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美國活龍》

以「螳螂捕蟬,黄雀在後」和「蚌鶴相爭,漁人得利」這兩句「賽局」的古典格言作為形容「甲午年」的世局變異,是發人深省的。 世界的歷史發展,照德國哲人「黑格爾」的說法,是「精神現象」的呈現;也就是,物質文明有起落消長,最後留傳下來的是精神文明。聯合國列案的世界文化遺產,值得人類謙卑自省;曾經有過的文明建設,至今成為供人追思的古蹟;但是各個時代的精神文明沈澱成為文化。 歷史,正是以文化彰顯「精神現象」。個人,大英雄或小人物,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相同的,留名或無名,俱往矣!功過已無關當代,僅有的是讚賞和遺憾;又如何? 以此角度審視當下世局戰略的想定;戰爭與和平,是互為辯證的歷史演化;戰爭只有破壞,和平才是福祉。在辯證過程中,世界各國都處在變易中,無可逃避。地緣相近者,為戰爭之可怕而焦慮備戰;地緣相遠者,為經濟之受影響而各有想像;有利有害。全體人類的文明也將受到考驗。 俄羅斯,以其遼闊領土,地跨歐亞,似乎有戰略上的優勢,自豪為「不可被征服的!」。然而,俄羅斯的自豪,只能抗西方外敵;而不能否認,最大的隱憂,來自東方的中國與日本。俄羅斯,只能算是西方歐俄的陸權國家;却是東方的海權國家。 俄羅斯,領土再大,却有鞭長莫及之弱點。歐洲各國,包括俄羅斯,對東方的恐懼始於十三世紀「蒙古鐵騎」的西征和所向披靡。俄羅斯自豪,本世紀將因「西伯利亞」的蘊藏而富強。然而,正因此,而引來中日韓諸強權的覬覦;而俄羅斯對於遠東之弱點,在於人口相對於外敵為極少數。 以當下,俄羅斯對烏克蘭之克里半亞半島的侵略,如入無人之境;何以確定,他日,東方外敵不會師法,就地緣之利,人口之衆和武力之強,亦如法泡製?俄羅斯對烏克蘭,以大欺小,牛刀小試;殊不知,另一強權美國與日本有軍事同盟,何況日本有「北方四島」的索還企圖。 若美日海權陳兵遠東,俄羅斯可有能力兩面應付?何況,日本若實現「正常國家」之意志,全面重整武裝;即使此非美國所願,但海權戰略合作以制陸權,亦非不是權宜上策? 中日有世仇,中俄也有矛盾;歷史上更有相互恐懼。中朝,日韓也非一家親。眾國,若無遠見,以和為貴,却仇視糾葛;最後依然是地緣上,遠在北美,利益在全球的美國,漁人得利。 何況,美國有戰略上的最大優勢:金融上,美元泛濫全世界,是各相關國家最大的債務國;地理上,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太洋國家,有海權空間優勢;地緣上,北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