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 -《「當」與「被當」?!》
曾經,一位來過台灣學「漢語」,「老德」友人"Sinz"小姐,問我:為何「漢語」中的「官」和「兵」之前,要加上「當」字;而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及格,會說「被當」?她分不清「音聲」的不同,「語意」用法就不同。 這位「老德」友人,來台灣學「漢文」時,當年還是德國大學「漢學系」的學生,為了身臨其境理解「漢文」的特色,她以初學「漢語」的能力,在一知半解和莫名其妙的狀況下,先到台灣,進行一年的語言學習和文化之旅,再回德國大學繼續學業。 後來的學生歲月裡,她又去過伊朗、日本和中國;經歷十餘年漫長的學習和學術歲月後,她學成後,曾到「加拿大」和「美國」,「當」到「東方語言學」專業的教授,又回到德國大學,「當」受人敬重的教授。在母語之外,她還掌握了英文、法文、俄文、漢文、日文、波斯文,以及學術研究所需的拉丁文和梵文。 數十餘年的「學劍」、「練劍」和「舞劍」;在具備可觀的語文能力和「漢學」專業的功力之後;當年她問我的問題,應該早已迎刃而解了。但是,人生的初心發願,向理想前進的起步,必然是要經歷蒙昧和困惑,而進入柳暗花明的境界,以致於卓然有成。 在整理資料時,我發現,她在學生時代,以東倒西歪、大小不一,文法錯亂的文句,寫給我的「漢文信」,提到了那個「大智若愚」的問題。記得當年,我回信給她的答案,可能自認正確無誤;現在反省後,應該是「大愚若智」。 當時,我的答案,大致上是,「當官」的是「大人物」,「當兵」的是「小人物」,學生成績「被當」,是「沒用功」;就是努力和能力的適得其所,就像德文的「第三格介詞」"bei";用於表述某種場所,個人所身處的身分、地位和情境。「漢語」的「當」是作為「狀態語詞」,有「成就」和「不成就」的差別可能。 「當官」是成為「官」,要有能力成就,才能「當」或「成為」或「承受」眾人的付託,例如「學而優則仕」;也被期望有政績和作為,才被認為是「負責任」的「官」;否則,就像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及格, (failed the course;flunked in the examination;或者德文表述的nicht bestehen in der Prüfung) ,如同「被擊落」( downed),「漢語」的「諧音」,借為「被當」。 「當兵」,是人民的「義務」,成為「兵」,要「被管」,很無奈,也不得已;所以,「當官」只要會「卸責奉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