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台灣學」》
台灣,至少可以有獨特和豐富兩個面向;戰略上,海權和陸權接角的Hub,引來各方列強番邦的競逐,西方人在「大航海時代」,到世界各地找資源,財富和奴隸,台灣被視為東亞大陸近緣的泊地。
那時候起,台灣先民即有貿易觀,表現在「跑南北貨」的「方向語境」中,台北市大同區的大稻埕、迪化街和高雄巿鼓山區的「哈瑪星」一帶,都是以南北貨批發出名。
今日的「南向政策」,符合台灣和地緣的歷史發展進程。台灣獨特的歷史,也在於警戒近鄰巨大量體的中國,免於被黑洞磁吸。在中國的歷史上,台灣只是偶然的角落,天朝不曾擁有,即使被迫佔有,也是可割可棄的邊緣一角。
「天朝中國」的方向感是自居陸地的「中心之國」(Das Reich der Mittel);甚至拒海,只在意逐鹿中原,撫遠蠻夷,迪化番人。從漢字的貿易語境可知,「中原天朝,橫貫東西」;貨物也被稱作「東西」,來自亞歐大陸上東西走向的「絲路商旅」。
台灣的命運和歷史發展,其實是住民等待知音的寂寞過程,有被工具化的悲情,也可以說,因此養成被貶抑的自卑感而想取悅強權的自勵奮進;自我約束不會鬧事的乖寳寶。
也可以說,偏房妾婦所出之子女,生於憂患,能善於察言觀色,知道眉角,也善於靈巧和機巧,有精巧細活的手工能力,在近世西方科學啟蒙和教育的助益下,可入微細的製作工技。
獨特的地理來自偉大的造山運動,多元的民族和移民過程,造就豐富的文化內容。台灣有自身的發展進程和命運,可作為構建構主體價值的基礎,無論東方或西方的番邦,看待台灣,他們都是偶然的過客,台灣人自己要強調,是立足土地生根茁壯的大樹,莫成為卑微的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