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美學史話筆記 -《偽善的白紗禮服》

圖片
白紗禮服,穿在新娘身上,那一天,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也是眾人目光的焦點。許多想要成為「人妻」的女人,穿上白紗禮服是源於少女時代的夢想;卻可能也是今生所有悲劇的開始。 白紗代表純潔的愛;也代表對於身份託付的堅持。婚姻,經由聖堂莊嚴儀式的見證,相識的兩人宣告,彼此是為戀而生;今後,彼此更要為愛而活。 婚姻,在虛偽的世人眼中,應該是始於戀,終於愛的魚水之合;然而,正因為婚姻的聖潔化,讓許多世俗的貪婪和算計的交易之合,必須偽裝而躲藏在莊嚴的宗教儀式之中進行。 在上帝的見證之下,有人得意,有人悲痛,有人竊笑,有人無奈;這一切的現象,讓神父對新人的祝福,顯得多餘而且偽善。 《瓦西里羅維奇‧波格瑞夫(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кирев; 1832年~ 1890年)》是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的社會寫實主義畫家。在他的那個時代,俄羅斯正處在嚴重的社會貧富對立、權貴巧取豪奪,和世俗病態現象叢生;而逐漸醞釀大革命的氣候。 他在三十歲那一年(1862年),帶著悲痛的心靈傷痕,站在俄羅斯莫斯科的「東正教」教堂的婚禮場合,見證這一場讓他情何以堪的《不相稱的婚姻》( Неравный брак ;1862年)。 因為愛人結婚,新郎卻不是他;而且,他還要忍受羞辱地,站在新娘之後,聽到神父偽善地詢問他那無奈的愛人,是否願意嫁給右手邊那位足以作為她的祖父的老男人。對於一個有情的年輕男人,世間的悲痛,尊嚴的受傷莫過於此。 莊嚴的教堂聖樂、兒童的祝福聖詩,賓客體面的穿著,都無法掩飾眾人的心虛。不過,那又如何?誰說世間一定"有情人終成眷屬"?不然,世界上那來偉大的藝術創作?世間就是如此現實和病態。 更何況,老男人,已經是一位有將軍身份背景的權貴;而畫家《波格瑞夫》,這時候,只是一位「莫斯科繪畫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你的純情和理想又如何? 將軍,已經是身歷沙場的夕陽老人;而畫家,你的藝術市場在那裡?";別告訴大家,"你的市場,在那不可知的未來;你死了之後,就會出名"。 那遙遙無期的未來,對於「二八年華」的新娘太殘忍了! "我不甘心,我放不下,我忘不了她!我那年輕無奈的戀人!我悲憤!我要向後世的人們,控訴:我身處時代的社會病態!我把受傷的自己畫進去了!大家看見我了嗎?我,就站在新娘後面;而她背對著我,只讓我...

美學史話筆記 -《孤獨是她一生的命運?》

圖片
宮廷畫師,在為王室家族成員和宮廷活動作畫時,除了必須講究精工技巧外,如果能夠意在畫外地呈現隱喻的現象,則這一幅畫作將是流傳歷史的經典啟示錄。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世界名畫「蒙那麗莎」(La Gioconda),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讓人猜不透蒙那麗莎微笑的隱喻。「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 — +1939年9月23日)醫師試圖從精神分析醫學(Die Psychoanalyse)的角度去解析蒙那麗莎的心理狀態; 其實是想要探索「蒙那麗莎」的潛意識。人無法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無論如何壓抑,潛意識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候,從身體的疏忽的部位流露出來。 看到有關英國「都鐸王朝」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sabeth I., Königin von England, Tudor; *1533年9月7日 — +1603年3月24日)童年的這一幅宮廷畫,我就先佩服宮廷畫師的觀察入微;畫師在眾多宮廷活動中,竟然能補捉到王室家族成員之間那一份巧妙難以直述的情結(Complector)。依照「佛洛依德」醫師的理論,每一個人的話語行為表現都被潛意識支配;而潛意識又是童年生活印象的殘留。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言行舉止會逐漸被外部規範所馴服,同時壓抑本我(it / Es)和自我(ego /Ich)。 描繪十六世紀英格蘭「都鐸王朝」國王「亨利八世」(Heinrich VIII Tudor.,*1491年6月28日 — +1547年1月28日)家庭的這一幅畫中,前景的人物四人,先後成為英國「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雖然有雄才大略,但是性格殘暴多疑,殺死許多對他有威脅的政敵;畫中出現他的二女一子,都是由不同妻子和情婦所生。 這一幅畫,呈現慈父與子女的親情互動,看似溫馨;但是卻隱喻著兩位女兒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在弟弟出生後,這對姐妹被賦予照顧幼弟的任務。父親曾經將她們的母親先後關進「倫敦塔」(London Tower)處以死刑。 大女兒「瑪莉一世」(Maria I Tudor.,*1516年2月18日 — +1558年11月17日)在父親面前以跪姿,表現出愛護異母所生的弟弟愛德華六世(Eduard VI., *1537年10月12日 — +1553年7月6日),以討好父親,乞求關愛的眼神。 同時,她的異母所生的妹妹...

