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大頭症」的「藝人」》

圖片
      藝人,通常是否真的有藝?外人評定的角度不同而異,但是,藝人常自認,已經是名人;然後以名謀利。 有的名藝人,先介入其他的公共領域,謀取樂心公益的"善名",累積成"盛名"後,也同步地豐收私益。 名人,包括藝人,真的是無所不知嗎?非也!術業有專攻,唱歌、跳舞和演戲,大家都會,只是好不好而已。人生如戲,大家都是藝人,只是有人出名,有人不愛出名或不能出名。 人愛名,豬怕肥!出名可以無所不表態,對自己以外的人或事,說三道四,指手畫脚。美國演藝名人,在去年的總統大選押錯寶,可見對政治領域的藝,實在不精。「梅莉阿姨」在「金球獎」頒獎典禮上,"指正"總統當選人「川普」的言行不當,引來「川普」反譏「梅莉阿姨」是"名過其實"的藝人。 有意思地,美國總統大選已經結束;但是, 「好來塢藝人」,入戲太深,不願下戲, ,再演「美國總統大選續集」: 「罷演」;一掛出名的藝人,包括:帥哥「喬治‧克隆尼」、「班‧亞佛列克」,…等,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押寶,結果槓龜的「名藝人」串聯,將一起罷工,就是「罷演」、「罷唱」、「罷跳」;如此又可以"出名"。 藝人的「罷演」,無論真假,都是回到本業,也就是「演藝」,這才是演藝人生! 相關文章: 「名藝人罷工」 -DW

法哲學筆記 -《「納粹台灣」與「黨國法官」》

圖片
      台灣「解除戒嚴」,至今年已經三十年。「戒嚴令」已遠,當年出生的「嬰兒」,今年已是「三十而立」的「成年人」。 但是,「戒嚴統治」對台灣人民心靈上和思想上的殘害,仍然殘跡斑斑;民主時代的台灣,無論世代的先後,在思想和心態上,仍然可追索到「戒嚴統治」的最大病毒「黨國」;「以黨治國」、「以黨領政」、「黨高於國」、「黨國不分」、「崇拜暴力」、「懷念獨夫」,「黨奪國產」…。 不久前,有台灣的中學生裝扮成「德國納粹」,引來國內外媒體報導、批評和相關國家駐台灣代表的關心和抗議。其中,台灣駐節德國的大使,也曾經發文批判,台灣仍有裝扮成「德國納粹」的中學生,是當前的環境中仍有「黨國現象」的殘存。 大使之言,觸動那些自認被影射的勢力,出來表演「痛心疾首」,彷彿被踩到痛腳。這種反動勢力的集結再現,正是自證:「黨國已亡,幽靈不散」,「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可見「黨國」的「戒嚴統治」,在台灣土地上,盤根錯節非常嚴重。 思想自由,包括言論自由、表意自由、…不涉及侮辱的言行和暴力行為的表現,在「民主國」和「法治國」,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障權利。 「法治國」的司法,是正義和權利的世俗最後防線;如果「司法官」本身,包括代表「國家法權」意志的檢察官和職責「正義天秤」的法官,有「黨國威權」的殘存,則國家的法治仍難以「去黨國」。司法的可信和可靠,仍然是遙不可及。 德國的「納粹黨國」司法,曾經是「納粹黨」的「附從部門」。那些在「偵訊室」以暴力逼供招認,在法庭上怒吼和咆哮「被告」,公然自稱,正在執行「納粹黨國」的「神學意志」的「司法官」;在德國的司法自清過程中,被視為難以抹淨的恥辱印記。 戰後的「聯邦德國」,持續地執行全面地「去納粹化」的過程中,「黨國法官」以各種掩飾、隱藏的手段,自我保護,以致司法的「去納粹化」的進程甚為緩慢。 「納粹法官」在黨國時期,是以司法處決「黨國敵人」的「鷹犬」;在戰後,仍然彼此互相掩護;對外,換上另一種高尚的儀態舉止,出現在社會名流的文化活動場合,讓一般人民難以置信,自己曾經與「兇手」握過手或擁抱過。 若非社會上仍有追求歷史正義的有心人,那些「黨國法官」仍將坐享曾經被壓迫的人民所奉養優渥的待遇和尊崇的社會地位。 時間是公平的,有的「恐怖司法官」仍存在民主時代的台灣司法體制中被陸續揭發過去的不堪言行:在法庭上怒吼被告,言語帶有族群歧視...

