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末代王朝「學姐是誰?」記事》

圖片
      「戊戍」年,農小六月,炎陽赤灼,「大暑」逼近;天下人心多染「熱邪」,火氣正冒,到處找「敵人」。 俺「聖國」朝野,大內、府中,老少世代,奴才、走卒,五蘊中燒,「變態」鳥事多不可勝數。 聖國前後皇上,男女有別;「天龍朝龍皇」下野之後,衰人走衰運。「地虎朝」檢察有司連下三道「起訴金牌」;控其兼行商賈,賤價大拍賣,致「保皇黨」所強佔之「國產」被「特別背信」,中飽「龍皇」之特定奸商友人,以成其欺世盗名之「假聖人」虛名。 「金牌」既已下,「龍皇」惶恐已極;各路「奶媽」不捨,亦憤慨至極。世道充斥「起而迎戰」,「俺將再起」之耳語傳聞。已有奸商回饋捐輸;當是奉聖國之外患「天朝中國」之指示而行。蓋「天朝中國」自認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亟欲介入俺聖國之內戰。 當朝「地虎女皇」登基二年有餘,改革鳥事仍在途中;雞飛狗跳,引來各路反動勢力疾呼:“不可動俺!”;可見,變法革新不易。唯改革艱難,更見浮世蔽端叢生糾結。然「反改革」之聲浪愈高,支持改革之進步力量,亦更加壯大,隱伏於民間,於關鍵時機湧然而出。 書生草民,静觀浮世之變易法別,歷史乃辯證前進。「天龍龍皇」以偽裝而奪天下熟女奶媽之五魂六魄。昔日,每聞「龍皇」將至,魂不守舍吱吱叫,拋夫棄子奔走相告;書生草民亦曾受熟女友人脅迫,不得評「龍皇」之「偽」。 嗚呼!浮世精神錯亂,現象更迭,隨人而轉,竟是「五蘊中邪」。「龍皇」過氣矣! Er ist passé !無望再舉,失望傷心帶走一代熟女奶媽之癡心。傷心矣!唉!謝謝收看! 然,瘋狂癡呆亦見於聖國「京畿」近期發生之「鳥事」,世道有傳:“「學姐」出没!”;“Who is 「學姐」”?乃各路‘’無三小路用‘’之學子為之造神,以「聖國維娜斯」稱之。 從前代「志玲姐姐」泡沫後,江山代有「女神」出,以慰安「腎上腺」阻塞而「性焦慮」之男丁學子。淡季,幸有「日出國」之「波多野結衣」(はたの ゆい)上場代打 。「學姐」者,奶媽之於幼童之安撫者。學子喊:“學姐”,乃索奶以求塞奶也。 書生草民,為天下之「學姐」憂,下場難逃始亂終棄,出於「莫名」,跌於「其妙」;用後即棄,尤應防其主子之以人充其「工具」之邪。 「學姐」,曾西學於番邦「英吉利」,何需於道上為主子「拭汗水」? 「汗水」者,個人之私密分泌現象也;在公共領域,豈勞女人代男人拭之?尤其,女人主動為男人效勞,「男尊...

哲學人生筆記 - 《「俺是老張」》

圖片
      稱呼「老人」,本土的用語多樣,音同義異,有的用語有誤導價值取向的疑慮。 俺,至少常聽到「老伙」或「老廢」的本土用語。 前者,老來結伙作伴,互相扶持度過老年歲月;這是值得鼓勵的「自稱」。 後者,可以是「自稱」,帶有自謔和無奈的語境;也多用於「被稱」,是歧視和敵視「老人」的存在價值。 無論「自稱」或「被稱」,都指涉老而無用矣,是已被作廢或待廢的人口。很可悲而無知的社會對話用語。 社會的善良本願,應該是「眾生平等」,「無差別心」的取向。人都會老,從文明的進程去理解,「老」是價值資產,不應該從生理功能的角度去評價不同的世代。 此一論述,也正是隐喻:社會除了有「階級差異」,也有「世代差異」。年輕世代,對於人生世道前途,無知多於已知,標新立異的言行作風,是走向「虛無主義」的前奏。 實踐理想的社會,族群平等,世代和樂、價值多元;其中,「敬老尊賢」,一直是俺個人自我要求的待人態度。俺,鼓勵老人互相作為伙伴,交换人生經驗,自得其樂以養老;也鼓勵後生向老生多請益。 稱呼老人,俺始終將「你」放在「心」上,必用敬語「您,老人家」。俺現在還不老,大多時候,被「小姐」稱為「大哥」;俺的年紀,目前只是「初老」;心理上還是「朝陽」。 以上的論述,不是為自己以後「變老」預作準備。其實,稱呼俺「老張」是比較真實又友善的用語。

