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 《「馬克龍」捅「馬蜂窩」》
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成為革命理想主義的烙印,讓後世的法國人繼承,却忘了其價值;長期吃祖先革命留下的老本,後世法國却走上投機和緩靖、不能堅守理想主義的價值,可以為了短線利益而出賣、背棄恩人和昔日的盟友。
德國人對鄰邦法國的評價分歧;有一種評價,認為法國是可以受勢劫而妥協或投降的國家。二戰初始,德軍長驅直入佔領首都後,閱兵隊伍通過法國的國家地標「凱旋門」,讓法國簽下投降書。
法國失土在盟國支持下光復;戰後的法國政府自以為晉升為強國而和盟邦切割,想自成一霸走自己的現實主義路線;基本上,法國和德國相近,都想爭歐陸霸主,却都不是可信賴的國家。
法國總統馬克龍,近年的內政改革大失民心,想在外交戰場上藉烏克蘭和台灣議題作籌碼,向好戰的強權者俄國總統普丁,和向中國皇帝習近平出賣自己的綏靖立場,藉此特立獨行和替政治獻金的金主企業謀求外國的訂單,幾乎饑不擇食。
習於投機而淺薄又好出風頭,向強權跪求㖭蜜,終於捅到馬蜂窩,被叮出幾個大頭包。可惜也可悲的愛唱「馬賽曲」國歌的法國人;人民被愛投機的蛋頭昏君總統馬克龍出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