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主人國家」》
瑞士是「永久中立國」,在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會議」,獲得「歐陸」各方強權勢力的承認,得到「永久中立國」的國際地位,以平衡各方對「核心利益」的爭奪。
瑞士位在「歐陸」中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中,居高臨下,南來北往或東西通衢,瑞士是「戰略高地」,地位重要。成為「永久中立國」,鄰國「奧地利」也取得緩衝的戰略利益。
當年,主要是對不懷好意的法國有戰略上的緩衝;「波拿巴‧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在十九世紀初期想征服歐洲,除了軍國的「普魯士」,「奧地利」的前身「奧匈帝國」是通往東歐的路障。
瑞士的「永久中立國」,似乎是列強無法獨吞下的「納許均衡」"Das Nash-Gleichgewicht"。在背景故事說明之後,呈現瑞士善用「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在此後的二百餘年的歷史,居高思危而自立自強,免於「歐陸」的多次戰亂動盪。
即使瑞士是被「歐盟」包圍的「釘子戶」,瑞士不是「歐盟」和「歐元區」的「成員國」,也免於陷入「脫歐」的爭議和分擔「歐元區」的「國債危機」。
多次,我到瑞士商旅,對於瑞士秀麗的湖光山色,壯麗冰川,在欣賞之外,也注意到,瑞士是有「主人國家」(Der Staat von Herrn)的特色。
「主人國家」(Der Staat von Herrn) ,以宗教的隱喻和應許而言,指的是「上帝國」,可比喻為「天堂」,歸「上帝」治理的邦國;有公義高舉的價值優越。
放在世俗的理解,指的是,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就業的人口和家庭大多與高端的服務業和創新科技業相關。至於低端的服務業,辛苦的勞力和費時的勞務需求,交給外來的移民分擔。
也正是如此,瑞士大多數的「本國人」,在「國民經濟」(Volkswirtschaft)活動中,大多扮演「主人」或「資本業主」的身份;國家與社會上辛苦吃力的雜務,多委任移民或外來勞動者支撐。
經濟的專業分工愈迫切,「國民經濟」有愈來愈多專業的高端服務或管理職務的需求,在瑞士的本國人力供給不足的情勢下,已引進外來的高級人力,也接收歸化融入瑞士社會,成為新時代的「瑞士主人」。
新時代的社會經濟問題,必然造成「您是誰?」(Wer sind Sie?)的認同焦慮。接納與否?都是問題。
客觀上,瑞士被以「主人國家」的特色點綴;即使如此,主觀上,瑞士的國家形象和品質有優質的口碑,政府和社會盡力實現照顧和平等。具體的實踐,就在憲法和各級法律、行政命令,對「瑞士聯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政府和「邦」(Kanton) 政府,各立下應負責的法律權力和義務;對於人的尊嚴和地位,努力實踐社會平等。
世界上,國家都有階級歧視的"不義的過去",階級歧視是「溫疫」,又有民族、膚色、性別、宗教和職業... 各類的歧視;甚至,「種姓制度」在立憲共和的時代,以「民主共和」、「人民共和」為國號的國家;始終有階級壓迫。
國家的法律和制度保護的對象不是弱勢的人民,反而保障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強勢者,敢於傲慢蠻橫地自居「高級」,歧視弱勢的人群是「賤民」或「愚民」。
記得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大典上,「牆國」的「毛太祖」以濃重的鄉音宣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
然而,六十九年後,「牆國」的「京畿要地」,竟然有為數眾多的被正式定位為「低端人口」,被「牆國」的政府強力驅趕,以淨化京城和維持社會穩定。
站起來的是誰?是「主人」嗎?不是「人民」嗎?為冠蓋京華而辛苦耐勞的人群,在強權意識下,原來不是參加共和的人民,而是主人可差遣和驅趕的「低端人口」。
瑞士成為誘人嚮往的安邦,「牆國」成為逼人逃離的危邦,在歷史的辯證實踐中自證而昭然。