哲學人生筆記 - 《「潛規則」》

圖片
      「潛規則」,此一名詞,來自中國的漢語語境;一個「極權國家:」,受「黨文化」控制和支配的社會用語;也是濫用權力支配下的霸凌。 近年,此一用語,也泛濫於台灣的社會場域。以往,台灣常用的類似用語有「私底下」、「桌面下」、「暗室媒合」、「黑廂作業」、「搓圓仔湯」;所影響的範圍,是比較局限於相關的群體成員。名詞有異,用心都是自私自利,不符公開和競爭的原則。 當「潛規則」之所以成為「規則」的「變態」,危害與虛偽的破壞範圍,已經如同有致命力的「病毒」。「潛規則」,使「法治」(Rule by the Law)成為被嘲笑和顛覆的對象,使初入社會,涉世尚淺的年輕世代居於資訊不對等的劣勢,也使資深的前輩成為狡猾的「老狐狸」,偽裝成精明的戰略家。 更嚴重地,人性的真誠善良將淪落至「以惡為師」,互不信任的泥沼。人生告老,是以「老奸巨猾」作為「人生勳章」。也許,「潛規則」的「信奉者」認為:不得已啊!為了生存競争、好辦事,好做人,必須認清形勢,以術行世,只要有利可圖,不妨接受「潛規則」。 問題回歸認清本質,那個「潛」字,就是「黑暗」而被信仰和實踐。俺研究「法哲學」,深受「羅馬法」的影響:“好的交易應該在太陽落下前完成!”。 對「規則」的哲學理解,視人生的入世態度而定,遊戲、運動比賽都需要依循「規則」,重點在於,是明白的而可預期的。「運動家精神」之受到尊敬,在於不以勝敗論英雄, 而在於光明磊落,盡力而為,敬重對手,謝謝指教。 人生,若自認信心不足,或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基督教文明」,視「作弊」為有愧「上帝」的恥辱和「罪惡」,必須懺悔向善。 「潛規則」是特權横行的推力,也是使文化卑劣醜陋的病毒,坑害善良的涉世者。俺在青年時代,服兵役、入職場,都有「前輩」私下來開導:“以前如何,就如何吧!怕你不知道,人生做事,得過且過;算是「老鳥」有交待,「菜鳥」要忍耐”。 原來如此喔!都是利益代理人,意圖關說,要俺打開閘門放水。當然,受自父母的家教,行世要坦誠待人,光明磊落;俺只好此地不宜久留。那些奉行「潛規則」的「資深前輩」又偽善地嘆息:“唉!損失大矣!”。 “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就是如此!俺,與其說是受害於「潛規則」,不如說是:“不吃那一套!”。當然,自己吃自己的,換到難得的自由自在和可受信任。這樣子的人生態度是「白目人生」吧!

