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自信,誰的?》
在國外商旅,我經常有機會和場合遇到中國的人民;而且隨著「中國崛起」的認知日益強化,中國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但是,那是對國家地位的自信和驕傲;可是,當我問到對於個人的地位和權利,可有自信?
"唉!不說也罷!;老張,你「那壺不開提那壺?」;就別問了吧!反正,在家聽「愛人」的話;出外就聽「黨」的話;跟著「黨」走;就行了!對了!你的「愛人」有來嗎?"。這是在國外商務會場外,互相「扯空氣、打高空」的對話場景。
通常,我會鼓勵這些來自中國的「小民」;祝願「中國人民的地位高過中國;加油!」。中國廣土眾民,歷史悠久;近代「中國崛起」讓人民談到國家地位和民族歷史或全體時,自信都來了,氣勢也驚人了。
可是,談到個人的權利,卻感到茫然氣虛;想要說出一些有理想的期望,還得看上級的風向。這正是「大國家,小個人」的集體主義的悲哀;越來越像有歷史仇恨的日本人。不過,我所認識的日本人,人家可是自豪於作為國民個人,享有的不可被侵犯的權利。
從日本的文化史中,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日本孩童的家庭養成過程中,母親的自制態度扮演關鍵的角色,要求孩子在外不要給別人增添麻煩;因此不宜堅持個人的意見;必須和群體同步同向行動;也因此,日本人被認知,為缺乏個人獨特風格的民族。
德國人在「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形成帝國主宰的時代,曾經展現「公務員國家」和「軍國主義」的國家性格;終於淪落為替「大國家,小個人」的「納粹主義」的「第三帝國」鋪路。
「作為人,本身就是目的;不是他者的工具!」。我認為,對「個人的權利和理想」有自信的人民,才能成就可敬的國家!長期以來,我一直是對中國人民很友善和尊重的台灣人。他們和我對話後,也有感觸;於是兩國人民又互相祝福,帶著微笑互道珍重再見。
我一直相信,「同理心」是人性的本質;不要被強權者的話語迷惑了!也就是,要追求和面對「真實」,不要將自身放置在「虛幻」之境;那會引誘自己說出自大或自卑的囈語。一切的理想,都必須從現實的基礎出發!為何「鶴立雞群」?正是因為,雞群為人類的「蛋炒飯」而下蛋;鶴為了生命的繁衍下蛋。「丹頂鶴」獨立覓食,看起來就是比被餵養的雞群有自信多了!多優雅!
社會風俗的浮華不實,首先表現在話語的不真實,所以會出現自卑,或高亢的不正常;現代,許多權力在手的各級官員,在被問到國家利益和人民尊嚴的大是大非問題的時候;顯露出謹小慎微的氣虛或故作不知。這必然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致。
《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