哲學人生筆記 -《「空氣」、「貨幣」與「強權」》

圖片
      奉行「民族主義」的國家,視「領土的主權」至上,不可被冒犯;實行「民主主義」的國家,視「人民的權利」優先,不可被侵犯。 「民族」與「國家」,在高舉「民族主義」的時代,詞義是相通的,以「國家」代表「民族」;「人民」,所指涉的詞義,是「群體」而不是任何個人的代名詞;也就是任何的個人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沒意義的。 「法西斯政權」和「納粹國家」都是集體被催眠下的產物。情緒激動、暴力橫行,對內和對外的羞辱言行,以國家之名行民族罪惡是表象,本質是抗拒文明的啟蒙和進化。 「民族主義」國家的發展方向,在崇拜國家的神聖和偉大。從這個認知的視角出發,當今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主要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 前三者,不約而同地,分別在追逐:"美國再偉大"、"中國夢"和"俄羅斯光榮";只有歐盟,被英國「脫歐」(Brexit) 後,元氣大傷,驚慌不已,只能強調"團結",氣力虛弱,前景愈來愈悲觀。 "世界為我而存在",我的「世界觀」,如何穿透表象,直探本質?表象上的認知,也就是,「冷戰」再起?對立、圍堵,世界將進入大國的合縱連橫,寸土必爭的緊張狀態嗎? 表象上檢視:中國在「南中國海」和「西大平洋」展現軍力;俄羅斯在「東歐」和「中東地區」介入「區域內戰」,中國和俄羅斯大量消耗自身在過去數年的「軍需存量」。 這種劇本,美國在進入「本世紀」後,也曾以「反恐」之名,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加重「國債」的沉重負擔。 英國「脫歐」(Brexit) 之前的歐盟;主要的「成員國」,英國、德國和法國,也踵隨美國出兵「興都庫什」的阿富汗和「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伊拉克」。 中國和俄羅斯的對外擴張,戰略目標,主要在恢復「帝國主義」的領土擴張和掌控資源;美國和歐盟的對外擴張,戰略目標,主要在「資本主義」的市場利益和經濟殖民。 美國曾發生「金融海嘯」;那一年(2008) ,距今已經逾八年;當時美元重貶,美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 ,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多次放出廉價的美元。 相對地,中國對「金融海嘯」外溢的對應,是趁勢推出擴大內需的重大基礎建設和逐年增加軍事和「維穩」的「安全支出」,以寬鬆的「財政政策」確保安全的經濟成長率。 俄羅斯在那幾年,大賺油價上漲的利益,...