美學史話筆記 -《她的裸體,我的目光!》

圖片
人類自母系社會轉化成為父權社會以後,男人成為以目光狩獵的掠食動物,而女人成為善於偽裝的獵物。在人類的進化史上,不論東方或西方,都經歷了一段漫長而黑暗的爭取思想和身體自由的歷史;然而有關性、道德和權力的詮釋權,至今依然是由男人堅固地掌控。 一件發生在距今約二千五百餘年前的「希臘雅典」,關於一位美麗的女人,於海神的祭典時以裸體獻身,究竟是否可以被允許的公審案例,說明了,女人在大庭廣眾之前的裸體,其實無關於美學、神學的判斷;而是決定於作為偷窺者的男人,他們的目光究竟看到些什麼? 每一個人的身體的自我決定權涉及美的表現,也是美學的範疇;十九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傑恩-里昂‧葛羅姆」(Jean-Leon Gerome ,生於1824年 ~ 卒於1904年),在1861年所作的《法庭上的芙莉妮》,就是一幅對男性主宰道德和權力的偽善和自私,進行反諷和無言批判的世界名畫。 「芙莉妮」是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時期的名模,也是當時「雅典」城最美的名女人。她被送上法庭以瀆神罪受審,是因為在祭祀海神的莊嚴日子,當公眾進行洗禮儀式時,她從海裡走上陸地,赤裸地呈現她引以為傲的美麗的身體。在畫家筆下,「芙莉妮」被她的辯護律師精心安排設計,在五百零一位由「雅典」市民組成的陪審團面前,突然被扯落外遮衣服,裸露出她完美曲線的身體。 法庭上,在「陪審團」成員的驚訝和貪婪的目光中,「芙莉妮」嬌美羞澀卻站姿優雅地以手肘遮住眼部,依然顯現自信的樣子。她的辯護律師詢問由全是男人組成的陪審團,是否捨得這美麗的裸體,因為「瀆神罪」被處死,而自世界上消失?審判的結果,當然是「芙莉妮」被無罪釋放。 這個案例,是否依然影響到二千五百餘年以後的現代社會?女人們,似乎在意自己的身材曲線和比例,以致有關身體雕塑整形的美容醫學和產業成為當代顯學?自然美或人工美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原來身體外顯的美都是為了取悅別人的目光;似乎以為他者的目光能聚集到自己的身體,就越有自信心。然而,這是美學的啟蒙嗎?

美學史話筆記 -《哥薩克人的祖國認同與命運》

圖片
這是一幅由俄羅斯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在1891年所作的世界名畫《查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 它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在多年以前,我閱讀前蘇聯作家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蕭洛霍夫的名著《靜靜的頓河》時;對於書中的人物哥薩克青年葛利高里(Gregor Melekhov)和阿克西尼亞(Aksinia),以及他們的族群在帝俄時期徬徨於祖國認同和族群命運的選擇,而讓我對於哥薩克人有了同情與理解。 哥薩克人不被承認是俄羅斯廣闊領土上多元民族的一個民族,而是被標誌為具有特殊文化傳統的自治族群組織。他們的祖先是源於十三世紀時逃避蒙古人西征的斯拉夫難民族群;後來,在帝俄時期,又加入了城市貧民和不願當奴隸的農人。 這些不同原因的落難族群逐漸匯流;大多數人定居在俄羅斯南部和東歐烏克蘭的平原大地上;而這裡是屬於頓河、第聶伯河和伏爾佳河的流域。 在歷史上,他們被稱為哥薩克人;在帝俄時代,沙皇祭出大斯拉夫民族主義收買了哥薩克人的上層領導人,鼓勵哥薩克人為帝俄領土的擴張而奮鬥。從此,在俄羅斯的歷史上,哥薩克人淪為驍勇善戰的帝國傭兵;哥薩克人也以堅守驍勇善戰的族群傳統為榮。 哥薩克人在帝俄的對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君主蘇丹的眼中,是值得爭取策反的族群;哥薩克人在土耳其的突厥語意中,就是《自由人》的意思。如果他們起義歸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將有助於削弱帝俄的擴張勢力。 因此,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的這一幅晝,可能是以斯拉夫民族主義的觀點表彰或反諷哥薩克人? 他在畫作中描繪出,住在烏克蘭查波羅什雪契的武裝哥薩克人自治組織,被他們的領袖慫恿,而慷慨激昂地聚在寫信者週圍,生動地表達仍然願意忠於祖國俄羅斯的意志,回信拒絕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君主蘇丹的歸附利誘。 作為落難流亡的族群,哥薩克人雖然被稱為《自由人》,在歷史上重大抉擇的關頭,可悲的是,被自己的族群領導人出賣而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以致哥薩克人只能在許多次的帝國戰爭中淪為供權力者驅使征戰的傭兵;或是被其他的強權者利誘歸附。 人真的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嗎?

