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世代的風俗」》

記得俺參加大學聯考,那一年的國文作文題目是「清帝國」的「同治中興」功臣「曾國藩」的文章名句:"風俗之厚薄奚自乎?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 當年,俺的人生和社會閱歷初淺,不知浮世表裏不一,世道險惡;以為社會的治安不安全,好國民的特徵,必須崇法守紀。可以說,在當年的「戒嚴時代」,人民普遍思想自閉,政府管制思想,警告人民不要想太多。 所以,當年寫這篇考試作文,以俺自中學時代受優秀國文老師的指教和鼓勵,常多涉獵名家古文、短箋、札記和文言文的遊記;另外,也閱讀「新潮出版社」的世界文學名著文庫。 但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在自知」;這篇作文考試,當時的俺自認:敘事論說文的剖析深度不足;只能說,自己可以接受,卻不太滿意!此後,俺理解,需要涵養自己的哲學素養,尤其培養自己有穿透浮世表象的直覺,再探察事實的本質。 大學時代,除了「商學院」主修的專業學程之外,更期許自己,走上哲學之路,讓自己活得有哲學家的氣質;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宗教、法律、藝術、音樂、園藝•••,都是思想花園中的素材;樂在其中,也有自信,看出浮世的紋理和起落。 回到前文所述「風俗之厚薄」,究竟現實的意義如何?俺在德國求學期,客居在天主教的修道院,感染神學士的清修自肅精神,聆聽宗教聖樂。平日浸泡在圖書館,或聽教授講課、參加專題討論課。更樂在遊歷大學城裡的古樸書店,或購買dtv出版的專題口袋書。 修道院的院長和資深神父稱讚俺,散發著東方佛教徒的謙遜氣質,也能開放自己,浸染在西方基督宗教氣氛和神學義理論證中,悠遊自樂。其實俺未皈依任何宗教,避免了信仰語境的陷井。 多年後,俺終於理解,時代精神(Zeitgeist)是有感染力的價值信仰;「保守主義」對於自己的意義,就是過去自信為美好的價值,現在和未來,依然會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