相關文章:
法哲學筆記 -《「驅趕」與「淨化」》
哲學人生筆記 -《鐵鎚與鏡子?》
人生故事筆記 -《窮人想像的歸宿?》
瑞士位在「歐陸」中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中,居高臨下,南來北往或東西通衢,瑞士是「戰略高地」,地位重要。成為「永久中立國」,鄰國「奧地利」也取得緩衝的戰略利益。
當年,主要是對不懷好意的法國有戰略上的緩衝;「波拿巴‧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在十九世紀初期想征服歐洲,除了軍國的「普魯士」,「奧地利」的前身「奧匈帝國」是通往東歐的路障。
瑞士的「永久中立國」,似乎是列強無法獨吞下的「納許均衡」"Das Nash-Gleichgewicht"。在背景故事說明之後,呈現瑞士善用「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在此後的二百餘年的歷史,居高思危而自立自強,免於「歐陸」的多次戰亂動盪。
即使瑞士是被「歐盟」包圍的「釘子戶」,瑞士不是「歐盟」和「歐元區」的「成員國」,也免於陷入「脫歐」的爭議和分擔「歐元區」的「國債危機」。
多次,我到瑞士商旅,對於瑞士秀麗的湖光山色,壯麗冰川,在欣賞之外,也注意到,瑞士是有「主人國家」(Der Staat von Herrn)的特色。
「主人國家」(Der Staat von Herrn) ,以宗教的隱喻和應許而言,指的是「上帝國」,可比喻為「天堂」,歸「上帝」治理的邦國;有公義高舉的價值優越。
放在世俗的理解,指的是,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就業的人口和家庭大多與高端的服務業和創新科技業相關。至於低端的服務業,辛苦的勞力和費時的勞務需求,交給外來的移民分擔。
也正是如此,瑞士大多數的「本國人」,在「國民經濟」(Volkswirtschaft)活動中,大多扮演「主人」或「資本業主」的身份;國家與社會上辛苦吃力的雜務,多委任移民或外來勞動者支撐。
經濟的專業分工愈迫切,「國民經濟」有愈來愈多專業的高端服務或管理職務的需求,在瑞士的本國人力供給不足的情勢下,已引進外來的高級人力,也接收歸化融入瑞士社會,成為新時代的「瑞士主人」。
新時代的社會經濟問題,必然造成「您是誰?」(Wer sind Sie?)的認同焦慮。接納與否?都是問題。
客觀上,瑞士被以「主人國家」的特色點綴;即使如此,主觀上,瑞士的國家形象和品質有優質的口碑,政府和社會盡力實現照顧和平等。具體的實踐,就在憲法和各級法律、行政命令,對「瑞士聯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政府和「邦」(Kanton) 政府,各立下應負責的法律權力和義務;對於人的尊嚴和地位,努力實踐社會平等。
世界上,國家都有階級歧視的"不義的過去",階級歧視是「溫疫」,又有民族、膚色、性別、宗教和職業... 各類的歧視;甚至,「種姓制度」在立憲共和的時代,以「民主共和」、「人民共和」為國號的國家;始終有階級壓迫。
國家的法律和制度保護的對象不是弱勢的人民,反而保障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強勢者,敢於傲慢蠻橫地自居「高級」,歧視弱勢的人群是「賤民」或「愚民」。
記得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大典上,「牆國」的「毛太祖」以濃重的鄉音宣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
然而,六十九年後,「牆國」的「京畿要地」,竟然有為數眾多的被正式定位為「低端人口」,被「牆國」的政府強力驅趕,以淨化京城和維持社會穩定。
站起來的是誰?是「主人」嗎?不是「人民」嗎?為冠蓋京華而辛苦耐勞的人群,在強權意識下,原來不是參加共和的人民,而是主人可差遣和驅趕的「低端人口」。
瑞士成為誘人嚮往的安邦,「牆國」成為逼人逃離的危邦,在歷史的辯證實踐中自證而昭然。
相關文章:
法哲學筆記 -《「驅趕」與「淨化」》
哲學人生筆記 -《鐵鎚與鏡子?》
人生故事筆記 -《窮人想像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