美學史話筆記 -《既生我!為何又怨憎我?》

圖片
這一幅名畫中的女主角,宛如清純未出世的美女;她是締造英國成為《日不落國》豐功偉業的英明君主,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  其實,《維多利亞》女王的身材嬌小略胖;但是,宮廷畫家在型塑18歲即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君臨天下的威儀之外,更刻意畫出《維多利亞》女王獲取天下男人信任所需的聖潔無害感。 女人天生所具備的母性,應該可以包容天下的有情眾生;然而,事實上,女人的夢幻世界僅到初為人母為止。女人所面對的競爭將來自丈夫和子女,更多的將是來自兒子所戀的媳婦。 我注意到這一幅英國的宮廷名晝,最初,是因為《維多利亞》(Victoria)是一個源自於拉丁文女性的《勝利者》(vincere “siegen”)字義的名字;以及在古羅馬《維多利亞》被標誌為具有飛行趐膀的勝利女神(Der Name der altrömischen geflügelten Siegesgöttin Victorin)。 然而,這一幅名畫的女主角,卻讓我除了讚賞她的聖潔清純之外;更好奇的是女王的個性。作為女王,她真的會是一個好勝者,或是掌控者嗎?。沒有錯!從歷史的現實情況而言,《維多利亞》女王確實是一位堪稱功業彪炳的女王,她的在位時期(1837年6月20日 ~ 1901年1月22日)被標誌為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迄今仍然被懷舊思古的英國人所稱頌。 但是,每一個偉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法蘭西的民族英雄拿破崙也說,“在僕人眼中,世間不存在偉人”。 以男人的觀點, 我曾經 欣賞《維多利亞》女王,處理她和夫婿亞伯特王子《Der Prinz Albert von Sachsen-Koburg》的夫妻關係時的謙恭和自制。 一個傳頌於宮廷僕役中的佳話故事,就是在婚姻之初,女王最初是以“開門!我是大英帝國女王!”之尊的身份,想要進入夫婿的書房而被拒於門外。於是,她再次敲門時,改以謙恭溫柔的語氣告知書房內的丈夫,“我是你的妻子,維多利亞!可以進去嗎?”;一陣子的靜寞後,丈夫亞伯特王子開啟了房門。 自此以後,女王夫妻所居住的溫莎古堡的花園,無論晨昏,僕役們常可見到這一對恩愛的女王夫妻走在一塊,或停駐在花草樹木前,似乎有永遠說不完的情話。 女王夫妻是歐洲王室政治聯姻文化下的造作之合,也...

哲學人生筆記 -《世界為我而存在!?-為Nous with Ray註解-》

圖片
如何認知世界的真實性?當人的意識存在時,這個世界是存在的!當人的意識不存在時,這個世界是被遺留下來?還是也消失了? 這個疑問,其實是一個難解的命題。這個疑問是個人中心主義下的主觀陳述,無關對錯;只是一種源於意識作用的自我感覺而發生的認知。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另一位哲學家柏拉圖說:“世界對於你,就是你看到的那樣子;世界對於我,就是我看到的那樣子!”。 若將二人的陳述作對比:前者表述自我的無知;而後者表述自我的偏知。他們分別是“謙虛”和“傲慢”嗎?其實,價值面的標誌無助於解釋世界的真實性,反而讓我理解到哲學的批判工具性功能。 馬克思認為:“哲學家都是在解釋這個世界的各種現象;問題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以上各種陳述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在認知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基礎上,這些陳述才有意義。 大乘佛學心經開示眾生:“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淨不垢”。《金剛經》也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事實上,佛教的覺悟也是在相信輪迴的基礎上,承認這個世界的存在,只是期待跳脫輪迴進入涅槃。 人的意識是一種複雜的作用機構,人經由感官的認知,而察覺自我的存在。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因此,認知是思想的一部分,也是思想的前提。 由個人到社會,諸多現象的呈現和糾葛,形成“自我的世界”和“自我以外的世界”。世界的真實性在此時是存在的;然而卻是不穩定的存在。因此,世界是流動的,也是虛浮的。 回到命題的起點,我必須承認,世界是否存在?只是人的意識的作用。至於世界是什麼?那是本質的問題。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的論述:“存在先於本質”;唯有先認知世界的存在,後才有本質的問題。 因此,“自我以外的世界”被稱為“客觀的世界”,個人只能予以解釋,無法如馬克思所期望的予以改變;也就是說:“客觀世界的變化,不因個人意志而改變”;但是集眾人之意志是可能的。只是被改變後的世界,恐怕已非個人主觀意識的世界。 歷史的發展證明,烏托邦的世界只存在個人的意識之中;甚至是如夢幻泡影那般不真實!大乘佛學金剛經也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應該就是此意。 我應該是意識決定論者;有時候,處在大自然的山河美景之中,心中仍不免浮現世界存在的真實性此一疑問;進而會浮現“我是誰?”的疑問。 我...

