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未敗先敗的精神》
對於勝敗,我自幼年時期,就不在乎;出身的家庭背景平凡單純,父母的言教身教和尊重給我極大的自由,不給壓力,只要我快樂地成長和學習即可。
求學時代,有勝局佳作,我視為好運或僥倖,反正平常就好,也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更重要地,有趣和快樂就好。
有競爭,就有勝敗;勝者極少,敗者極多,反讓我對自己的勝敗,能以平常心看待;對於別人的勝敗,反而能客觀而深入地看人性的高度和深度。
平常,社會上常有失意者,經商、學業、競選和戀情失敗了,而有反社會和失序的違法言行;這種敗者失序現象的案例,愈來愈多。
社會,存在一套優勝劣敗的價值偏好和順序;每個人的出生,是存在的第一命運;社會化過程中的養育和教育背景,是第二命運。到了成年後,自己所選擇的方向和道路是第三命運。
很遺憾地,在威權文化依然濃厚的社會,第一和第二命運所決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養成社會上的自視優越的封閉人格,將威權所定義的秩序視為最高價值,不符期望者即為敗者;功成名就,被人稱羡,即為勝者。
勝敗是無意義的區別,對社會和國家的文明發展,實際的助益不大。然而,客觀上被認為是失敗的一方,自己在主觀上的風度和高度才是關鍵。
勝敗,沒有想像中的重要,太陽隔日依然會出來;經驗上的認知,競爭中的一方,自己知道大勢已去,敗者實至名歸,通常不待結局,在言行上就會流露出來,旁人可見到的現象,大都是荒謬不堪。
這正是平日自視優越,只能勝不能敗,否則就是裁判没水準,好壞不分;也就是,未到敗時已先敗。敗者,可操之在己的勝,就是大器的深度,面對競争,以平常心的風度,謙虛面對任何一位可敬的對手,就是高尚的敗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