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丟」的精神病理》

本年是歐洲清教徒移民登陸北美洲四百週年(1620 ~ 2020)。在信仰的意義上,清教徒認為,自身有「神選」和「使命」,要讓自己更好,以崇隆上帝的恩遇。 

人的教育是應該被重視的,尤其兒童的啟蒙識字,可以消除日後的野蠻。兒童有一天性,抓、搶、踢、咬、丟、砸,總結起來:哭鬧撒野。從小看大,小時候沒被家教良好地啟蒙,長大後難符規矩,甚至連說話都破碎,那麼思想的邏輯錯亂也就必然了。 

清教徒,先在米國東北的「新英格蘭」地區聚居,因為重視教育,除了家庭教育之外,更設立大學,培養受過「環宇之學」的知識人;「哈佛大學」即是清教徒所創辦的大學。清教徒家庭出身,普遍有較好的教養。從兒童的家教、少年的強制教育,再到青年的高等教育過程中,受教者對待書籍的態度和方式,就可以看出教化的成效,和在社會上的應對禮儀。 

俺在德國的修道院,見過年輕的神學士不夠莊重地,把手上的聖經朝咫尺距離的桌案隨手丟置;也看見七十餘歲的老修女在晨課彌撒時宿醉未消,拿反聖經亂翻查,醉言醉語帶酒氣,而被資深的神父和院長判罰「關禁閉」思過。 

當年,一位來修道院訪問的資深日本籍修女回答俺的詢問,"教規戒律何以如此不留情誼?""。她比喻,若是日本人,則更重視禮儀規矩,表現在「自肅」。舊時代的武士階級,尤其尊重表現階級身份的武士刀,不得亂放置,遑論「丟置」,近乎視同生命的神器。俺受教和長見識矣! 

此後,珍惜和尊重「力量之源」。讀書人不隨手亂丟置書本,就像武士不棄刀,都是培養個人「自肅」的定力。隨著歲月推移和人生閱歷的積沉,俺自覺,言行和價值偏好,有向清教徒看齊的自律;旁觀浮世,不以物喜,自有定見;守着善良。至少,在客觀上被認為:"老張是有禮又博雅的文明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