美學史話筆記 -《縴不動的是命運的無奈!》

圖片
伏爾佳河,這一條被歌頌為俄羅斯人的母親之河,順著大河流去的是俄羅斯神秘的歷史和在這塊廣闊荒寒大地上的生命起落榮枯。 我所理解和喜愛的俄羅斯的偉大作曲家、詩人、作家和畫家們,都是擅長以北國大地上的自然現象和命運的無奈,去刻畫人性在一切的極端生存條件下的順應和超越,最終得到生命的解脫。 長久以來,我對於俄羅斯的印象,一直存在一種認知,就是地理上的領土遼闊,文化藝術的豐富多元。我喜愛聆聽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常有一種荒寒神秘的感受。 最終,我的印像中,俄羅斯有一種難以被征服的自尊。蒙古人、法蘭西人、日爾曼人的征服意志,到最後,都以潰敗收場。俄羅斯人安於用各種方式,生活在荒寒的北國大地;因此,在現實的自然條件下,人的意志不斷地屈服於命運的無奈。 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早期,俄羅斯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 1844 -1930年)堅持站在俄羅斯廣闊的大地上,將艱苦群眾的生活面貌,真實地記錄在他的畫布上。 這一幅世界名畫「伏爾佳河上的縴夫」(作於1870 ~ 1873年),二十多年前讓我親近理解俄羅斯文化的橋樑;是畫家列賓二十七歲時,在伏爾佳河畔見到他的苦難同胞,老少青壯共十一人,像牲畜一般被組成縴夫隊,吃力地拉船逆流而上。當時的列賓,受此景像驚駭,感嘆農奴生活的困苦和命運的無奈。 列賓作畫的寫實程度,描繪出賣勞力的貧苦大眾不分老少,在農奴制度下的困境。縴夫的沈重腳步,顯示人體的極度疲乏和無奈;應該代表自由的湛藍色天空,卻被黃色大地反映,也呈現近似黃棕色,隱喻生命如同陷溺在砂漠中。 人真的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嗎?名畫的現實主義風格,常有預警效果;列賓以被壓迫的群眾為主角,似乎在預告革命將要來到了。