哲學人生筆記 - 《「逃熱」》

圖片
  「熱力學」,研究熱與力的關係和作用; 熱不是單獨的物理現象。熱,會產生熱的效應和熱的作用力。 前者,對水加熱,使水沸騰,產生蒸汽;後者,蒸汽產生推力。核能、火力、地熱的發電原理,大致上,是如此的熱力應用。 天氣熱,可以像「地熱」一般發電嗎?理論上,太陽能發電,就是一種天熱轉換能源的形式;。不過,常見的趣味經驗是炎陽下煎蛋。 人體是會「導電」的。理論上,人體是一部「發電機」,攝取的空氣、水、食物,經過「有機轉化」,「質能互换」,「唯物主義者」認為:人就是物質的有機轉化和重組的合成。 在園藝生活的實踐經驗中,俺對果樹施以「有機肥料」,確實能有豐產的碩果,成績優於未施肥的「對照組」。在能源耗用密集的時代,每個人以自己的身體發電,即產即用,自產自用;理論上,不再需要額外的「發電廠」。 古時候的人,没有「發電廠」,没有「供電」;也許,根本沒有「來電」的概念,頂多知道,上天會打雷示警。從「聽雷」到「放電」,到會「用電」,是漫長的人類科學發展史。 回到上述的問題:人以自己的身體發電自己用,為什麽電不夠用?「漏電」和「流失電」是主要的原因,表現能量流失,或用到不該用的對象,浪費力氣。迄今,人體「儲電」的能力,一直是不足的。 電的特性,從「閃電」的現象可知 : 「即產即消」。「電力公司」的用語是「即產即銷」;在財務報表上,看不到發電產品的「存貨」,而是強調降低電的流失率和防止被竊電。 再過幾天,就是本年的「大暑」節氣,天氣愈來愈熱,氣温居高不下,高於人體的正常温度,若依據俺上述的人體自動發電的原理,代表人體的「熱效應」負載過高。 基於人體發電的安全,應該要系統降載,使温度降回正常值,以免出現「熱邪」,也就是「熱傷害」;皮膚到體內器官過熱而受到傷害,一命嗚呼。 吹冷氣以降低環境的温度,此時需要外部電源的「供電」。欲降温的人體愈多,對外部「供電」的需求愈緊,「能量不滅」的結果,最後的受害者 是環境生態和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 夏天炎陽下,看到藍天樹景誘人,俺想到,樹蔭下是人體「逃熱」的最佳去處。

人生故事筆記 - 《「希望的影子」》

圖片
      本日,七月十五日,是「外來黨國」的「蔣總統二世」,宣佈對遷佔的台灣和澎湖,解除長達三十八年又五十六天的「軍事戒嚴」的笫三十一「週年日」。 台灣人民,對這個日子,究竟是要「慶祝」,還是「紀念」?現在三十一歲以下的台灣人民的「新世代」,未曾經歷過「軍事戒嚴」下的「被佔領」和「被統治」,不太能體會被剝奪作為人應有的權利、社會不公不義的階級歧視,和失去尊嚴的苦悶。 現在的各世代,即使有對現實的不滿而抗議和抗爭此起彼落,也都不會受到「禁評」的被壓抑或被失蹤的壓迫。 自由,從來不乏敵人!台灣內部仍有不甘於失去統治特權的「舊勢力」,迎合中國「帝國主義」擴張的領土野心,絡繹於途,甘於聽訓於「中國皇帝」的「鳥話」,成為無恥的「傳聲筒」,巴望「中國皇帝」的臨幸,讓自己成為中國在台灣內部的「代理人」;言必稱「中國」的"大大英武"。 歷史總是在嘲諷當代!自甘為奴隸者,不乏其人。 俺,草民書生,迄今的人生歲月,在青年時期經歷被戒嚴統治;在被非法佔領和被軍事統治之下的台灣,「外來黨國」,對被非法佔領的土地上的「本土人」,實施違反「國際法」的「非法徵兵」。俺,當年名為被「徵兵」,服「預官役」,實為「國際法」意義上的「無國籍」的「傭兵」。 「預官役」的「傭兵」,月餉三千五百元,「排長加給」一百元;外加配給「長壽香煙」兩絛。鈔票上印有「金馬專用」;草民俺不哈草,「長壽香煙」分享「士官長」哈來哈去。 當年的外島歲月,除了「戰地戒嚴」、「第一線戒嚴」的肅殺壓抑之外;另有「總統」來前線巡視的草木皆兵的佈防演習。 今昔對照,「中國皇帝」「禁評」,也禁「被潑墨」;沒人敢自稱代表「禁評皇帝」。在台灣,「解除戒嚴」以後,想當總統的人很多,但是"被嚇到"的「在任總統」和"跑法院"的「御任總統」,將會越來越多。 幸或不幸?俺認為,自由民主是人類本能的渴望,有雜聲異議正是活力的展現,仍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那些"頭殼在燒"的各位「總統們」,只能怪自己選前濫開「空頭支票」的政見,還說了一大堆自己既不相信,夜裡睡覺還會作噩夢的鳥話。 支持者和人民懷抱希望,卻生出失望,是很自然的!就像在陽光下找到自己的影子。習慣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

