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事筆記 -《命運與選擇的自由》
生活的經驗顯示:指責他人「浪費」的人,多半是走過貧困匱乏人生歲月的長輩、或自認事業有成的優勢者;還有,就是講究成本管理的「小器財神」,和政治上權力在手的官爺,為了表現道德正確,必須在口頭上表態:「以後不許浪費了!」。
浪費,必然是對可用資源的錯置或虛擲,包括有形的財貨,和無形的勞務;更不可避免的,是時光歲月的流失。
從「不浪費」的角度來看,那些被浪費的可用資源,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地被配置?這就涉及「經濟學」所探討的「機會效益」,或「機會成本」的考量了。然而,既然是機會,通常是只有一次;人生中,誰知道真正的「機會」到來的「時機」?但是,有的人從心所願,有的人反而「諸事不宜」。現實上,「最佳的」選擇不會出現,只有「次佳的」選擇!所以,「次佳」就是「最佳」。
所謂的「機遇」,其實一切選擇的好壞,只能決定於「運氣」和「勇氣」。然而,選擇的基礎,在於個人是否具備實力或能力;否則,身逢「機遇」,大概也只能仰天長嘯,當「事後諸葛亮」了。
現實的人間,還是有先天的立足點不平等和弱勢者,需要有能力者,以及社會的關懷和鼓勵;在自由的基礎上,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既追求和諧發展,又能實踐正義關懷。「生不逢時」是大多數人的無奈和不甘心;有人生在瑞士,也有生在撒哈拉沙漠。
德國的聯邦副總理兼聯邦經濟部長「Philipp Rösler」先生,是被養父母收養的「越戰孤兒」;法國中央政府內閣中,負責「中小企業、創新和數位經濟」的部長代表,「Fleur Pellerin」女士是被養父母收養的韓國棄嬰。人道而無私的博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人間世上的崇高的價值!
「經濟學」的理論指出:「競爭」,尤其是「完全競爭」有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而「獨占」或「寡占」是對資源的浪費。當前,許多企業的「資本家」,擁有政商人脈和社經地位;除了不斷尋求「異業結盟」外,還要經營政商關係,期望得到市場上的特許的「獨占」或「寡占」地位,或搶先取得最大的市場占有率。其實,這是對資源的浪費。
奇怪地是,有一位有名的「代工大亨」,一邊在進行「合縱連橫」的企業并購佈局,侵蝕市場消費者的福利;也壓縮市場競爭者的生存空間。可是另一方面,卻可以未經思考地,批評「賣雞排」的弱勢年輕「博士生」,是「浪費教育資源」。
顯然地,這位「代工大亨」雖然有賺錢的能力和機遇,卻少了「經濟倫理學」的辯證能力;而只從個別學歷的成本和學位的價值來思考。人生的位置和起點,決定了發展的方向;而能走多遠,除了個人的能力外,還要有形勢;也就是「大氣候」的有利條件配合。
自由是一切價值的基礎,「發展就是自由」;沒有人天生就應該接受「種姓制度」的位置;自由的社會包容任何個人意願的移動,只要是受憲法保障的選擇權利。「博士生」去「賣雞排」,頂多是個人志趣方向的重新選擇;就像麵包達人與「代工大亨」想要攻讀EMBA學程和學位一樣;不涉及道德上的指涉;就是個人選擇的自由。
至於是否「浪費」?得看個人的「機會成本」;比起來,那些資本家的「合縱連橫」計畫,卻浪費了社會的全體資源和市場競爭的福利!不然,世界上各先進的國家,為何要制定規範不當并購,以維持市場公平競爭和保障秩序的法律?
《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