園藝生活筆記 -《祝願飛向我家的白頭翁!》

圖片
對白頭翁母烏春美的祝願 春美,是我在春天來的時候為她取的名字;因為當時公鳥正在追求她;我發現母鳥故作害羞狀,回應公烏的動作卻很細膩,美極了!因此為她取名春美。看得出來,它們郎有情,妹有意;我為了見證這對白頭翁愛侶的情史,公鳥取名有吉,祝願它們眾生有情,眾生有愛。 我的關心,得到它們的信任,我在春美禪定時,除了貼近鳥巢為它照相;春美也同意讓我撫摸頭部;它們似乎知道,我是庭院的園丁,樂在園藝;庭院裡茂密的花草樹木都是在歡迎它們留下來繁衍後代;我們的互動好溫馨。 記得我多次在撫摸春美的頭部時,都不忘告訴她,你們一定要幸福喔! 生命是大自然造化的恩典! 炎熱的初夏,有時陣雨來襲;我不免為白頭翁鳥巢內的這三顆鳥蛋擔憂,父母出去覓食,久不見蹤影,會回來嗎?它們還平安嗎?如果它們出了意外而不能回來,我該如何處理它們留在家中玉蘭花樹上的這三顆寶貝鳥蛋? 我想到這一對白頭翁愛侶,從它們發情開始,互相追逐、依偎,共築愛巢,如今有了愛的結晶,我為它們的情緣作見證,如今也要作它們的管家和保全。滿天的黑雲,大雨恐怕要下來了。天公伯保佑我們這一家吧! 這下子怎麼辦? 前後大約18天的孕育,庭院的櫻花樹上交錯著新生命降臨的喜悅、熱鬧和害怕。有吉和春美大概初次作父母,竟然將三隻小像伙留在家裡,出外去打工捕食。 愛情時節很快樂;大概沒想到,一次多了三個小孩熬熬待補。眾生有情,天地廣闊;有緣作夫妻不容易,作了父母更難啊! 三個小孩等不到父母回家,竟然跑出鳥巢,提心吊膽地跳到鄰近的櫻花樹枝上,卻沒有第二個膽子跳回家。這個問題看來只得等你們的阿爸和阿母回來處理了! 老大的心願! 這個孩子是白頭翁愛侶有吉和春美的三個小孩中的老大。出生時佔據鳥巢中的最佳位置,父母在哺育時,最先給食,因此長得最快。 才出生沒幾天,就會帶頭偷跑到鳥巢外的樹枝上熟悉環境;還害弟妹們跌下樹。幸好,附近沒有嘴饞的貓。 看得出來,老大一直想當領隊Outbound,去遊覽廣闊的天地;只是,它還要等待阿爸和阿母的導遊,才不會被打槍。 別說你害怕! 鳥兒鳥語,這一次它們母子的對話,我完全聽得懂。白頭翁母鳥春美正在教孩子學飛,殷殷呵護加上期盼;只是孩子似乎離開鳥巢後,仍不免懼高和戀巢。 我聽出來母鳥的意思是,〝你這麼沒膽,以後要如何追美眉啊!〞;記得當...

哲學人生筆記 -《柳丁的經濟學思考》

圖片
              每年看到這一株柳丁樹結實豐碩,我會想起當年自金門退伍回來後,騎著機車到三峽旅遊;回程時經過省道公路一處偏僻的公路車站牌,只見一位敦厚樸實的老人家,坐在地上,旁邊放箸兩株柳丁果樹苗栽 。 我以為 , 他在等公路車,當時已近黃昏,四野無人;我主動停車,問長者何處去?我好意 , 想載送他一段路。 孰知 , 老人家說,他是住附近山邊的農戶 。 他 , 從早上就等在車站牌附近,想賣這兩株自家培育的果苗,共100元以補貼家用;如果當日沒人問津,次日再來試商機。我聽完後,心中不忍;彷佛進入法國大文豪 「 雨果 」 書中的悲慘世界。 憨厚的老農 , 等候終日只想掙100元,不免令人心酸;於是買下全部果苗,幫老人家清倉,並且送他回家。 許多年後 , 柳丁樹在我的庭園中結果豐碩 。 只是,市面上常見到 , 路旁10斤100元的叫賣柳丁,而我自己卻不曾再在外面買過現成的柳丁水果了。 經濟學 , 涉及一項經濟行為的價值和價格的辯證,真是一門既簡單又高深的學問啊!

旅人故事筆記 -《老大哥的燈塔》

圖片
         迷航於茫茫大海,見到燈塔的光束照向黑暗,終於有確定陸地在那一個方位的安全感;但是 , 燈塔的管理者不但不怕你上岸,還會打量你的份量。因為,看到它,你得盤算一下自己的行李值多少!我想作為旅行者,一定不會喜歡和它打交道;尤其,現在又是五月份。 別忘了,除了 「 母親節 」 的重大意義之外,五月份也是讓你的口袋大失血的月份!以前 , 人類生活在帝國邊陲之地,會隨著帝國統治勢力的遞變而捐輸納貢;否則,就是抗稅起義。所以 , 帝國用來平亂的支出和所收到的稅捐比一下,往往不划算;這也是有些帝國逐漸放棄邊陲,縮小版圖,終於崩解的原因。 但是,現代國家強調政府治理,徵稅技術令人嘆為觀止,連送給《 情婦 》的禮物,也可以挖出來課稅。當你帶《 情婦 》到此一遊,在【鵝鑾鼻燈塔】看到這塊宣示主權象徵的《財政部海關》名牌,是有些煞風景了。 《財政部 》是掌理國家射政收支的政府部門,所屬的「 海關 」遍佈國境的陸 海 空港各出入通道口;決定應稅或免稅,就像對旅人 剝皮或留皮 。老大哥的燈塔,矗立海角一隅,應該怎麼定義?想 登 陸老大哥的地盤嗎?皮繃緊一 點! 奉獻免不了!航行中的船舶 看 不見燈塔,雖然是 恐懼 的 ,却是自由的!

