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無知」的意義》

圖片
      浮世道上,「無知」是一個「反無知」的指涉。 西非洲「番邦小國」棄絕與「中華民國」的邦交,社會民情的普遍反映:未見「情傷」,卻是"一路好走不相送";普遍的民心也有台灣又卸下一枚「中華民國」的「無用番邦」負擔的舒暢輕鬆。 中國,歡慶「番邦小國」回到「一個中國」的"正道"。顯然地,「無用番邦」的外交扶擇,三方獲益,是「三贏」,有助世界從「虛構」回歸「真實」,值得鼓勵。 然而,就在幾乎同時;印度、中國和台灣,分別被國際民調機構公佈的「2016無知指數」成績,分別榮登"世界無知的國家人民"的第一名到第三名。值得注意的,印度和人民,榮登「2016無知指數」的第一名;實至名歸,理當如此。 以就此現象,我從哲學視野出發認知。指陳核心旨意:"「無知」是「善」或「惡」?";若「善」有助於實現哲學人生所追求的「幸福」,則「無知」的定義和範疇就應該成為信守的價值。 印度和人民,世界「無知」的第一名;然而歷史上,哲人輩出、聖人滿街、詩人遍野;連漫步路上的牛,都有不可侵犯的「意義」;享有亂逛的自由,就有"牛的幸福"。印度,有觀想沉思的文化語境,吸引世界上許多"想不開"的傑出"聰明人"到印度「打坐」,想通了再打道回府。 歷史上的「釋迦族」的「 迦毗羅衛國 」的「悉達多‧喬達摩」王子,苦民所苦,卻想不開而棄榮華富貴,走向荒野「去知」而成為「佛陀」(Buddha),即「悟者」:先「無知」,才能諸法皆空,自由自在。 近世,更有法號「智慧之海」的「藏傳佛教」的十四世法王,「達賴喇嘛」,棄「無知」的中國,流亡最「無知」的印度,在國之北部接見慕名而來的世界各路的"智者"。 「無知成智」,洋溢著「啟蒙」的哲學語境:"走出蒙昧",才能「成人」;否則是「童稚」。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也自述:"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是有夠「無知」!?哲人自述「無知」,必有道理!浮世以「先知」為傲,庸俗而自尋痛苦。 哲學的首要任務在"提問"?而且是"自問"。至於那些喜歡出"問題.為難別人的為人師者、長官、民意代表、媒體記者、民調問卷,常以「知的權利」,而出一...

哲學人生筆記 -《「遷怒」的意義》

圖片
      「生氣!」、「震怒!」、「不爽!」,「心情不好!」,"世界對不起我!";所以,追究、歸咎,"是誰讓我不開心"? 不知還好,知道後,竟然是"林别"和"老子 ";少惹火他們為妙!但是,一肚子的"鳥氣",該掏出來給那個"受難者"? 以上的情境想像,就是「遷怒」。「場域」,是難解的哲學概念,通常和「命運」相關;「場域」的哲學,東西方的哲學家都有過論述。"為何悲哀?",只因為,"身在場域!"。 "「場域」,是否決定命運"?曾經在歷史的特定時空,蔚然成為思潮,就是「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命運,決定於「場域」;可以是出身、性格、遭遇、交誼,各種出現機會的場所。 賭徒,歸於「運氣」,在不同的賭場,有不同的運氣;哲學家,不認為如此;而是"不可證明",正如德國哲人「康德」所認為的:"上帝是不可證明的!"。 然而,客觀上,真實地存在:有人"被雷劈",有人"娶嬌妻",也有人"追逃妻",有人"中箭落馬";也有人騎到「勇腳馬」,卻被馬踢死;也有人當「駙馬」。世道不平,只能歸咎:自己不幸或遭人陷害、顛覆,陰謀、提拔,原因不明。 原野上,大象求愛太激動,大地上的花草跟著遭殃,向誰去討公道?天災人禍各有對象,平常自求多福,就照自己的偏好過日子,難免會遇到五四三的"鳥事",有好有壞,就坦然面對;若不能面對,只想找善良人"出鳥氣",稱為"遷怒",也是欺善怕惡和沒品味的懦弱者。 "遷怒",必有「替罪羔羊」;常見於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在歐洲,每逢當地國家的經濟景氣蕭條或出現災難,「猶太人」常被當地人"遷怒",而遭到迫害。 「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當時德國經濟崩潰,引起人民的憤怒,主導社會上民眾的認知,"遷怒"於在德國世代定居的猶太人;而在奪權後展開一系列的「反猶運動」和迫害猶太人。 ...