世界小事筆記-《美國的民主》

圖片
法國古典政治哲學家「托克維勒」,在「法國大革命」後,遊訪美國後,就考察心得,寫出「美國的民主」;這本書,成為此後政治哲學的經典。其中「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的特色,讓世界理解,在北美洲新大陸上,由白種人、清教徒為主的歐洲移民,所建立的新國家美國是如何運作的。 當時的歐洲,除了英國已有「君主立憲」的民主制度之外,歐陸仍然是一群封建專制的「王法國家」;即使英國的司法,也仍然是「國王法」的時代。 在此之前,「君權神授」的「天命論」長期支配歐陸各個國家的「君主」在位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二者,俱屬於「上帝法」的支配;實際上,是長期由「教皇」承認,才能取得「天命」。 然而,「教皇」的「皇權」却受制於「教皇的人馬」;以現代的用語,就是教廷的「官僚人馬」;就是那些享受民脂民膏供養的「神職官僚」,編出自欺欺人的神學論述,掌控知識的話語權,欺騙一般不識字又不衛生的庶民。 幸好,中世紀晚期的航海通商,互通有無,民智漸開,「上帝法」的支配力衰弱;代之而起的,是各地的國王君主;藉著實際的掌權,自行立法,而進入「國王法」的時代。 十八世紀後期,美國立國的基礎在於:“人生而平等”;也是對“權力者”的完全不信任,更對權力的警戒和不信任。於是,權力本身需要制衡,而規定委託權力的任期制度。 又因為,美國是由移民所在的十三州合建聯邦,涉及聯邦和各州的權力分配;聯邦國家的權力來源,是在地方的邦,所同意交出對自己不具最大利益的權力。 相對地,聯邦不得侵犯邦所保有的權力;這與一般「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由中央視需要給予地方有限的權力,有本質上的不同。後者,常因為中央的分配權力資源不公不義,而使地方有分離求去的獨立運動。 美國的總統選舉,有熱鬧紛爭的趣味;但是「司法獨立」,使得總統選舉的爭議,即使高潮迭起却總能止息紛爭。 本屆的美國總統選舉已結束,但是,敗選的民主黨却有意導向,俄羅斯的「駭客」介入美國總統的選舉,以致民主黨敗選;也可以用來質疑,勝選的共和黨總統當選人「川普」,取得權力的「正當性」。 這種現象,讓我想起:台灣也曾經有過總統敗選者,以“没有真相,就没有總統”的抗爭,企圖颠覆勝選者的權力正當性。選舉的勝敗是一時的,原因繁雜,難以歸咎於特定的原因。畢竟,現代的民智,已非往日的蒙昧;何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美國的民主黨和歐巴馬總統,對敗選的風度表現和埋地雷,是有辱美國的民主典範的不智舉動;退...

哲學人生筆記 -《「忘了」人有「錯覺」》

圖片
      「眼見為憑」;所見,也未必真實!成見、偏見與定見,指涉的人或事,經常被導向誤解。「懷疑」,是「求真」的「充分」條件,仍需有求證的「必要」條件。 「懷疑」的通俗語境是「疑神疑鬼」,涉及「神鬼傳奇」,偏向奇聞趣談。在我的台北住家的"鄰居婦人",與我清晨在門口相遇,有些神情不安地向我"求證":… "半夜三點,她聽到窗外的路口,傳來女人的出力掙扎聲音;她以為有盜賊挾持鄰居,又不敢開燈,只敢在窗邊的縫隙窺視。只見一位"白髮老婆婆",趴在街上,出盡力氣,試圖站起來。 當時,她想到電視上的「話題節目」(Topics and Talks) ,常 有"靈異話題":半夜三點,多"靈異";又想到,何以「三更半夜」,靜寂的路上有"白髮老婆婆"出現?又怎麼會趴在地上掙扎?" 「鄰居婦人」說:當時她的"背脊發涼";否則,她會給我"Deep Night Calling",喚我起來鑑識。 聽到「鄰居婦人」此言:讓我驚訝和也"背脊發涼"的,是她不敢打擾「枕邊人」的冬夜好眠,竟然「三更半夜」想"call me"。果真如此,若傳出街坊流言;則我恐怕也無顏"自肅"! 「鄰居婦人」,也許想的不多,就是想多找一個鄰居「壯漢」參贊機要,多一個證人,以求無誤。以科學程序而言,"Double Check"而已。 輕鬆地聽取,此一奇遇的"簡報": "後來,那一位"白髮老婆婆,怎麼了?",換我提問。 "然後,她就不見了!沒有人去幫忙扶起"白髮老婆婆",不知她自己怎麼不見了,才幾分鐘而已,我再窺視,已經不見了"。 告別「鄰居婦人」,互道新年祝福後;坐在車上,我想到,德國哲人「康德」說:"上帝是不可證的!"。同理,世界上也有許多宗教的靈異傳言,或「外星人」、"UFO"等宇宙的奇談異聞。 以哲學的理解,「不可證」,不能「自證」存在,也不能被「他證」不存在;於是各自表述。 傍晚,回到家門,巧遇"鄰居婦人...

