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精神上水土不服」》
「不服」,不僅指身體上的不舒服和不適應場域,也有精神上的不舒服和不服氣。只要不是合乎自己的舒服,一概以負面情緒反應。
這種情形,最常見於「移民」和「遺民」;前者,初來新到者需要時間和學習來融入;後者,莫可奈何來到不情願來的環境,既不願學習融入,也敵視身體所處的環境,有些「自囚者」的意境。
台灣,時序來到每年的「十月」,這個月對這塊土地上的不同來源者各有不同的「認知」和「認同」。移民,心甘情願來到者,有「認同」作動力,適應斯土的時間很短,條件合格者即可成為台灣的「新國民」,受到包容和尊重。
台灣有偉大的可能,在於多元包容的共同體,力行共和而完善國家存在的實力條件。有一至關重要的意志,就是「往前看,向前走」。俺始終記取自由主義的一句哲學語境:“當人不知道自己將往何處去,就不知道自己還可以走多遠!”。自由,始終不乏敵人,包括「自囚者」,「遺民」;以為一切的美好都在過去;然而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已老化矣。
每年十月,台灣的社會語境中,總會出現「新亭對泣」的精神病態症候群,以「中華民國」之名,「渡海避秦」在台灣已七十二年,當今的諸多怪象之一,計較於為何不見渡海前的「秦時明月」照今人?其精神病理在於「土斷」的決心不堅定而任由殘留的「遺民族老」誤說「開元天寶」的回憶;今人說古語,不知所云矣。
「土斷」的積極意義,關鍵在於「紮根」於生長立足的土地。「本土化」的精神在於聯結立足的土地,可以望向末來;經驗上,本土語境有「掃墓過三代」於斯土,本地人也。
米國,早期由避歐洲諸國宗教皇權迫害的「新教移民」到新大陸,立學校如「哈佛大學」,使後代子弟放下先人所來的過去糾纏,而能立足紮根於生存的新土地,求得永續發展的寬廣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