旅人故事筆記 -《又是故鄉黃昏時》

圖片
黃昏的故鄉,夕陽將西沈,餘暉映照海面,一日將盡;日出日落,對旅人而言,下一個行程等在前面,詩人 「 李白 」 感嘆:"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秉燭以夜遊 "; 實在是因為人生苦短,歲月匆匆!玩樂要趁早啊! 除了 熱愛自然的山川雲水,和動物、植物的生命躍動規律;我更喜愛觀察自然界的一切動態變化。古書 「 易經 」 啟示世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於是我追隨、傾聽歲月川流的季節聲音。楓紅落葉,春綠新芽都在召喚我,這是一個生命律動的自然世界。 多年來,隨著工作居所的變化, 我 遊走於自然大地;每在一個地方停留時,看著太陽的起落,都會盼望朝陽,帶來遠方親人對我的祝福。同樣地,看到夕陽, 我 也會託付太陽,帶回 去 對親人的思念。 看啊!夕陽西沈,黃昏無限美好!只是,東方的夜空已有星辰迫不及待地出現了。此刻 , 故鄉依然在遙遠的地方,等待遊子的歸來!

旅人故事筆記 -《「砂島上的尼采」》

圖片
砂島,因為有管制才得以保存自然的景觀和珍貴的貝殼砂。在許多年以前,當時尚未實施管剝;有一天清晨,我慢跑獨自來到此地,湛藍的大海配上藍天白雲,我帶著一本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語錄,坐在砂灘上閱讀。四野寂靜,只有海浪輕推砂島的輕拂浪潮聲。  不知何時,來了一對金髮的老外惰侶,向我比個手勢打招呼後,就在離我約15公尺遠的地方,那一位女人褪盡身上衣物,奔向大海,而那男人只著短褲,坐等一會兒,就走過來和我聊天;原來是一對到台電核能工程計劃出差的美國奇異公司的工程主管和他的女秘書同事,他們租車來順便旅行。  男人問我所讀的是什麼書,我遞給他看,他當然看不懂,因為上面都是中文字;但是老外似乎想知道這本書有什麼趣味,於是就他所翻到的那一頁,要求我說一下內容。正好那一頁是尼采在交待她的妹妹,關於他的後事;就是告別式的時候一定不要讓神父來為他作頌辭,因為尼采擔心,神父會利用那個場合說他的壞話。  老外於是問我,尼采為什麼不喜歡神父?我記得,當時我告訴他,尼采一生的信念是在反基督;他宣告上帝已死,超人即將誕生。沒多久,那一位下海的金髮裸女走上砂島,赤裸身體來到我們的身旁,鋪了毛巾坐下來,她和我打完招呼後,直說裸泳太棒了!  當時,我閃過一種念頭,她萬一邀請我一起作天體浴,我該參加還是落跑?記得當時,台灣還在戒嚴時期,我想還是當落跑超人比較安全吧!只是這麼多年後,在國外見識過許多天體場合,西方人的天體運動後面有一些哲學理念,值得借鏡參考。  日本人是全世界穿得最緊和使用最多布料的民族,像他們的禮盒包裝一樣繁複。今年因為限電,鼓勵衣服少穿一些,已經成為國家的政策了!全球暖化,天體運動者又有藉機反核發揚理念的機會了。

旅人故事筆記 -《回到國境南疆的燈塔》

圖片
       台灣東臨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太平洋,南有巴士海峽;太平洋的黑潮在此流過。鵝鑾鼻燈塔到了傍晚就要孤獨照向黑暗大海,發揮標點引航的作用 ; 聳立在國境南疆,有些遺世獨立的意境。 曾經有六年的青春歲月, 我 奉獻給台灣電力公司的馬鞍山核能工程計劃 ; 當時就駐在墾丁。就像這樣的藍天白雲,滄茫大平洋毗鄰而居,這裡曾經是我的天地。那時候的我和當時的生活,就像這座燈塔一樣孤獨,但是這種情境讓自己多了些超然自在,也影響了我後來的人生抉擇。 上週 , 有機會帶德國訪客旅遊此地 ; 我遠遠地看到了這座燈塔,心中不禁喊到: " 老友!我回來看你了! "。 江山依舊滄茫,只是,誰是當時的我?