哲學人生筆記 -《開國王朝「番邦絕交」記事》

圖片
      多事之秋,「丙申」年尾,遠在天涯海角的「番邦」欺上國門,為何敢向自稱代表「中國」的「台灣政府」,以威脅「斷棄邦交」而需索無度?「番邦」不笨,比「台灣」聰明;「台灣」難道比較笨?也不盡然,只是迷信「金錢萬能」和「台灣政府」心虛;只好花人民的銀子買「番邦」的口惠。 朝廷的「理番部」上下,像「大內公公」,坐等「番邦絕交」來報,有志難伸;「理番部」主事公公,再三長嘆:"「番邦」不知足吶,「理番部」再多的銀子,也不足矣!唉…唉!…唉!騙不下去已矣!唉…唉!…唉!"。 「台灣」的問題,出在政府帶頭「精神錯亂」,朝廷對外「自欺」,又對內「欺民」,「理番部」卻騙不成聰明的「番邦」,收買價錢"喬不攏",「番邦」打包而去,找別的「恩客」賣身,是很自然的「功利主義」。賣個「好價錢」,是千古不易的「商道」。 「番邦」與我「聖國」,非親非故,何來「天龍地虎一家親」?買廣告宣傳,捧「地虎的LP」,難道可以免費讚助?「出家人」、視名利如賤土的「大德高僧」,南部的「浮雲老和尚」都得出外化緣,結交權貴;「番邦」吃「啥鳥」?當然是「金銀鳥」! 「台灣」的政府,依現行的「偽憲法」,對外自稱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台灣,實際上,是「海洋國家」;外來的「流亡政府」,卻與十八個「番邦」有領土邊界的爭議。很奇怪耶! 「精神錯亂」的政府,在國際上,侵犯「番邦」的主權,受害的「番邦」,幸好有「精神正常」的「在地政府」,代表「番邦」出來「打假」。草民書生,若是「番邦酋長」,也會與「精神錯亂」的國家走上"免費絕交"的正途。 其中,「番邦」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政府」,代表事實俱在的「中國」,有領土、人民、政府和主權,當然不容被「台灣」的政府仿冒中國之名,在國際上「以假亂真」。企業,行銷商品,都必須打假,杜絕仿冒;何況國家? 中國,固然是有「帝國主義」的領土擴張野心,國家的品位和形象是令人搖頭的「流氓國家」;但是流氓「打仿冒」,也算是行使正當的「流氓國家法權」。流氓,不只比「大小尾」,還比「正牌」和「冒牌」。 有些「番邦」,看穿「虛構中國」的致命要害而貪婪地需索無度,令人反感。然而,事出有因;「台灣」的政府,若願意改過自新,不再自欺欺人,就有重生,交到正派「番邦」的希望。「小英」捨此...

