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學筆記 - 《「恥辱柱」的時空》

 
 
 
中國正在實施「記點制度」(),其中有中國特色的懲戒方式,將欠債未還的「債務人」的相片和個人資料,在人來人往的「購物中心」的正面牆上公告示眾。

其他類似的,有負評記點的人,恐怕會被拒絕享有公共交通服務的權利。中國式「遊街示眾」的懲戒,進化至今,多了「電子看板」的展示;本質上,人權依然惨不堪言。

中世紀的歐洲,宗教信仰有戒律的社會功能,與宗教聯結的是「道德自律」。至今,俺遊訪過歐洲的許多美麗的古典小城,以「主教堂」和「市政府」為軸心的「市民廣場」上,仍保存著中世紀的「恥辱柱」(Pranger)。

那是用於公然懲戒敗德犯律的無良草民,包括「偷工減料」和「偷斤减兩」的商店主或工匠、師傅。在承受公開的懲戒時,當事人被銬在「恥辱柱」示眾;懲戒時間的長短不一,半天到三、五天。

經過公開懲戒後,犯者恥辱上身,信譽貶值,商號的生意敗市,工匠收攤。更嚴重地,在教堂的儀式中,被神職稱為「罪人」,必須接受宗教上的自省和懺悔,否則會被逐出教區,受到社會公眾的歧視。

道德或信譽的污點,類似現代的「留下前科」。不過,現代的「法治國家」是列入「隱私權」,受到法律程序的保護。法,包括「道德律」和「宗教規」,在進步的文明場域會與時俱進。

在本年的五月二十五日,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正式生效,標誌著新時代的「法意識」;即使在數位虛擬的空間,個人的「隱私權」應受到嚴密的保障,才是實践人權的最高價值:“人的尊嚴不可被褻瀆和被侵犯”。

社會人群易犯情緒的集體反應,也就是類似‘’眾狗吠聲‘’,未必究理,即先以輿情定罪。顯然地,當代的「恥辱柱」是媒體所操弄的‘’所謂的輿情‘’。這種現象是「前現代」的「法意識」,即先在輿情上定罪,再找證據的粗糙手法。

嚴格的「證據法則」正是在保障人權,避免類似「恥辱柱」的時代,以宗教和道德公開懲戒犯戒律的人。很諷刺地, 落伍的「法意識」意圖藉「恥辱柱」達到示眾昭戒的效果;在歷史的天空下,留下的却是野蠻的時代精神和落伍的「法意識」。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