,當代不應該再有類似古代淨身入宮作太監的事了。政府和企業用人,前者必須考試及格,後者可以透過人力資源的選取。但是,「太監心態」卻迄今依然普遍地可見諸於社會;有權力支配之場域、無論政府機關或企業組織;「偏聽」和「防口」的威權心態無所不在。 什麼是「太監心態」;簡單地說,就是「後天失能」以致「永久無能」,而產生對正常「有能者」或深具「潛能者」,莫名地產生「羨憎交織」(Resentment)的敵意。聽到批評者指陳「無能」時,即痛心疾首,憤憤不平;必欲除之而後快。 男人,尤其是小男生,出生時帶著「睪丸」和「小弟弟」光臨,先天上的潛能,令人想像和充滿對生命繁衍的期待,來到了這個有可能面對充滿敵意的世界。在古代,除非他日後也被迫「淨身去勢」,入宮作太監;在現代,除非他日後從事自由自在的職業;否則,他出於自由意志的正常言行和能力表現,都要面臨潛在敵意的「太監心態」的攻擊和挑戰。這是雄性支配社會的生態。至於女人,則更複雜了;日後再敘。 這個世界的秩序現狀,是「權力意志」的表現;也就是,「秩序」是「能力」的隱喻;也是權力運作的結果;因此「權力」和「能力」是互為呼應的!在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裡;「國王」其實不是主角,他只是一個被佞臣擺佈的「無能」的道具。這是一個說真話的「童貞」小孩和佞臣「造偽」的...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