導遊故事筆記 -《德國客人愛吃台灣鳳梨》

圖片
我接待過的德國訪客,在吃過台灣鳳梨後,無不讚不絕口,欲罷不能;甚至後來主動要求我,帶他們去吃鳳梨。這種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瞭解水果與異國文化的磨合過程和文化史。 鳳梨的原生地是在南美洲的巴西;文獻記載,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和他的水手們,應該是最早吃到鳳梨的歐洲人。他們在1493年於瓜德洛普(Guadeloupe)登上陸地,他收到當地人送給他的這種形狀怪異的水果。後來他帶回到西班牙,呈給費迪南國王(King Ferdinand)和伊沙倍拉王后(Queen Isabella)品嚐,國王和王后對於鳳梨獨特的風味讚賞不已。 鳳梨容易栽焙,甚至在嚴峻的土壤中也能成長;鳳梨成為世界水果市場交易的商品是在19世紀。最早的鳳梨罐頭工廠,是在1888年設立於新加坡。然後是1892年設在夏威夷;台灣在1902年有鳳梨製罐工廠。可見台灣在109年以前,就己經是水果的國際貿易市場中的鳳梨供應者了。 西方人對鳳梨的喜愛,可以用1714年這位鳳梨愛好者 Michael Friedrich Lochner的這句話為代表;他說,"鳳梨是水果盤中的王后,她散播著讓人難以抗拒誘惑的風味"。 鳳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Ananas comosus Merr.,也有別名稱為王梨、波羅、黃萊。目前台灣鳳梨以台農系列最受市場喜愛,其中有名的牛奶鳳梨是台農20號,在7月和8月上市。另外果實較小的 香水鳳梨,是台農11號,在5月和6月上市。

園藝生活筆記 -《柿子留給冬天的鳥兒吃!》

圖片
柿的學名Diospyros kaki,是落葉性喬木;目前巳知的柿屬植物有190種,但是可以被採食的僅有4種。 十年前,我到日本出差的場合,探訪過位在東北 「 秋田縣 」 的 日 本友人家 。 當時 , 已是深秋初冬的季節,蔚藍的天空下,氣溫有些偏低 ; 我見到友人的庭院中有一株柿樹,樹葉已飄落殆盡,但是樹上仍有許多金黃色的柿子果實,蕭瑟中有一份豐碩感。 我問友人,何不採收作柿餅 ? 友人告知,日本東北地方到了冬天會下大雪,屆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自然的烏類難以覓食,因此,樹上的柿果 , 是應家中的小女兒 「 真紀 」 的要求 , 留給她的鳥兒朋友過冬的儲糧。 這種為蒼生留餘地設想的心地,讓我感念不忘!回台灣後,我為了記下這種深具意義的啟蒙 。 我在自家庭院也盆植一株筆柿 ; 或稱為 「 長果柿 」; 這兩年都會在秋天結 出 成熟的果實 。 但是 , 我學習 「 真紀 」 小姐的心意,將柿果留給我的烏兒朋友。

美學史話筆記 -《想要成為女人而源於信任的美》

圖片
她,葛莉葉,是巴洛克時代(1600 ~ 1750年,歐洲藝街史中,前後共約150年的一段風華歲月)的荷蘭畫家楊‧維梅爾(Jan Vermeer,1632 ~ 1675年)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大約作於1665年)中的女主角。她,也有可能,是西方世界名畫中的女人裡最年輕的女人。她入畫的穿著裝扮,不同於其他名畫中的女人,那些名媛、淑女、貴婦或是青樓名妓。 她可能僅是一名因身世貧寒而受僱於畫家楊‧維梅爾宅邸的女僕。主人為她作畫,而且成為一幅世界名畫;她們的主僕關係,不!我真希望,也有可能她是畫家的女兒,是父女關係。這位少女的回眸微笑,讓我想到了蒙娜麗莎的微笑,我為少女回眸微笑當時的心理狀態感到好奇。 法文巴洛克“baroque”,被用來形容裝飾揮霍的藝術風格。然而,它的原始字源是來自於歐洲伊比利半島上的葡萄牙文“barrocco”;它的原意是指形態不夠完美的珍珠,隱喻為未經裝飾雕工的原真風格。葛莉葉,一位巴洛克時代的蔻荳年華的質樸少女,在畫家楊‧維梅爾的筆下,所呈現的正是不同流於巴洛克時代的華麗裝飾風格,而回歸原真。 不!看她的左耳垂性感地穿載上珍珠;我應該說,她是一位涉世末深而情竇初開的少女,對這個世界有許多的好奇,尤其是異性和男女情緣的想像,引誘她前去一窺究竟。女人外表的第一次性感是從穿耳洞開始的!葛莉葉,這位在名畫中即將成為名女人的少女,因為那一顆珍珠,讓我注意到她的性感之美! 畫家楊‧維梅爾為這位少女作畫,為什麼會出現逆於巴洛克時尚的作畫風格?我從最初的男女情緣關係開始,理解到那個時代的楊‧維梅爾家庭結構的脈絡。楊‧維梅爾雖然是男主人,但是因為作為畫家的收入短拙而生活不濟,後來只能全家住到妻子卡特琳娜‧玻那斯(Catherina Bolnes)娘家;並且,仰賴妻母瑪利亞‧婷思(Maria Thins)的支助。雖然作為男人養家活口的能力是如此地不堪;但是作為畫家具有可貴的特質,內心存在對原真質樸韻味的渴望。 她,葛莉葉,進入畫家楊‧維梅爾的畫室,擔任他作畫的對像。宅邸中的女主人,包括畫家楊‧維梅爾的兇惡妻子、庸俗的丈母娘,這些人都不是友善親切的大人。只有他,畫家楊‧維梅爾,又是男人,作畫時的眼神是認真地看著她。 於是,在畫室中,葛莉葉那膽怯拘謹的心情逐漸地放下,心中認真地想要呈現女人的意像和形貌。剎那間,交織而成的卻是羞澀而楚楚可憐的回眸一笑,無不...

