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 -《「大作的小題」》
平常,在自由的基礎上,一般人不易理解認同與選擇的關係,而無法對自身的意志、權利和義務說清楚、講明白,以致社會上的交流語境中多了些誤解、對立和不必要的恨意。之所以有感而發,筆述行文,乃是源於對台灣民主工程的建構擘畫有重大影響和堅持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去世。
大學時代,俺在台北市重慶南路和衡陽路口的「中華書局」的二樓,在經濟論文專書中發現一本博士論文的中文版,書名是「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灣研究叢刋第一O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翻開後有「李登輝」自己的序言。
作者自述,原文係向米國「康乃爾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並得到一九六九年全米國「農業經濟學」最佳博士論文獎。看到作者的自述和自信的推薦,俺付出新台幣二十元買回家研讀。當時,俺仍不認識作者「李登輝博士」其人;純粹是因為對書名中的「臺灣」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在以「中華」為名的書店代售。
當年仍在「戒嚴時期」,以「臺灣」為主題的研究是「黨國當局」的禁忌,有關「臺灣」的許多元素,語言、歌謠、文學,戲劇…等,多以「除惡務盡」壓制和貶抑之。俺先翻閱摘要後,買下這本書時,突有一念頭閃過;有可能,這本書後來會被「警備總部」查禁。畢竟,那時候是苦悶的時代。
多慮矣!這本書是專業領域的「博士論文」,已有米國的大學和專業學會認證通過,「黨國」當局的學問能力恐怕乏力可審查。俺曾向香港訂閱英文版的「亞洲週刋」;經常有被撕去內頁或塗黑文句標題的痕跡。
先不論及「壹灣」二字的敏感,書名所下的「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已有隱喻「臺灣」的產業部門間存在結構性的不公義。農業是生根於土地和產業有不可移動的地緣特性,農民的辛苦產出被政府的政策性剝削,例如「肥料換糓」,「穀賤傷農」和保證收購價格,農業的產出和犧牲,被轉化成金流挹注到工業資本的早期形成。
這是「輸血養虎」的意義;工業何以回報生養的父母農業?常見者,工業污染農地,工商業的資本家追求低成本的生產而棄「臺灣」,產業外移徒留廢棄的廠房和留下銀行的大額呆帳和失業的弱勢勞工。
農工部門都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李登輝先生」在膺任總統時,呼籲工商業資本家們「戒之在急,用之在忍」,有其在學者時代的思想遠見,却也招來許多急於赴中國逐利的勢力怨恨在心。
座史的實踐證明,三十年來的唱衰和詛咒「臺灣」,唱旺中國以向共匪交心獻媚的勢力,走到盡頭矣。「打不垮臺灣者使臺灣更堅強 !」;俺的觀察理解,在五年前,中國政經發展的趨勢線已出現反轉下行。許多企業商人如同在賭場先賺後賠,白做工矣!
近年來,中國當局正在清理商人的「剩餘價值」;此情此景,想到「李登輝前總統」的這本專業大作,從書堆中找出來,思其已化風遠行,俺有感而筆記自已青年時期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