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老人的戰爭」》
台灣民主化之後,政治上的定期改選和世代交替是國家和社會的權力機制藉此新陳代謝,可以舊邦換新人新政,何況年輕的新邦。俺多年來注意到老人精神偏執現象:「非我不可症候群」;其中有精神病理可追索。
在路上,曾遇到故舊老輩,上前打招呼;却換來異常老人的嘆息抱怨;話語敘事中出現應該是「幻想」:子孫忤逆、不孝、覬覦財產。可憐的長者,見外人就投訴說些有的、沒的,各種自以為是的「後人的不是」。
有些異常老人會陷在自己以前做的啥麼都對,而現在別人怎麼看都不對,誇大自己的不滿感受。這般不能放下的不快樂的老年生活,實在可悲!
選戰期間,以往的政壇人名人也有想報復以前提拔過的政壇不肖後輩,或曾讓其慾求不滿的政黨,此時正是出場自曝背骨的發作期。
前總統、前副總統、前市長、前院長、前委員,...都是掛上資深的長老,自以為有殘餘影響力:點說著這裡不對,那裡不好,只有自己以前最好。天啊!老而戒之在得,「放不下」是精神上的老人偏執癡狂。
俄國的普丁、中國的習近平,乾脆坐上去不下來了;米國的川普、拜登,依然有捨我其誰的老當益壯「廉頗尚能吃飯」之志。
不過,老人有強烈的鬥志和使命感必然是歷史的不幸。當前浮世動盪不安,世界激動;可追索到的精神病理,俺的淺見是,「老人想打架,不打沒機會」!
不久前,有一則養老院內的鳥事,三位九十歲左右的老人,可能因為被纏言迫害的幻想症而互相開戰,打出一場彼此都傷得不輕的「三國大戰」。
政商名人有「毋忘在莒」的報復之志,總是幻想多於實踐;以前嚐過權力在手和被簇擁著的光圈生活,到了年老退休就渾身有內外不自在的焦慮,自以為影響力仍在,殊不知殘餘和殘值趨近於「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