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生活筆記 - 《「使徒果物」》

英文字的“Mission”,固然可以作為「任務」理解,但是在「基督教」的語境,是更神聖的「使命」。「傳教士」如果只是說教,可能會讓聽眾想要洗洗睡去,以現代「行銷學」的策略,還要誘之以利,以先進的科學和醫學幫助新開發的教區,使教民相信‘’有拜有保庇‘’,生活改善和文明進步。 

貿易,在使徒的使命行程中,也促進異域的互通有無。歐洲「伊比利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得地緣靠海之利,在十五世紀起的「大航海」時代,向未知的異域探險、佔領和掠奪式的殖民,教會的「傳教士」也向異域帶去「使命」,却也帶回救濟歐洲饑荒的果物。 

現在德國人日常主食的「馬鈴薯」來自南美洲秘魯「印第安人」所食用的植物塊莖。法國的釀酒葡葡樹曾經染病嚴重,影響葡萄酒的產業命脈;幸好!以北美洲帶回的葡葡樹種,嫁接到歐洲的葡萄樹種而改善了抗病力。 

英國的「皇家園藝學會」(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採集了六十多種「無花果樹」的品種,却好奇於“誰引進「無花果樹」到英國這個曾經以「重商主義」為國策的國家?”。 

「考古學」的發掘,得到罐中的「無花果乾」,據信:最早應該是在「羅馬帝國」時代,由義大利的「傳教士」帶到仍被視為野蠻人地區的英國。 

至於米國有「無花果樹」,應該感謝西班牙人和「傳教士」在十八世紀中期,加入開發「大西部」的「加州」時引進的。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歷史不該由歐洲的「帝國主義列強」獨佔「話語權」:「無花果樹」原產地在「小亞細亞」的高原,三千年前渡過「愛琴海」傳入希臘,似乎有些按兵不動很長的一段時間。 

也許,希臘人愛「哲學」,不重視貿易推廣;直到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崛起,向東也向西擴展勢力,其中一支雜染東北部非洲「衣索匹亞」遊牧民族部落的「摩爾人」(Moro),雄才大略的部落領袖展現強大的企圖心,征服和佔領没落的「羅馬帝國」的西南部地區,才讓「無花果樹」向西推廣找到「新世界」。 

包括:北部非洲、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和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被「摩爾人」統治數百年,帶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風格的建築、藝術。西班牙美食料理中常有「無花果」作食材;「無花果樹」應該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傳教士帶入的佳果美樹。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