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生活筆記 - 《「蛛網理論」》

 
 
 
近期,「南台灣」有多類水果豐產,香蕉、鳳梨、火龍果、木瓜,都陸續可供上市,却接二連三地價格敗市,果農叫苦。此一現象,甚至,被有意地導向農經失策傷農的抗議。

研讀「經濟學」,俺有「蛛網理論」的心得可供參考:農民大多處在‘’訊息不對等‘’的不利地位;「本期」的作物價格是「下期」作物生產量的決策參考。

於是,若「本期」出現價格敗市,果賤傷農,產地的「批發價格」低於「變動成本」,多數虧本的果農任由果園荒廢或棄收;則生產者退場愈多,「下期」的同類水果的產量減少,而供不應求,作物的價格將上漲。

只是,已退場的果農已没有彌補「前期」虧損的機會了,只能嘆氣扼腕或氣死。若將各期的「供給線」和「需求線」交錯所形成的「均衡點」,依「期別座標」繪成「動態均衡圖」,形狀依據不同期別的時間座標出現,如同「蜘蛛」在編織「蛛網」。

也可以說,「蛛網理論」是農民的「馬奇諾防線」,以「事後」的「敗市」來證明自己的決策是追著市場形勢跑,必然錯失市場先機。

浮世法則:‘’有錢難買「早知道」!‘’;果樹的定植到可以結果採收,需要數年的「成長期」,還有天災、病蟲害的「系統風險」。現實的農作物敗市現象,證明農民是「看天吃飯」和“吾從眾”;常見“一窩蜂”地跟進種植,追著已過期的行情跑。

更何況,「經濟全球化」,外國的同類水果已經可以「進口替代」,水果在「南北半球」的「當季限定」的缺口,已經被進口水果補上。

俺愛吃蘋果,從「農曆年」吃「北半球」的「日本」蘋果,迄今還在吃「南半球」的「智利」和「紐西蘭」進口的蘋果。水果的「季節限定」作為「馬奇諾防線」,已經被「國際貿易」攻破。

即使如此,本土仍然應該有自己的農業生產,那是人民與土地永續聯結的「天命」。更何況,台灣是寶島,風土、氣候、技術條件,注定是農業生產的天賦;俺在國內外吃來吃去,還是台灣的水果最好吃,若「棄農」或「離農」就太對不起「天公伯」。

果農,始終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就是專注於本業和精進品質,做出「市場差別」和「品牌認同」。切記:不要「一窩蜂」地‘’跟明牌‘’。

俺,許多年來的「家庭果樹園藝」實踐,迄今,四季皆有果實可以採收;樂趣大於實用。但是,採收碩果有「心理療癒」的作用,「蛛網理綸」對於俺,只是書生議論和自圓其說。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