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美國的民主》
法國古典政治哲學家「托克維勒」,在「法國大革命」後,遊訪美國後,就考察心得,寫出「美國的民主」;這本書,成為此後政治哲學的經典。其中「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的特色,讓世界理解,在北美洲新大陸上,由白種人、清教徒為主的歐洲移民,所建立的新國家美國是如何運作的。
當時的歐洲,除了英國已有「君主立憲」的民主制度之外,歐陸仍然是一群封建專制的「王法國家」;即使英國的司法,也仍然是「國王法」的時代。
在此之前,「君權神授」的「天命論」長期支配歐陸各個國家的「君主」在位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二者,俱屬於「上帝法」的支配;實際上,是長期由「教皇」承認,才能取得「天命」。
然而,「教皇」的「皇權」却受制於「教皇的人馬」;以現代的用語,就是教廷的「官僚人馬」;就是那些享受民脂民膏供養的「神職官僚」,編出自欺欺人的神學論述,掌控知識的話語權,欺騙一般不識字又不衛生的庶民。
幸好,中世紀晚期的航海通商,互通有無,民智漸開,「上帝法」的支配力衰弱;代之而起的,是各地的國王君主;藉著實際的掌權,自行立法,而進入「國王法」的時代。
十八世紀後期,美國立國的基礎在於:“人生而平等”;也是對“權力者”的完全不信任,更對權力的警戒和不信任。於是,權力本身需要制衡,而規定委託權力的任期制度。
又因為,美國是由移民所在的十三州合建聯邦,涉及聯邦和各州的權力分配;聯邦國家的權力來源,是在地方的邦,所同意交出對自己不具最大利益的權力。
相對地,聯邦不得侵犯邦所保有的權力;這與一般「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由中央視需要給予地方有限的權力,有本質上的不同。後者,常因為中央的分配權力資源不公不義,而使地方有分離求去的獨立運動。
美國的總統選舉,有熱鬧紛爭的趣味;但是「司法獨立」,使得總統選舉的爭議,即使高潮迭起却總能止息紛爭。
本屆的美國總統選舉已結束,但是,敗選的民主黨却有意導向,俄羅斯的「駭客」介入美國總統的選舉,以致民主黨敗選;也可以用來質疑,勝選的共和黨總統當選人「川普」,取得權力的「正當性」。
這種現象,讓我想起:台灣也曾經有過總統敗選者,以“没有真相,就没有總統”的抗爭,企圖颠覆勝選者的權力正當性。選舉的勝敗是一時的,原因繁雜,難以歸咎於特定的原因。畢竟,現代的民智,已非往日的蒙昧;何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美國的民主黨和歐巴馬總統,對敗選的風度表現和埋地雷,是有辱美國的民主典範的不智舉動;退場下臺的風度是不及格的。
當時的歐洲,除了英國已有「君主立憲」的民主制度之外,歐陸仍然是一群封建專制的「王法國家」;即使英國的司法,也仍然是「國王法」的時代。
在此之前,「君權神授」的「天命論」長期支配歐陸各個國家的「君主」在位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二者,俱屬於「上帝法」的支配;實際上,是長期由「教皇」承認,才能取得「天命」。
然而,「教皇」的「皇權」却受制於「教皇的人馬」;以現代的用語,就是教廷的「官僚人馬」;就是那些享受民脂民膏供養的「神職官僚」,編出自欺欺人的神學論述,掌控知識的話語權,欺騙一般不識字又不衛生的庶民。
幸好,中世紀晚期的航海通商,互通有無,民智漸開,「上帝法」的支配力衰弱;代之而起的,是各地的國王君主;藉著實際的掌權,自行立法,而進入「國王法」的時代。
十八世紀後期,美國立國的基礎在於:“人生而平等”;也是對“權力者”的完全不信任,更對權力的警戒和不信任。於是,權力本身需要制衡,而規定委託權力的任期制度。
又因為,美國是由移民所在的十三州合建聯邦,涉及聯邦和各州的權力分配;聯邦國家的權力來源,是在地方的邦,所同意交出對自己不具最大利益的權力。
相對地,聯邦不得侵犯邦所保有的權力;這與一般「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由中央視需要給予地方有限的權力,有本質上的不同。後者,常因為中央的分配權力資源不公不義,而使地方有分離求去的獨立運動。
美國的總統選舉,有熱鬧紛爭的趣味;但是「司法獨立」,使得總統選舉的爭議,即使高潮迭起却總能止息紛爭。
本屆的美國總統選舉已結束,但是,敗選的民主黨却有意導向,俄羅斯的「駭客」介入美國總統的選舉,以致民主黨敗選;也可以用來質疑,勝選的共和黨總統當選人「川普」,取得權力的「正當性」。
這種現象,讓我想起:台灣也曾經有過總統敗選者,以“没有真相,就没有總統”的抗爭,企圖颠覆勝選者的權力正當性。選舉的勝敗是一時的,原因繁雜,難以歸咎於特定的原因。畢竟,現代的民智,已非往日的蒙昧;何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美國的民主黨和歐巴馬總統,對敗選的風度表現和埋地雷,是有辱美國的民主典範的不智舉動;退場下臺的風度是不及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