哲學人生筆記 -《家園、天空、浮雲》

圖片
    雖然服役、就業、求學和旅遊的各種緣份,去過許多地方,俺始終是戀家的;那是「絆」,與出生土地的感情聯結,於是親情、友情、愛情、草木、天空、日月、星辰和偶然飄過的浮雲,都是俺在精神上的風景聯結;一種只有自己能感受到「愛的呼唤」。 若有颱風要來,俺會關心家園、親人和朋友,同胞,祈求上蒼慈悲,能免於災損的威脅。平常,每天早起的自我要求,必然是望向窗外的天空,再祈求菩薩和祖先賢明在上,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項儀式,也是俺向母親生前的承諾,不能忘記或疏忽。 日出而作,一切始於善願。雖然俺沒有皈依任何宗教,不過在德國求學時,客居天主教的修道院;多年的宗教為伴的生活,深受神父、修女、教授和「神學士」的温馨歡迎與照顅,俺始終心懷感恩和幸福。 一位德國神父鼓勵俺,自由自在地參加清晨的「彌撒」早課,這是神職人員的宗教義務,稱作「為神效勞」(Gottesdienst);也就是,超越人性與經驗的「對話」,對外或對內,說出自己的善願。 俺想到,自己的祖母和母親,在世的時候,也是每天清晨禮敬神明和祖先,唸唸有詞。神父說,那種「對話」,不分宗教,不問皈依與否,就是以自省發心來承認個人的渺小。 哲學的理解,“上帝是不可被證明的”!偉大的德國哲人「康德」,如是說。「佛祖」,也有“不可說”的偈示。於是,人只能「自己說」;說出自己在「神學」上的「存在意義」。 「老德神父」,笑著讚許俺,有宗教的慧根,在「教門」之外,過而不入,最好就順從自己的意志,流浪於哲學的荒野,反而更能自由自在。 感謝神父的尊重與成全,於是,俺的皈依寄託,在哲學、在家園、在天空、在浮雲,那是精神上的安全和自信;本質上,就是自由自在。 幾天前,「瑪莉亞」颴風對台灣非常友善,似乎知道俺有掛保險,先祈禱「瑪莉亞」能過而不入,留下雨水就好。事後之明,也確實如此,台灣各地的水庫大進補,可以紓緩夏天的用水需求。 不僅如此,颱風切過北台灣的海域之後,炎陽下的天空更清明,偶有浮雲掠過,家園的風景也呈現宏觀亮麗,也有微觀的花果採集樂趣。