哲學人生筆記 -《「小寒」的「臘八粥」》

圖片
    本日,「元月五日」,是「丙申年」的「農十二月初八」,也是「小寒」節氣。接下來,再經過「元月二十日」的「大寒」節氣;「二月三日」是新的一年「立春」。 在冬天,想到春天就不遠了;總得為將去的冬天送行;清晨起來,撕掉一頁日曆,送走昨日;眼前浮現的情境是吃「臘八粥」,就在本日。 平日,嗜愛甜食,本日,正是給自己「小寒」進補的「好日子」。反正,庫存食材俱備;煲「臘八粥」;「供給」就會創造對自身的「需求」;這是「古典經濟學」的「賽伊氏法則」( Says’Law) 。 這也是承自德國業師的學問風格:"凡事有理論依據,就是合理的"。也像「日本武士」,相互比刀法前,先報出自己的出身武家師門,以示名門正派,刀法光明正大;以自我感覺良好,趕走心虛。這也是另一種意義的補身又補意志! 每次,想吃美食,我不怕找不到理論依據。就如此期待著,按下「煲鍋」電源後,來到陽光下,感受清晨的「小寒」。蔚藍天空下,「九重葛」的亮艷色彩,好美!然而,卻未感覺「小寒」節氣的寒意;本日溫暖,吃「臘八粥」,會不會"補過頭"?反正,已有理論基礎,先吃了再說。 不過,煲「臘八粥」,我都用上等食材的乾果好料:紅豆、紅棗、栗子、芝麻湯圓,…應景所在,熱呼呼的「臘八粥」已經誘人垂涎欲滴。回到屋內時,「煲鍋」的燈號,已經顯示:可口的「臘八粥」煲好了。

哲學人生筆記 -《「空襲警報」》

圖片
      生存,危機四伏;善良和善意都不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也不是信心的保證。 女人,信任男人的保證,男人,信任媽媽的保證;所以,女人又信任男人的媽媽的保證;邏輯上,是如此推論的。現實上,是存在「婆媳心結」,千古難解。 「春節」,「初一」和「初二」又到了,"到婆家",或"回娘家",都是去"女人的家";男人肯定比女人快樂,只要"裝阿呆",肯定可以生存下來,等待"來年"。 以上的「情境想定,是一位為人媳婦六年的小姐,向我互道「新年快槳」之餘,嘆了一口氣,心情有些沉重,想到「新年」,就快樂不起來,而「春節」就要來了。 這位「輕熟女」,已經聽到「空襲警報」了;看得出來,皮已經"繃緊"了。 見狀不妙,我趕緊出言安慰:"想開點吧!來日方長,這樣快樂不起來的「新年」,將伴隨你一生;「空襲警報」聽多了,就習慣了;年年難過也得過,等你自己從媳婦熬成婆婆,切莫有報復心態,對待自己的媳婦如己出;大姑和小姑,也就不敢聯手對付你的媳婦"。 聽我分析,如此地溫馨,多方為她設想;這位「輕熟女」的眼眶已略有濕潤;我急忙遞出紳士的拭紙。 唉!…好感動!小姐說:"我有兩位婆婆!" 正常啊!你的男人的爸爸,若有大小妻子,你就有兩個婆婆;問題是,"你們女人們的男人們是怎麼想的?" 公公和婆婆已分居多年,和"阿姨"同居。我先生,從與我訂婚起,儀式都要在形式上,過場兩次;我倆分別到公公和婆婆那裡登場;過春節,也是如此折騰人。公公和婆婆沒有共識,不放過我們;看來只有等他們到"西方留學",才能解脫。 "到西方留學"?…"對!對!…留在那裡,學習放人一條生路"。我接著小姐的話語,附和"傷心人",…。 只見小姐破涕為笑:"你去過那裡喔???"

