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天災、人禍、場域、平安」》
“受苦難的悲哀“,能夠被理解和言說是哲學語境的啟蒙。台灣又發生重大的災難,每隔些日子,國殤的「絆」就發生,帶給場域中的存者惋惜和不捨。在主觀的認知和客觀的感受上,台灣相對於許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處境,是享有排名在前的幸福國家。
然而,何以場域遭刼不止?「天災」難免,人民大多已能逆來順受,那是場域的命運,可以盡力去預防而減少災損;「人禍」可免而且本來不應該發生而竟然發生,除了探討「機率」之外,生者仍有可努力改善現狀的「任務」,除了技術面的防禍機制,更有宗教意義上的寬慰和「死生同在」:體會場域中的生命是相絆一體的,命運是相關的。
本日,正逢基督教文明地區的「復活節」(Pascha),一個深具生命啟蒙意義的節日,就在每年「春分」之後,第一次「月圓」的「星期日」。俺曾經多年客居在德國的天主教修道院,每年的三月下旬或四月上旬,接近「復活節」時的宗教氣氛就很濃厚,宗教聖樂和歌聲飄揚著。
有皈依宗教的信徒,對「復活節」的解釋有神學上的「死生轉化」的想像。俺身在異文化的宗教語境中,「復活節」前後的氣候是春雨綿綿,甚至有些淒風苦雨的感受,很像「漢語文化」中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沉重感。
「清明」節氣來到,草木滋生,存活者慎終追遠於已故者,可視為生命傳承的民德,也是文化上高貴的價值。在追思先人中,思想生命的存在意義,正是對德國哲人「馬丁.海德格爾」哲學語境的理解:“生命是面向死亡的存在”;於是,場域中的悲歡離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生命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既是未知也是已知。
人生,對所有的遭遇就如佛教「般若婆羅蜜多心經」所開示的:“諸法皆空,自由自在”;能共絆苦難就是幸福。四年前,俺對「清明追思」的時代理解,曾寫下哲學人生筆記 - 《「火」與「熟人」》,也是對浮世人生「住法」與「無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