哲學人生筆記 -《「冬至」古典》

圖片
      「冬至」在本日,不去想,可能就混過去了!反正,台灣四季不明顯,溫差不大,本日似乎如「夏至」。 多年來,我關注「節氣」的流轉;那是中國華北「黃土地」上農業文明的作息經驗;為了我自己的園藝生活,對植栽的四季作業管理,「節氣」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當然,氣候無常,仍然騙得過植物,使生長和休眠的時序錯亂;只能說誤差難免。"台灣是寶島";四季如春,生機旺盛,就看著辦吧!早幾天或慢幾天翻土和修剪也無妨。 然而,「節氣」中的「冬至」,我始終記在心上,那是我與母親的情感聯結;即使父母都不在多年了,每年的「冬至」前,我都會「備料」:糯米湯圓、紅豆、蓮子、桂圓乾、紅棗乾、芋頭、冰糖,…其他的美味果乾,照以前母親傳下來的程序;在「冬至」清晨,煮好一鍋,分在小碗裡,祭拜祖先,呈報祖先:"後生小子,又平安地徒長一歲;無忝所生和家門;傳承阿母的手藝,很榮幸!"。 眼光注視著很豐富的「冬至湯圓養身粥」,隨即又補上一句:"殘念!等一下,我要先享用了!"。多年來,就如此這般嗜甜,度過甜蜜的「冬至」。 相關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冬至湯圓》

哲學人生筆記 -《「關係」的意義》

圖片
      也許,這種心理是「變態」,卻是我從哲學視野出發的理性認知:就是除了喜歡"看人生氣"的結果之外;我也喜歡看到"關係破裂"。 不是我"不懷好意",而是不喜歡"勉強";尤其那種"要死不活",只想"死要面子"的關係;各方缺乏真心誠意,只有計較利害;"有關係"反而是互相折磨,互相猜疑,活在「捉鬼」的陰影下,是不自由的!就就手,祝福各方自求生存。 有些浮世之友,情感、婚姻、朋友、共事的關係出現游移,有所問津於我這位「蛋頭給建議者」(忠告者、「狗頭軍師」,Ratgeber) ,那也是我的「德文名字」,被「蛋頭德文老師」給名字:”Alfred” 的典故;我常以一句話給出結論:"留著何用?散了自由!";問者一臉狐疑:"不是勸合又慰留喔?";可見心裡仍有期望和不捨。 "早知道;不問你了!"。"早知道?",世道上,有錢難買"早知道"。不是問了嗎?我不是也給了建議?只是不符預期!那就是繼續藕斷絲連,互相嫌棄吧!浮世交往,"自由"才是最珍貴的;"自由"就是"選擇",不自由,活著也沒意思。還是那句「三字經鳥話」:"散去吧!" 正是以「自由」作為價值的基礎出發,關係若有日語語境的「絆(きずな) 」 ,那是心裡的共嗚感應,同悲同喜,也是幸福的!於是浮世交往的關係,"寧缺勿濫,安於孤獨"。 漢語語境的「絆」,偏向互相糾葛牽制,責於對方,愈扯愈密,難以分解;浮世常見"魚死網破"的不幸,缺少人應有的放手品味;呈現的是"要你好看」的"報復心態"。 二者的差別,我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看到「自責於己」的內省,以及「脫亞入歐」後,在善的一面,汲取西方文化傳統的「騎士精神」,和文明開化所追求的「啟蒙理性」。這些價值,曾經在台灣歷史上,與我輩的「多桑世代」掠影而過;現在已成古稀的傳說。 遠在西非洲的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São Tomé e Prí...