哲學人生筆記 -《聰明反自誤》

圖片
      "種葫瓜却生菜瓜",始料未及,常見於公共政策。問題出在公共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 "休假",就是"休假",何必在"字義"上作分別?何不讓企業和社會自己去約定"休假"的方式,形成市場的"競爭"? 勞方,強勢要求縮短工時,多"休假"的福利,却不考慮市場競争力和經濟形勢;結果必然適得其反,讓自己"失業",只好在家,長期好好地"休息"。 "以字害義"和"偽善",强求凡事平等適用,必然走上集體主義的無效率和自相矛盾。 歷史的實踐證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的口號政治,不會為人民帶來更多的幸福,反而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只好走上加税和發行公債,造成世代的不公不義和長期的經濟疲弱。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善的惡果》

哲學人生筆記 -《善的惡果》

圖片
    「休假」,究竟是愈多愈好嗎?這是「質」與「量」的互斥問題。「休假」,指涉的事實,在於時間不能由自己支配;而是歸於工作。 農業文明的作息是由太陽支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下山,天黑了,還能做什麼? 曾經,在德國求學時,一位「老中」學者,到德國大學加「學術研討會」;當天的研討會主題,是有關「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類的「鳥問題」,不太有趣,甚至指涉的對象,就是中國和印度這些人口眾多的國家。 在休息時間,「老中」友人與我交談甚歡。 “有一個問題,不知是否屬於貴國的國家機密,可以回答嗎?”,我如此單刀直入地提問。 “行!說來聽聽,在國外,說說無妨”,「老中」友人,如此爽快地回答我。 請問:“貴國實施「一胎政策」;為何人口總量還能成為「世界第一」;人,從那裡來的?”。 孰知,「老中」風趣地直說:“當然是從媽媽的肚子跑出來的!‘’。 這……這,有答,沒答案。 “老兄,說正個兒的!” “唉!……;黃土地,農業文明,八成人口是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下工了,大地四野黑暗,只剩“愛人相好””;還想做啥?;娃兒,就這麼來的!‘’,「老中」有答案,還是没說對! “愛人相好?!還是只能生「一胎」啊!”,我反駁「老中」的答案。 “這,這個……,這個,你就別問了!”,「老中」友人,有些無奈。大概不曾想過這個「鳥問題」;或許,我真問到中國的「國家機密」;不能說出來。 以上,我引述這個故事,意在指陳,台灣的「休假」,應該由人民自行抉擇的權利,竟然淪落到國家的掌控中,以「立法」強制多數人民的作息時間「國家化」。 「一例一休」,先不論內容,僅表面的字義,即是政府‘’貪功‘’心切的「偽善」;勞方“貪心”,未蒙實利;資方“貪利”,小商計較;互相算計而違背經濟「自由化」的最重要精神:“彈性”;反而束縛資源的動能;包括勞動供需的自尋最適分配。 「削足適履」以致未見功效,造成趨近「社會主義制度」,「計畫經濟」的資源錯置和浪費。實際上,市場有工作機會,也有勞動資源,卻難以投入和進用,而形成僵滯呆化。 影響所及,資方營利未見增加,股東權益下降;勞方的可支配所得也降低;政府的税收減少。「社會主義」的「集中營思想」正在侵蝕人民和市場的自由。 公共政策,以「善意」出發,却走向「惡果」;人民在「一例一休」的枷鎖中,即使想要「愛人相好」,恐怕很難見到「愛...

