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出去吧!」》
這兩年多來,俺觀察到,由怨到恨的情緒,浮現在應該溫和理性的平面媒體的社論、短評或讀者的投稿上。概觀之,都是藉題抒發「不知所云」的情緒,沒營養又不衛生;本質上,是被「造論」包裝後的怨恨。
有一位老友,也許是,多年來攝取這類「同溫層」的精神糧食,自己也漸趨憤世嫉俗,出現精神上的憂鬱傾向,覺得生活很悲傷和敵人就在暗處。安撫老友,俺想到以前在德國修道院的故事;在那裡,生活本來就是被戒律和教義綁架,神學士和修女多年的自律和他律,與院外的世俗生活彷彿是「平行時空」。
作為客居者,俺也未皈依任何宗教,有緣置身其中,發現有不少精神上苦悶和憂鬱的神職。不乏酗酒、犯戒而受罰,被關禁閉反省的現象。一位資深的神父,也是大學的神學教授,平常兼任「告解師」,在告解室內垂簾聽人來告解懺悔,來人說到傷心激動處,傳出哭泣、自責的呼叫聲。
有一次,俺正好經過告解室門外,聽故事的神父正好出來,裡面還有一位告解的患者。神父的身心看上去,好像虚脱乏力。俺以為神父身體不舒服。孰知,神父搭上俺的肩膀,低聲說:“真受不了,救救我!”。
俺很困惑,告解出狀况矣!精神上的錯置和異位。也許,這就是「情境替代」;或者,這種自己掉入語境陷井的現象,就像神父去驅魔,却證明自己受傷害被魔綁架隔了兩天,神父與俺,在修道院的圖書室相遇;没事矣!神父問俺:“我們來角色互換,如果您是神父,您將怎麼辦?”。
哈哈!假設語態來矣!還不簡單!俺說:“諸法皆空,自由自在!”;這是佛教的精神治療方法。俺指著修道院的大門說:“出去吧!讓自己像放出籠的鳥,飛向廣闊的天空‘’。自由就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