哲學人生筆記 -《「生氣」的意義》

圖片
    在這個世界上,人需要經常「生氣」嗎?「生」與「氣」,若分開理解,都是正向的價值。「生」與「氣」,卻經常被合著一起使用,「生氣」,也被視為負向的價值。大國生氣;大人生氣,不得了的大事,要"地動山搖"了。 「生氣」,有這 麼 嚴重嗎?"氣"都"生"了,接下來,就應該「消氣」;不然,還想再生一場更大的氣?那又如何?還是那一句"鳥話":"有這麼嚴重嗎?" 這個世界,常以"怕人生氣"來嚇自己,即使那些"生氣的人",以生氣為業,是職業的「生氣達人」,以生氣來"攘利";只是因為不想惹「生氣達人」生氣,只好委屈自己生氣在心裡,虐待自己。 「生氣」在漢語的語境中,是對人或對事不爽,以「震怒」表現給人看;在台語的語境中,比敕有力:"譙出來那口「鳥氣」";用「掏出氣」形容"洩氣"的必要。在德語的語境中,「生氣」,以"ärgern sich",呈現當事人心裡的不快;如果修養不夠,就會張口"放狗",出來咬人。 「希特勒」,在「第三帝國」末期,被困在「地堡」內生氣,幾近發狂;除了他自己,屬下一群大將被咆哮斥罵;那是精神醫學上的「歇斯底里」症狀,氣屬下的"不爭氣",害他輸得血本無歸;那種現場只好以“empören sich“ 來形容只會怪別人而"氣到不行",非死即瘋。至於個人修養就不重要了。 看人生氣是自己的「藝術享受」;總想看結果如何?也是自己的「福氣」,會慶幸:"天啊!有這嚴重嗎?修養好差!幸好不是我自己生氣;氣死了,就謝謝觀賞,可惜了!"。 不過,我曾經在商場上,見過企業的女性「總經理」,承受壓力太大而生氣到「歇斯底里」症狀;清光桌面。在現場,我視為欣賞"藝術表演"的機會;結果,卻被「颱風尾」掃到。 「總經理」因為氣到哭泣,而我卻未就近,及時地提供她拭淚的「面紙」,而被她再生氣一場痛罵:"見死不救的變態"。 奇怪耶!又不是我在生氣!我怎麼知道,你平常愛用那一個「面紙」的品牌? 唉!這個世界「生氣勃勃」;若遠離「...

哲學人生筆記 -《紙老虎》

圖片
      風水輪流轉,河東换河西;原因何在?德國哲人「卡爾•馬克思」認為,「下層建築」經濟的發展,必然影響「上層建築」政治的變化,這是典型的「唯物辯證哲學」論述。 中國在「毛澤東」時代,經濟一窮二白,「毛澤東」嘲笑美國是「紙老虎」,不值得害怕;典型的「自我催眠」;於是,無論再窮,也要發展核武,和援引「明史」,「深挖洞,廣積糧」以求自保。 「毛澤東」好讀歷史和「小人書」、「山寨野史」;中國歷史上的民間佚史,江湖草莽、流氓痞子、無賴、陰謀好鬥的作風,以「整人」為樂;也影響近代中國的國家品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話語品味:說得再真誠,喚以感情,本質上就是「虛假」。 中國國家話語的「虛假」,經典地表現在,各路人馬比賽吹大話、放空話、泡假話;「紙老虎」說出來的話,只能像「義和團」嚇死自己。「文攻武嚇」的演習再多次,本質上還是照想定劇本進行,讓自己好看的「文工隊」表演。中國對自己國內的空氣污染,都束手無策的國家,能自誇「崛起」?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雖然說話狂,却有備而來,僅質疑美國的「一中政策」,就打到中國的「要害」;中國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無關;那是帝國主義的領土野心和封閉的「神學教義」,虛構「神性」出來行騙世界的,不幸遇到關鍵人「川普」質疑,「神學教義」就會面臨來自各方信徒的信仰危機而分裂:質疑、挑戰、顛覆和破解。 哲學的首要任務在「提問」;「神學士」的天敵是「哲學家」和「詩人」。有時候,不幸遇到不按牌理出牌的「頑童」的質疑,只能措手不及。然後,表規出來的言行是“反文明”的流氓好戰惡行。敢來真的嗎?大軍未敢動,嘴砲滿天星,自己人爽而已;典型的「義和團」宣傳。 時移勢轉,中國自認崛起,生活改善,和平發展才是正道,以前窮怕了;現在有好日子;何必打戰?「反台獨」?頭腦實在短路! 台灣自一八九五年起,早已不屬於中國。何來台獨?想攻打台灣,至少得師出有名,例如,台灣侵略中國,偷襲上海或北京。但是,台灣沒有侵略中國啊!台灣人拿錢去投資和旅行,才是事實!中國對台灣恩將仇報,放狠話只會讓自己難堪!台灣人只會更想遠離中國。 中國主張對台灣有主權,與其文攻武嚇的無用舉動,不如翻箱倒櫃,找出一份有證據效力,足以取代「舊金山和約」的國際法條約來說服台灣人。但是,別提「開羅宣言」,那只是一份單方面自說自話的新聞記載;拿出來自欺欺人,就太欠缺國際...