美學史話筆記 -《拒絕與迷戀》

圖片
就是她,馬德琳‧伯納德(Madeleine Bernard),讓法國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 - 1903年)陷入迷戀。在1888年的夏天,保羅‧高更有一次登門訪問她的哥哥埃米爾‧伯納德時;就因為,十七歲的她,正巧前來開門;也就在那個時刻的第一眼,馬德琳‧伯納德,在平日行為作風狂放的高更的心坎裡烙下美麗佳人的倩影了。 於是,保羅‧高更非要瘋狂迷戀她不可;也因此,後來有了【馬德琳‧伯納德肖像】這幅世界名畫;這位美麗佳人也成為世界美術史上名畫中的女人。也正因為她堅定的拒絕保羅‧高更的迷戀,最後,保羅‧高更的追求徒勞無功。此後,保羅‧高更自我放逐,1891年遠赴法國位在南太平洋的海外屬地大溪地三年;並且在當地他與原住民毛利族女子同居。 徜徉於大洋洲的椰樹沙灘上的保羅‧高更,放下了遙遠的故土巴黎,疏離了浪漫時尚和前衛。他的畫風更接近南島民族的神話,也更呈現自然主義的風格。保羅‧高更也成為西方美術史上的後期印象派畫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偉大的畫家保羅‧高更到人生的盡頭,是否心坎裡仍然保存著馬德琳‧伯納德的影子?世人無法知悉。不過,保羅‧高更的晚年,面臨生命困頓,他的作品已經出現對於自我的生命何處來,何處去的困惑;隱喻著哲學和神學的探索。 多年前,我注意到【馬德琳‧伯納德肖像】中的這位名女人,側邊頭髮住後梳髻,右上耳被誇張地突尖;臉頰著上紅粧,被呈現出比她實際年齡還成熟的風韻。我當時有些困惑;看得出,保羅‧高更想要將這位荳蔻年華的佳人,以熟女馬德琳‧伯納德的意像呈現出來。 多年來,我持續地參閱佛洛依德醫師的精神分析的各種案例。我認為,保羅‧高更,這位狂放的男人,在作畫當時所投射的潛意識,應該是很想和年青的馬德琳‧伯納德生育子女,但是又擔心自己年紀比她大許多,會力不從心;猶如老獅王擔心被年青的雄獅取代;只好將畫中的女人的意像成熟化,以隱喻母獅生育能力的退化,以阻遏其他年青雄獅的佔有。 只是,保羅‧高更的這種單戀,在拒絕與迷戀的執著和焦慮中,猶如獅子沒有達到繁衍幼獅的目的。但是作為單戀年輕女人的畫家保羅‧高更,已為世間留下了名畫中的女人;也在單戀被拒絕後,為西方美術史上增加了一位和梵‧高、塞尚齊名的偉大的印象派畫家。 附記: 以如來之相見我,即不見如來;應無所住而生...

詩人之國筆記 -《執著彼岸》

圖片
望向彼岸,醒了嗎/ 訴說著/ 這場世間情緣之苦澀/ 流著淚/ 為了伊,一切的一切/ 拋於腦後,付諸流水/ 莫怪悟者悉達多/ 平和地說出世間之實相/ 太殘酷/ 那從來,只是一場執著/ 又是一場迷失/ 先甜後苦的緣之劫/ 莫等待轉世/ 別爭執!那場劫/ 世間仍有開悟/ 只是現世之情緣糾葛/ 濃烈未到,羽化成蝶/ 莫笑醒者屈原/ 悲憤那世間的執著/ 眾人皆願醉;何其孤獨/ 為何唯我獨醒/ 般若波羅蜜多/ 修渡那場現世執著之劫/ 渡到智慧之彼岸/ 智慧當在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 世間有情眾生/ 徘徊於執著相之實與虛之間/ 人之苦,源於此/ - 《 悟者與醒者 ; 我執和去執 》-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