人生故事筆記 -《「如果還俗成真,…」》

圖片
      其實,這件事是神職人員心裡的「禁忌」。說來,俺有點「白目」,不該問却問了,也得到可供參考的答案。 應該說,被俺誤問的人,本來苦無機會說出心裡的鳥事,被俺歪打正著問了;於是,俺反而被當成「神父」,‘’正牌‘’的神父向俺這個‘’冒牌‘’的「神父」告解。 聽人說故事,也算好人一枚,俺就聽來聽去,心想:“爾後,凡事必須三思而行,不可被拐”。 話說多年前,俺客居德國的「修道院」,那些「老德」神職,神父、修女,神學教授或掛牌深造的神學士,對俺特別友善;看到俺東方人一枚,對異文化的好奇,也想見證「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趣事是怎麼一回鳥事;於是,有機會就找俺開講,說說笑笑。 話說,遠道來的和尚唸不同的經,彼此互相一番比手劃脚,就教了!有一位波蘭來深造的神父,外型可觀,氣質談吐和年紀,若不是在修道院而是在外面的浮世,早就被如狼似虎的「民女」佔為己有了。 有一回,難得在夜晚,在修道院外的紅塵閒逛而不巧遇到俺,兩個「外國人」,就在大學城裡漫步,也談故鄉事和修業的甘苦。俺攻續「法哲學」,神父攻讀「神學」;以往總想找哲學家俺辯經兼偷渡傅教。 那一次,神父自述:有時候,苦悶上心頭,尤其常被不知其神父身份的民女「性騷擾」!!??;當民女知道他的神父身份後,就更起勁想勾引他,想要攻破持戒的城堡。據說,民女會有有戲謔的‘’成就感‘’。 神父的困擾不是被“me too!”,而是經常苦惱,加果不是神父,該有多好! Oh mein Gott!俺没聽錯吧!?俺的德文能力特別注意「虛擬第二式」語態的表述:“期望,或與現在的事實相反!”;也就是,如果現在是‘’凡人‘’,就可以有‘’凡人‘’的生活。換言之,神職的試煉在於自己的七情六慾的考驗;信仰的考驗才是其次的試煉。 那件鳥事,在許多年後,俺在園藝生活的實踐中,得到應證。植物,也有兩性,「雌雄異株」或「雌雄同株」;「單性花」不能結果,「兩性花」的「自花授粉」;或「人工授粉」,才能修成正果。 十多年前,俺植下一株「大果桑樹」,一直不察,這株樹只開「單性花」,不過每年「清明」前後,發出新綠色的葉芽和開出象牙白色的花朶,很賞心悦目。也就没去注意:“為何不結果?”,以為只是花期正逢「時雨」,生不逢時。 只是,俺也很納悶,種到「單性樹」,還分不清雌雄。去年八月中,俺找來本土培養出的另一品種的「大果桑樹」,是「雌雄同株」...

哲學人生筆記 - 《「浮世之動」》

圖片
      ‘’金錢驅動世界‘’!這是「貨幣主義者」的「世界觀」,也是很抽象的理論。世界是「被動」?還是「主動」配合?或者,世界有「自動」的意志嗎? 以數學的「恆等方程式」"MV = PT"來表示,「金錢世界」是「存量」與「流量」的「辯證統一」,也看得出來「對稱」的完美。 此一公式,又稱「費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是「貨幣理論」中很有名的精簡又完美的概念。 公式的內容,M代表「貨幣數量」;V代表「流通速度」。左方二者的乘積恆等於右方二者的乘積;P代表價格,T代表交易的次數。V(流通速度)與T(交易次數),是相近的意思,也是「流量」的速度概念。 换言之,就是「意志」的驅動力的大小,使「表象」呈現繁榮或蕭條。以簡單通俗的用語描述,就是市場的人氣大小而呈現市況的好壞。漢語中,有關於開市營業交易的成語:「門庭若市」或「門可羅雀」,足以寫實地想像「人氣」的豐沛或冷清。 以上的背景說明,在於指陳一項哲學問題:“世界為何要交易?”;答案也可以有哲學語境:“這個世界没有在動嗎?”。關键在於「動機」,是「有」與「沒有」在決定世界的「活動」。 客觀上,世界是激動的;主觀上,世界是浮動的;這也是俺的「世界觀」;人在浮世隨波起落;動與不動,都由不得自己,而在能生動地呼吸每一口「人氣」。哲學家的任務,是以自己的意志和思想,解釋世界的變動和運動的方向。

詩人之國筆記 - 《「颱風」、「假」》

圖片
      真的嗎?好「假」!/  要放了!/  假的嗎?媽的,寶!/  媽媽,怎麼辦?/  颱風,真的?假的?/  上班、下班,真為難!假惺惺!/  「氣象亂報」,真的?假的?/  「市長」,亂猜的!/  放假?不放假?「市長」決定!/  颱風,來不來?不重要!/  上班,就是等下班、領薪水+放假!/  還有「退休金」!/  其他,「Longsigay」!/  「市長」,對賭颱風!/  碰運氣!乖乖!媽的,寶/  颱風來了,別亂跑!/  - 《只有放假,才是真的!》 -