人生故事筆記 -《「不通」的意義》

圖片
      曾經,台灣對中國實施「三不政策」;中國在一九七九年元月初,與美國「關係正常化」之後,也發表「告台灣同胞書」,訴求能與台灣「三通」:「通航、通商、通郵」,希望與台灣有橋樑聯結,才有更進一步染指的機會。 當年,「三通」的訴求和渴望,以及自信,是中國「和平統一」政策的配套措施;也是「美中關係正常化」,‘’武力侵台‘’無能為力之下,不得不改弦易轍。那個不通的時代,在解除戒嚴之前,台灣人自行與中國有「三通」事實者,俱屬「通匪」,會受到「刑法」的「公訴」。 當年,我在金門服「預官役」;在前線的深夜出去查哨,常聽到對岸「共匪」的「播音站」放送親情訴求:有老母親泣訴思兒之苦;還問:“娘託人寫信給你,都沒有你的回信”。 當年,我聽多次之後,同是出外的遊子,我能感同身受“母子同心”,却呼喚而無下落的痛苦。當時,有些我方的官兵叛逃,除了政诒立場的變異或居心之外,有些“老芋官兵”的叛逃,確實是難耐思鄉和思親之苦;親人阻絕,各在海的一方,是天倫的不幸。 當年,我即使服役多勞,仍不忘得空讀德文和哲人“”尼采’的“語錄”;記憶中,有讀過一篇關於“柏林圍牆”分隔一座歷史名城和阻斷親情的無人性和荒繆的故事。直到我自己後來赴德國求學,曾在一九八九年,來到「西柏林」遊訪;看別「東柏林」來的探親客返家時,大包小包的民生物資隨行帶回「東柏林」。 前後十年的歲月,我在「金門」和「西柏林」兩地,分別親自見證政治殘害人性和人倫的粗暴。有過經歷,我知道,政治的對立而強制和破壞人倫親情,終於枉然。只有專制暴力的政權,才會枉顧人性。 這也是為何必須捍衡自由,鞏固民主的原因。人民、人性和親情,絕對不應該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台灣曾經在‘’外來黨國政權‘’,長達三十七年的「戒嚴體制」下,因缺乏自信而採行「三不政策」,閉關自守。幸好,台灣的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趨勢,使開放成為歷史的必然。 很遺憾地,中國自稱「大國崛起」,却愈來愈缺乏自信,愈來愈退縮保權和禁錮專制,與一九七八年所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背道而行;甚至放話,以“斷絕”與台灣的「三通」威脅台灣。 若真如此,將是中國自己的重大“損失”,於台灣無損毫髮。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都是‘’經濟學博士‘’;渠等應該知道,所謂“中國崛起”的基礎,是得利於「改革開放」。 彼等二人的經濟學問能力,是真是假?...

哲學人生筆記 -《瘋狂和喃喃自語》

圖片
      在一個半世紀前,也就是十九世紀下半,出身於「基督教」神職家庭的德國哲學家「尼采」;伴隨他成長的過程中,家中成員,大多是女人。倍受女人愛護的「尼采」,在那個以「基督教」神學為主流精神的時代,「尼采」的哲學思想,頗受側目和爭議。 「尼采」,以「反基督」和「重估價值」的論點,解構當時德國社會長久信守的秩序(Ordnung) 和「基督教」所強調的價值。以現代的用語,「尼采」是"非主流"的"邊緣人";他的哲學,意圖重估從神學所衍生出來的價值,和顛覆"主流"的"建制"。 歷史的發展,在世紀交替的二十世紀元年,「尼采」帶著瘋狂和喃喃自語,終於閉上看穿世界的慧眼;他交待妹妹遺言:"不可讓神父或牧師來主持他的告別式"。「尼采」的耽心,是可能發生的;神父或牧師會在那個場所,藉機說他的壞話。 「尼采」的「反基督」,至死不休,有哲學家的固執,咬死不放棄自己的價值信仰;那是神學的天敵。進入二十世紀,歐洲的各類社會運動和思想,風起雲湧;也爆發兩次在歐洲的戰爭,擴及世界上的許多國家。 時代精神和社會意識,對文明發展的影響,有「波浪效果」只要世界上各國的相互聯結愈深,愈無法避免外來的「作用力」。去年,英國脫離歐盟和「川普」先生當選「美國總統」,呈現「民粹」的"顛覆"效果。 長久以來,被奉行的「整合」和「秩序」的「建制價值」,已呈現無能為力的虛弱。客觀上,世界呈現加速淘汰;「百年一系」的價值秩序被質疑。然後,被「解構」;「權威」失去被信任,令人不耐、被嘲笑和被質疑背信。 在此場景之中,自居"主流",將如同「尼采」時代的「基督教」,神學被解構;現代,則是進入「反基督」以來的另一次「除魅」的時代。紳士和淑女的風格,神職和政客的話語,掩藏不住虛偽和偽善。 「尼采」,曾經期待「超人」的出現;等不及,而自己以瘋狂告別世界。哲學人生使「尼采」瘋狂嗎?胡言亂語"解構"時代的「舊秩序」和重估其中所依附的「舊價值」,曾經面對誤解和排斥。 比起來,現代「民粹」的「解構」,有「喜劇明星」的表演效果,觀眾的掌聲可遇不可求。哲學的「解構」,在「尼采」身上,有「悲劇先知」的預言效果,在哲學的「思想史」上已經得到歷史地位:"「尼采...

