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口業與口德」》
於是,從哲學思考的基礎出發,每個時代有精神變異,又有本質上的精神病理,屬於長期固化而成為特定地區和族類的成見、偏見;在選戰競爭時期,混在政見中滲入群體,激化社會各方的防禦心理,就是自己這方不能輸,也輸不得。
「思想是語言的囚徒」,而語言的根基是精神上被壓抑的「潛意識」;焦慮和不安會以「語言囚徒」的包裝出逃。
一個發生在當前的、現成的精神偏執案例,背景涉及任期即將屆滿下台的台北市柯市長,不滿有望當選接任的陳候選市長已久;後者,又自評「防疫成績」可得八十五分;對比之下,形同踩到市長執政滿意度長期位居榜尾,防疫作為紊亂被負評的柯市長的自卑與痛腳。公開地,導彈攻擊,咒以”去死吧!"。
死,死亡,在哲學的思考上,是與生,生活對照,共構成為完整的生與死的議題。只是,死者為大,被以善後而落幕,生人求其圓滿終結;可以說,在生命哲學中,死亡是他者的終結;其他人,則以倖生自安。咒人以"去死吧!",客觀上,是冷酷無情的語境;主觀上,是施咒者個人的幸災樂禍。
回到個案中的施咒者柯市長,學醫又常以台大醫生和教授自傲於人,行醫和教學或研究的使命,不就是在「保生救活」任何「他者」的生命和健康?
柯市長,隨口就咀咒別人「去死吧!」;除了欠家教和修養,也貶低了台大醫學院的「視病如親」的倫理教育,和台大醫院的培育養成,使自己的家庭和大學蒙羞。柯市長的前任郝市長也曾被其咀咒:"去死一死!"。
這個案例,俺想到「納粹德國」的集中營,被稱為「死亡天使」、戰敗後逃亡巴西而意外溺死的門格勒醫生(Josef Mengel),曾站在集中營的火車站,對到達列車運來的「國家敵人」猶太人群逐一過濾身體的活力狀況。對於老弱婦幼,無利用殘值者,門格爾勒醫生以眼角投以去死亡之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