法哲學筆記 - 《「人治」的危險》

圖片
    有一位「前總統」,在「黨主席」任內對多件「黨產」的出售處理,涉嫌觸犯多案的「特別背信罪」、「侵佔罪」、「洗錢罪」,被代表「國家法權」的「檢察官」(Staatsanwalt)提起控訴。 這些罪名,涉及觸犯「證券交易法」、「洗錢防治法」、「刑法」的罪責。其中「特別背信罪」,所涉及之「背信」,有何‘’特別‘’?「背信」,所規範之對象,在於受委任的一般「經理人」或「受僱人」。 本案的「涉嫌人」是對外代表政黨組織的「黨主席」,所監管和處分的黨產,屬於股份公開發行上市的公司,其權力之大,概括承受照顧「公眾法益」的重大責任而不同於‘’凡人‘’,確屬“特別”。 就「證券交易法」 的規定,刑責不輕,依法而論,恐遭「一罪一罰」。然而,以往的類似案例顯示,訴訟的程序冗長,尤其對於「證據力」的檢驗,「被告」仍有抗辯的可期待的和可著力的空間。該事屬「特別法」的專業;非一般人所易於理解;以致訴訟時程有拖延多年而未決的可能。 在「本案」,尤其被告是「前總統」、「政黨前主席」,政治的‘’身分屬性‘’涉及法律論罪;戰場似乎在法律,實則仍難免有政治的攻防。草民觀案,俺之視角,在於「人治」的危險,足堪企業中人在議事程序管理上和決策上的警惕。 對「剛性政黨」的治理,議事之決策程序,必須符合法治的、民主的和正當的,由下而上的「程序正義」。這也是普遍適用於所有組織的原則。若反其道而行,採由上而下的決策,必然引來官僚下層的唯命是從和不敢承擔責任,甚至必須凡事佈防以自保。 本案的決議事實是,「威權性格」的人物獨裁自誤,以致由上而下的「指令式」的決策;「黨主席」以個人的偏好意向而專斷自決,即使不合常理的交易也逕自決行;牴觸法律也不以為意。 「威權性格」,容易使「權力者」陷溺在專斷的自誤情境,所犯的決策錯誤必然不會是單一事件,而是多案併發;性格使然。歷史上的皇權專制時代,稍微有自覺的皇帝,會以「懼」來自我警戒;若有錯誤,下「罪己詔」,自咎“萬方有罪在朕躬”。 然而,即使皇上英明,還是「人治」;何況,歷史上,皇帝大多是無能的昏君。決策的正當和防弊,必然不如民主和法治時代的「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督」。

哲學人生筆記 - 《「心情還算平靜」》

圖片
      啥麼「鳥事」,讓人‘’心情還算平静‘’? 強烈颳風「瑪莉亞」來勢洶洶;‘’心情還算平静‘’?安心吧! 颱風來襲,停班停課,放一小時公假,可以提前下班擠捷運,;‘’心情還算平静‘’?,安心吧! 涉嫌背信、侵佔、洗錢,「前總統」被有司檢察起訴;‘’心情還算平静‘’?安心吧! 生日當天,「前縣長」的「貪污罪」被終審確定,被要求「入監」報到服刑;‘’心情還算平静‘’?安心吧! 以上的「鳥事」,在「低氣壓」的颱風天,實在沒啥新鮮的「鳥事」而成為當日的時段新聞。 這一天,從白天到夜晚,當事人和閒雜人等,眾生平等,無差別心,‘’心情還算平靜‘’。不然,還能怎樣?說虛無,太哲學意境;說無聊,實在有些太閒。 其實,日子本來就是一天過一天,只是以上這些「鳥事」都成為本日的「時段新聞」,實在是無奈的日子,跳也跳不過去。 有意思地!一位記者,實在‘’智商百七‘’,實在没啥麼「鳥問題」可問;竟然問監獄的「副典獄長」,入監的「前縣長」,心情如何? 蛤?蝦米?……長官英明,給了「鳥答案」:“心情還算平靜!”。 奇怪矣!“子非鳥,焉知鳥心情?”;也不奇怪矣!長官在監獄工作已多年,陪受刑人‘’坐監‘’,送舊迎新,見怪不怪矣! 「心情還算平靜!」的陳述,在語法上,「副典獄長」究竟該用「虛擬語態」,表示‘’期望‘’或‘’與現在事實相反‘’的表述?還是,逕以“莫宰羊”答覆? 「蛋頭記者」隔空向「非當事人」提問「入監受刑人」的心情,再公開傳播,既然無從證實,無關語態,只能視為「假新聞」一則。 浮世的鳥事,習慣就好!俺的心情還算平靜!

