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末代遺民的歷史語境」》
以歷史高票當選連任的「小英總統」,近日以總統的高度為她的「前任」下了「歷史地位」:「馬前總統」對中國「卑躬屈膝」。事出有因;「馬前總統」僭越了「卸任者」不宜指點「現任者」的政治倫理風範;為了不甘心自己的「政治遺產」,「九二共識」,沒有被「現任者」繼承而卸任總統多年以來,嘮叨不已。
被唾棄的「政治遺產」,其實就是歷史投機主義者,「西瓜偎大邊」,自我矮化,獻媚於強權,却以「和平的偽論」,為敵國外患說話圍事。「馬前總統」和其扈從幫閒,都曾經受到有「台灣價值」和「主體意識」的「李登輝前總統」的牽成。那時期,「戒急用忍」的國政下,此輩的言行都可查考。
其後,多年來所顯現的是唯恐獻媚中國的脚步落人之後,妾心不被「中國天皇」聽見。於是,近年來,不知藏拙,依然嘀咕於被自證為虛妄造論的「九二共識」被掃為歷史殘餘。
在「精神病理學」上的追索,這是一種「交心表態」,為以往父祖輩的「反共」和「避逃台灣」而自恨和「自贖」。生養此輩「末代中國遺民」的台灣,不幸地,成為可被賤踏的「鬼島」;台灣人也就淪為彼輩教唆中國人仇視的賤民。
四年多前,俺以出生成長於台灣的人生經歷,觀察和印證「李登輝前總統」所提示的「場域的悲哀」。「移民族群」若難以放下流亡的父祖輩所遺留的鄉愁,也不甘心融入供養發展的本土,語境中盡是無真實聯結的「歷史中國」;必然言行背離社會的共同經驗;也就是「台灣意識」。
尤可悲者,彼輩的獻媚言行,中國只能表面笑納和利用;私下鄙視之,佞臣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