哲學人生筆記 -《年如煙花》

圖片
跨年零時,我在台北與家人有約,一同觀賞煙花。短促的四分鐘後,璀璨的夜空又恢復平静,已經是新年了。 近年來,‘’跨年夜‘’觀賞煙花夜空,藉著送舊迎新,已經成為世界的普遍慶典活動。看著疏散的人潮;成人與兒童;男女外國來客,也樂在其中,僅為了身在那短暫的跨年時刻;心情由充滿期望到趨於平静,也符合“年”給人的感受;既期待又想除去而後快。 每一年,就是在未知和挑戰中度過。‘’年‘’是傳說故事中的怪獸,每年的年尾出現,年初又消失;怪獸離去後,人們發現自己都老了一年;也就是生命存數少了一年。原來,人們養了許多“年”;以‘"小年"對抗"年獸"來襲;也就是“以夷制夷”,或“以獸制默”。 年獸,定期出來索取的“年租金”,就是人們養的“小年獸”。人們慶祝跨年的潛意識,說開了,就是嘲笑“年獸”很笨,出來收回自己的“小年默”,以為可以飽餐“一年”。 人們,也很高興,自己有小聰明,以買空賣空欺騙“年獸”。人們做無本生意的出發點;是人們用頭腦發現看不見,却無所不在的“時間”,可以取用不竭;人們以“時間‘’餵養自己的“小年獸””,等每一次,“年”出來了,就把餵養“一年”的“小年獸”交出去,來除舊迎新。 這項交易,每一次都得逞,所以在夜空放煙火花慶祝一下子。至於,有的人看起來像“老年”,也被嫌棄成“老怪獸”,就丢給小英去“長照”;聽小英說,負擔很沉重。那些“小怪獸‘’的“少年”,又很‘’苟怪‘’,很不好養。 人們,想頣養“天年”,就像養“神豬”;長期看來,人們和“年獸”的對抗,是赢了每“年”的戰役,却輸掉一世的“戰争”。哲學家锐:“人們 , 聰明一時,糊塗一世”。