哲學人生筆記 -《「高」的意義》

圖片
   「高」,一種位置的想像;相對於「低」的客觀存在。人是陸上的動物,天空就「高不可攀」;天外有天,實在很難想像,究竟有多高?從那個位置上會摔到那裡? 幸好,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安撫人類,除非自己爬得高,否則,不會掉下來,最多就是跌倒趴地,來些「皮肉傷」。 對於高,我有許多想像,卻不付諸行動高攀或登高,以免「居高思危」;平日,寧願腳踏實地,望向高遠,胡思亂想:人在高處,能做些什麼?像鳥一樣飛?像雲一樣飄?像山一樣壯? 確實,生命的存在意志,以向高處發展而取得「制高」的「優勢」:籃球比賽,比身高多於比球技;職場上,比職位高和薪水高,未必與能力成正比;官場上,比官位高;高官說「鳥話」,也是真理。 學生成績比高分,都是因為有「阿斗學生」考低分。小姐擇偶,據說「三高」優先。植物,總是技頭高處優先開花。鳥兒歇腳也愛搶在高處落腳。總之,不能居高的人或物,得自己想辦法撐高、墊高、攀高、站高。 這一切的浮世上的「相對論」,只怪自己相對於高而偏低;最不堪的「低」,就屬「低能」,都是被「高」害的。沒事,不要"比高"或"恨天高"。 抱怨如此多!究竟,「高」有什麼不好?除了有挨雷轟頂的風險高;或不小心,爬得高,搖得重之外,好像沒有其他的不好,我只是嚮往而已! 對了!「冬至」將到,"高處不勝寒",這是詩人的人生經驗,卻也是智慧。

人生故事筆記 -《「鬍子」與「腿毛」》

圖片
      「毛」,是「皮」的"成就";就像土地上長出青草,否則,大概是「不毛之地」。毛,對於人,意義何在?對於男人和對於女人,若有意義,也各不相同。 「毛」,長在大頭上,是「髮」;也常被視為煩惱的對象,有或沒有,都不容易"平常心"看待;三不五時,要"Setup"和"洗頭";形成「美髮修理」大頭的行業;也是「國民經濟」的「手工服務業」。 由此,又衍生出來「刮鬍」、「除毛」、「修甲」、「掏耳」和「抓龍」的「手工服務業」;也就是「讓人好看」或「讓人好過」。然而,最大的受難對象,就是「毛」。 在德國求學時期,一位「老中友人」,看來是有備而來流亡的,沒指望回中國去了;從行李箱中取出「反毛武器」,說是要為"反革命"的「祖國台灣」來的我服務:「除毛。「老中友人」也拿出「虎鉗」,問我的牙,可有「不乖」?也可以一併「代拔」。當然沒有! 不過,「老中友人」說出一個「典故」,在「文革時代」,曾被下放,對於「鬍子」與「腿毛」敬若神明,"除毛"、"剔毛"都是禁忌的「文字獄」名詞,帶有"反毛"的敵意;那可是「反革命」,「人民的敵人」。 許多年過去了,我至今仍不愛用「電動刮鬍器」;來些古典的、懷舊的風格;站在鏡子前,我仍然愛用「刮鬍膏」,將自己的「公公聖地」塗抹成,像「白鬍子」的「耶誕老公公」;口中唸唸有詞,像神父一樣祈禱著:"公公,我來向你看齊了!";巧手拿著吉利刮鬍刀,向「公公聖地」動刀殺去,清理戰場。 有時候,難免自傷臉皮,留下「沙場戰績」,也是「刮鬍子男人」的「專屬經驗」。那時刻,看著鏡中,正在殺得順手的自己,心中浮現:"這算是男人的性感紅利"。戰後,對著鏡中,照見自己的光滑亮皮,又不免同情歷史上的「公公」,"何苦來著?有福不享! 曾經,客居「修道院」的歲月,有一位「德國修女」,敲房門找我;才回應:"請進來!";人在眼前了;一位新來的資淺修女,頭巾之下是聖潔清秀的面貌;若未曾皈依聖域,也會是一位紅顏佳人。她奉院長指示,前來探訪和相互認識"院內住民"。 這位看來仍是"青色中年"的修女,看到的眼前,是一位措手...