園藝生活筆記 - 《「瑪莉亞」》

圖片
      「見好就收」是自信和自制的態度;強烈颱風「瑪莉亞」已接近台灣。俺看到熱帶樱挑樹上的「結果」,還没採收完成;有可能成為風損的對象。想當機立斷,「收!」;却又手軟,不忍下手。 然而,想遠了!又想到「瑪莉亞」這個「天主教」的「聖母之名」;以前,俺客居在德國「聖方濟」修道院多年,有幾位德國修女,也是以「瑪莉亞」為教名,代表「母性」與「慈愛」。 當年,俺也常聽到,在聖堂的清晨彌撒場合,傳來神父唸經,歌頌天上聖母,感謝「瑪莉亞」(Die junge Frau, Maria!)犧牲自己的兒子,以唤起人間浮世的互愛。 當時,也有一位日本籍的作客修女,教名也是「瑪莉亞」,德文名字是「Katalina」。每在用餐時看到俺,就非常客氣親切地打招呼,邀請至同桌用餐說各自的故事和學業。至今,俺依然難忘「瑪莉亞」慈祥的笑容和頗具「和風典範」的高雅有禮的言行舉止。 然而,近期俺聽到的國內外的各路「氣象亂報」,都形容「瑪莉亞」氣噗噗地,來勢洶洶;好像是要來討債的。不論如何,俺的心中,總會懷疑,各路「氣象亂報」也流行「假氣象」。 「瑪莉亞」的名字,字源是指「南島語系」的「關島」的「查摩洛人」(Chamorro)的女人,有可能是混入長期殖民者之一的「西班牙」語,而「西班牙」是對「天主教」信仰很虔誠的國家,尊崇聖母「瑪莉亞」。 俺,清晨關心果樹上仍有掛果;三天前,各路「氣象分析師」,各吹各的調,瞎子摸象;俺自己看圖說故事,預知只有兩種「結果」:「掛果」或「落果」。「瑪莉亞」,“來,不來”?"登陸或不登陸"?都有可能,俺只能先‘’掛保險‘’;再看看。 直到發現,果樹下已有多粒樱桃的「落果」;「暴風圈」有可能切過台灣「東北角」。俺至此不得不相信「瑪莉亞」是來真的!於是,趕快搶收熟果作早餐。至於半生不熟的幼果,只好祈禱「瑪莉亞」慈悲,施捨善心,過門不入,放過幼果!