哲學人生筆記 -《一人酒,二人行,醉夢中》

圖片
      年底末日,舊的將去,新的將到;有差別嗎?我,是我,就在年序的川流中。 即使如此,在我之外的世界,仍在流轉;隨個人自己去感受時間帶來的催人老。每個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我的哲學理解;"世界為我而存在!"。不知我者,認為:"你的世界在那裡?好遠!去不成! "。知我者,認為:"又在胡思亂想;你的世界有趣嗎? "。 自己的世界,有需要"過年"嗎?這句話有哲學的語境;"過年"是集體的協同,也是時間的秩序感。有時候,我在日文語境中尋找"情感的美學"和"絆"(きずな),讓自己能流露受自父母的"貼心有禮"。 我曾經多次進出「居酒屋」交誼;表面上是飲酒佐以「和式美食」;但是多次尋訪之後,體驗到"一人酒,二人行,醉夢中"的"心情" (きもち) 。當自己一人時,自己的"小酌",也是愉悅自足的。 人生,我應該沒有什麼"想不開的"苦惱;反而自問:"我為什麼在這裡?"。就是想體會「日本演歌」名曲中,常有"酒"、"女人"、"淚水"、"小雨"和"孤獨"的詞彙;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境? 場景,是"一人(ひとり)獨飲",或"二人(ふたり)對酌",心情就不同。"男人獨飲"(ひとりのざけ),也許是內心有壓力或失意。"女人獨飲"(おんなひとりのおちよこざけ),可能是被男人背心、被棄。 這種心情(きもち),涉及一個哲學問題:"二人行"是"有創意的解決方案"(creative solutions) 嗎? 「二人(ふたり)對酌」,至少,一個人的"孤獨"不見了,世界安全了;取代的,是"二人暢飲"(ふたり飲んだ) 的喜悅。二人剛好,是嗎? 以哲學的理解:人,總是想要逃避"孤獨"。一人酒,找不到解決方案而更愁腸九轉;二人行,多喝,容易出事,陷入醉夢中。本日,有「跨年夜...

世界小事筆記 -《地緣的浪漫禮讚》

圖片
      中國,明知於「國際法」無據,卻有併吞台灣的「帝國主義」的領土野心,原因何在?愛"一家親"的台灣人嗎? 顯然不是的,否則,官方的「傳聲筒」豈能放狠話,將對台灣的邦交"剃光頭",又經常「文攻武嚇」中國自欺欺人的"一家親"? 答案,在「南中國海」的違法「填礁造島」;顯示中國欲進行:從「陸權國家」轉進「海權國家」的戰略想定和有地緣海權條件不足的焦慮。 歷史上,中國曾經自滿於「天朝」的世界觀,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在世界的中心,自封為「中心之國」(Das Reich der Mitte) ,以符合中國的定義。 「天朝」的「陸權國家」定性是傳承農業文明,以土地為本所衍生出來「有土斯有財」的發展觀,已不符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國家利益。 歐洲人,自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後,已顛覆「陸地中心主義」,海洋包圍陸地,是地理的事實;美洲國家的成立,也是源自這項事實。其中,美國的建國,「自東徂西」,從大西洋通向太平洋;自稱地理位置優越的「兩洋國家」。 歷史上,美國海軍少將「馬漢」倡議海權對國家,有戰略上支配的優勢價值。證諸歷史的發展,西歐列強,必然是臨大西洋的國家;以思想民族自豪的「德意志」只能困在中歐大地上發展陸權。 德國,一個多世紀的國家發展,只能在歐陸上東征西討,向四方侵略;最後以失敗收場。美國,取代沒落的海權「日不落國」英國,成為以海權支配各區域的世界國家。 中國,類似俄羅斯,欲成為海權國家,卻始終缺少空間地緣上理想的海權基地。「填礁造島」是中國的一個「戰略補強」。外購和自建「航空母艦」是另一個「戰略補強」。 中國外購自烏克蘭建造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改裝後的「遼寧號」,故意途經台灣東部的「西太平洋」水域,除了炫耀"大玩具"的"告別陸權"的心理外;更是別有隱喻。 就像剛新嫁的媳婦,抱「泥娃娃」故意經過「送子觀音」像前:"如果,在「西太平洋」水域,有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台灣,就可以實踐從陸權國家到海權國家的戰略轉換。 中國,有「中國夢」;美國、日本和俄羅斯的海權象徵,軍艦,航經台灣東部的「西太平洋」水域,遠眺巍巍高峻的東台灣的「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難道不會有相似的夢想。 放在歷史場景的對比之下;十六世紀的葡萄牙水手,對「美麗之...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