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暗夜裡的白雪》
回想人生來到世上,總是被帶著期望和祝福而出生的;隨著歲月增長,除了自己的人格特質形成之外,還有自己內在的主觀期待:「世界為我而存在!」;但是,世界不屬於我個人;因此,人會失望或氣餒,必然來自內在的期待,與世界的現實是不一致的。
西方文學名著的「烏托邦」或「失樂園」,以及「基督宗教」信仰中的「天堂」,都在描述和嚮往超越現實的外在世界。找得到嗎?當然是否定的!近日天寒地凍,冬天的灰暗氣霾迷漫大地,又逢年關更迭,每個人的心情狀況,是決定這個世界光明與黑暗的關鍵。
美好的世界需要許多不同的世代,點點滴滴地逐漸進化;但是,世界却可能在短時間內向下沈淪。世間,永遠有善與惡的互動;善的願望需要啟蒙思想,惡的念頭想要征服人心。
世界所呈現的善或惡,事實上,不容易判斷;身處其中的個人,有可能因此激進,也有可能因此疏離;大多數人的感受是無力的或無奈的。以不同的視角遇見這個世界,前景就會不同;蔚藍色的天空,從窗內望去,顯得特別的浩瀚自由;這也是我喜愛安排自己的書桌臨窗的原因。
冬天時,我常感受到,又一年已去,世事總是拉扯,前進又退步;要信守美好的價值,必須不斷地自我說服;世間各式各樣的正信宗教,也有可能對無奈的人群提供現成的心靈寄託。
在德國修道院客居的歲月,有一年我曾經在冬天的清晨,仍然天昏地暗的時辰,聽到宗教彌撒時,從聖堂傳來祈禱文的吟誦;稍後又傳來聖樂;那種吟唱與虔敬的謙卑自持,讓我感到獻身志業的不可思議和可敬。
從世俗的角度看去,宗教以外的世界依然困惑人心;宗教信仰的意義,是找尋心靈的安頓和對世俗社會,成就善的燈塔嗎?作為未皈依者,在那天的當下却有了領悟的見證:即使天色未亮,夜空仍然可見稀疏而遙遠的星辰;但是大地上的積雪,在聖堂透出的燈火中,仍然可以反射皎白的本質。對於我,深具啟示的意義。
此情此景,讓我領悟到人生的視角很重要,只要人心有嚮往光明的希望存在,就如同暗夜裡的白雪;只要在意潔白,光明不必恐懼黑暗,也不會迷失在黑暗中;除非自已放棄對光明的期望,主動歸附於黑暗的支配。
從此之後,人生中,即使世事不盡如意,也有過許多意外;但是,我一向很少用「失望」或「氣餒」的關鍵詞。我相信,思想明辨的力量會讓自己渡過暗夜的誘惑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