園藝生活筆記 - 《「蛛網理論」》

圖片
      近期,「南台灣」有多類水果豐產,香蕉、鳳梨、火龍果、木瓜,都陸續可供上市,却接二連三地價格敗市,果農叫苦。此一現象,甚至,被有意地導向農經失策傷農的抗議。 研讀「經濟學」,俺有「蛛網理論」的心得可供參考:農民大多處在‘’訊息不對等‘’的不利地位;「本期」的作物價格是「下期」作物生產量的決策參考。 於是,若「本期」出現價格敗市,果賤傷農,產地的「批發價格」低於「變動成本」,多數虧本的果農任由果園荒廢或棄收;則生產者退場愈多,「下期」的同類水果的產量減少,而供不應求,作物的價格將上漲。 只是,已退場的果農已没有彌補「前期」虧損的機會了,只能嘆氣扼腕或氣死。若將各期的「供給線」和「需求線」交錯所形成的「均衡點」,依「期別座標」繪成「動態均衡圖」,形狀依據不同期別的時間座標出現,如同「蜘蛛」在編織「蛛網」。 也可以說,「蛛網理論」是農民的「馬奇諾防線」,以「事後」的「敗市」來證明自己的決策是追著市場形勢跑,必然錯失市場先機。 浮世法則:‘’有錢難買「早知道」!‘’;果樹的定植到可以結果採收,需要數年的「成長期」,還有天災、病蟲害的「系統風險」。現實的農作物敗市現象,證明農民是「看天吃飯」和“吾從眾”;常見“一窩蜂”地跟進種植,追著已過期的行情跑。 更何況,「經濟全球化」,外國的同類水果已經可以「進口替代」,水果在「南北半球」的「當季限定」的缺口,已經被進口水果補上。 俺愛吃蘋果,從「農曆年」吃「北半球」的「日本」蘋果,迄今還在吃「南半球」的「智利」和「紐西蘭」進口的蘋果。水果的「季節限定」作為「馬奇諾防線」,已經被「國際貿易」攻破。 即使如此,本土仍然應該有自己的農業生產,那是人民與土地永續聯結的「天命」。更何況,台灣是寶島,風土、氣候、技術條件,注定是農業生產的天賦;俺在國內外吃來吃去,還是台灣的水果最好吃,若「棄農」或「離農」就太對不起「天公伯」。 果農,始終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就是專注於本業和精進品質,做出「市場差別」和「品牌認同」。切記:不要「一窩蜂」地‘’跟明牌‘’。 俺,許多年來的「家庭果樹園藝」實踐,迄今,四季皆有果實可以採收;樂趣大於實用。但是,採收碩果有「心理療癒」的作用,「蛛網理綸」對於俺,只是書生議論和自圓其說。

世界小事筆記 - 《「泥沼中的慣性」》

圖片
米國與中國的「關稅報復戰」已展開。米國總統「川普君」正在施展拉高籌碼,迫使中國跟進的「套殺策略」。 多年來,中國一直陷入經濟體泡沫膨脹的迷思。以此為基礎,自認「中國崛起」,終將在經濟規模上超越米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的經濟體。 此一泡沫膨脹形成的幻想,來自中國的歷史語境,在「百年屈辱」的自卑和自憐心理中,形成建國以來「超英趕米」的自大預期。「中國夢」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是生成於此「羡憎交織」(Ressentiment)心態的精神口號。 經濟規模的比較,表面上,是數字上的國力和民族的虛榮,只有量體膨脹的自大意義。由此,却不幸地衍生出「帝國主義」的對外擴張戰略;「一帶一路」的「債權殖民」,是領土野心的產物。 中國的經濟體膨脹現象,以舉債拉抬為手段,有如吸迷幻藥的後果,以表象為真。可預期地,舉債必將內外兼行,‘’以債養債‘’而難以為繼。 「一带一路」上被中國殖民的國家,正如同中國的國內的各地方政府欠債吹泡沫,而必須向中國需索更多的債務來紓困。許多舉債的建設項目必將停擺或效益不彰。 「川普君」的「拉高籌碼」戰略,在相互進行「關税報復」的交火下,將助長雙方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米國,幸運地,有獨立的「米元印鈔權」;中國只能藉由「人民幣」的貶值來維持「出口競争力」,却以鄰為壑,也損害自己的債權。那些在「一带一路」上的「債務國」將更無力還債,而中國也將紓困乏力。 「泥沼中的慣性」,意指在困境裡愈陷愈深而惡化至無能為力,生機終於被呑沒。歷史上,米國慣用此招式收拾「挑戰者」。目前,中國已陷在客觀形勢不利於頑抗的泥沼中。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