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數學,虛擬語態?》

「擁有」,是有關於人的「自我定位」的思考。「擁有」,是相對於「一無所有」嗎?其實,兩者的意義,還是落在對「有」的執著;二者,只是多與少的差別!

在「倫理學」上探討「幸福」的意義;「幸福」的基礎為何?仍然陷在「有」的泥沼裡難以抽離。換言之,「存在先於本質」;自身的「有」,才「有」可能去定義「有」的目的和效用。

記得以前,在初學「德文」時,來到「中階德文」的文法進度時,就是要強化和適應「虛擬語態」的「第一式」和「第二式」;因為,這項語文能力的建造 (Aufbau),有助於進階到後續的聽力和口語能力。

其實,對東方人而言,很容易理解「虛擬語態」;但是,在外語的口語和聽力的表述與理解上,經常不順利而對溝通,淪為一知半解,最後弱化了寫作的論述能力;以致常會錯意,表錯情。

簡單地規範「虛擬語態」的用法,「第一式」,主要是用在報導者和轉述者的立場,在語言表述中,忠實而客觀地陳述事件的過程,最常用在新聞報導和評論中的引述。「第二式」,主要是用在,個人表述與事實相異的主觀期待陳述。

從這項學習心得中,我曾經思考,成長和學習於「漢文」文化語境中的人,究竟在思維的程式中,何以有這項表述和理解的落差?後來,我得到的心得,乃是「漢文」規範不住「漢語」的無紀律,以致影響外語能力。當然,有可能源於「漢文」不是「拼音文字」。

但是,我更認為,「漢語」口述者,本身就沒有真誠與負責的意志;所以,語意和文意的不一致,必然讓「漢文」美則美矣!却不夠精確。尤其,「口號」和「標語」大量出現的時代,必然警示:衆人是話在「自欺欺人」的「自我麻醉」的虛構情境中。

當然,這也是另一式的「虛擬語態」;大家對於公開欺騙的話語用久了,就習慣了;「真實」也會成為「錯覺」!這也容易成為國民劣習,凡事打混,不求獨立思考!

德國友人,在學「漢文」時,問我:"633"代表什麼?大哉問!?國家機密的密碼嗎?當然不是!又是!不得已,我只好用「代數方程式」表述:"6 = 3 + 3 ";就是了!怎麼可以欺負「老德」友人?我又補充一句:"數學虛擬語態!";佛說:"不可說!";也一言難盡;恐怕真的會洩露國家機密。

不好意思呢!學久了,「錯覺」多了,就「習慣」了!"假如我是真的!",那又如何?我愈來愈愛數學了!簡潔精確又完美,怪不得世界上的美女都有「黄金比例」。數學,就是「自然美」;「混亂」是「變態美」嗎?應該沒那麼嚴重!?「習慣錯覺」就好!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