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生活筆記 - 《「無花果樹的傷心淚」》
七月上、中旬採收無花果後,利用月底的週末假日,替無花果樹「醫美整型」。為了增生新果,於是把枝條末端陸續新發出來的青綠「葉芽」擰掉(pinching),有點像採茶那麼厚工。
没多久,手指‘’擰芽‘’的部位沾到枝條分泌出來的乳白色膠質黏液,就是先前摘果的時候,樹體也會分泌的那種「傷心淚」。沾到這種乳膠液,無論是肢體部位或刀具,没多久就會凝固變色;善後清理也得厚工。
想吃果子,總得費工夫,付出代價!究竟,無花果樹的白色「傷心淚」對動物有‘’報復效果‘’嗎?大自然有很多類植物的分泌物或花果是有毒的,尤其野生的花果、蕈菇,這是植物的自衛機制。若辨識植物的能力不足,不可學‘’神農嚐百草‘’,却錯食山野的花果,誤了自己的性命!
無花果樹,既然是吃它的花,成為人類的水果食材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人類就吃它已被證明無害又營養的果子就好。至於,無花果樹的「傷心淚」,也就是白色乳膠,聽從前人的「食忌」,總是多一分安全。
在西亞和南歐的「地中海地區」,在古時候,就已有吃無花果的食忌,建議人們在吃過無花果後,不宜立即喝牛奶,以免在腸胃道內造成凝結,有礙消化排餘。
西班牙人,大概知道這種「凝固」的化學現象,反而把無花果用於製作「起司」,稱為「無花果起司」(Fig Cheese);南歐地區有些飲食文化,例如:餐後的甜食,若有生吃無花果或「無花果乾」,因為甜度很高,就再配上紅酒或咖啡來提味。這是我個人愉悦的「無花果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