人生故事筆記 -《「彌賽亞」》

圖片
      一年匆匆,又到年底;記得在德國求學的歲月,每年冬天的初雪降臨後,大概就是十二月中旬過後,距離「白雪聖夜」僅有大約一週的時間;然後就是過新年。 當時,我客居的「天主教」修道院,洋溢著「聖夜」將到,新年不遠的快樂氣氛;神父和修女滿臉慈祥和藹,平時「聖人」的表情也不見了,忙著部置裝飾聖夜掛飾。我是異國遊子,孤獨留居修道院,也放下學問大事,成為神職的「公差」,修女老嬷嬷的「壯丁」,提供爬上爬下的「爬樓梯」服務;掛東掛西,入境隨俗,跟著快樂。 那時候,我才體驗到:年節對不同宗教、文化和民族,有普遍共通的意義:就是「迎新送舊」。但是,也有困惑,人為何「喜新厭舊」?太現實了吧!去年,以及過往的許多年,在這個年關將近的時候,不都是重複相同的心情,迎來新的一年,還没有全部用完即想丢去,眼不見為淨。 如此類似的,世道諸現象,例如,選出新總統,折舊很快,任期未滿,就出現「逼退」。婚姻,過完蜜月,就想著下一個,或外面的那一個,似乎比較好。求職就業,也是如此,没有的就盼有的;有了,又嫌好累、好煩、好苛,若能跳到下一個槽,可能更好。總之,一山望去,一山高;總是想「改變現狀」,期待來者、來年和「來世」,如果真的有「來世」。 在修道院的漫長歲月裡,記得有一年的「白雪聖夜」前兩三天,資深修女,也是院長「雅典娜」問我:在多首宗教配樂中,最喜愛那一首? 我很直覺地說出,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韓德爾」的聖樂「彌賽亞」;院長問我:“您研究哲學,相信「彌賽亞」嗎?”。 似乎,這個問題,是以神學挑戰哲學的‘’大哉問‘’。我的回答,當時,是很哲學語境的:“音樂是共嗚的心靈回響;尤其此樂曲以音符和韻律將人的此時的無奈,藉著時間的流去,交給未來;「彌賽亞」就是‘’即將降臨的時間‘’;現在没有答案的問題,未來就有希望”。 當時,院長若有所思,好像得到新的啟示,於是告訴我:“現在,我能理解,您未皈依宗教的原因了;我們很高興,修道院裡有不同的行業(Beruf),哲學家與我們共同見證「彌賽亞」”。 相關文章: 人生故事筆記 -《在歐陸聽到大地的鐘聲!》

哲學人生筆記 -《好客、人客與「政客」》

圖片
      "來者是客",出嫁的女兒,"歸寧作客","人客歡迎來坐!";"以客為尊",…這些約定成俗的用語,彰顯社會人心的「好客」,不會走上「排外」或「懼外」的危險國家方向。 這也是自信的表現,即使對於「來客」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致於像宗教氣息濃厚的國家,社會上不同信仰的「異教徒」互有戒心或互斥,引發教派對立或宗教戰爭。 台灣社會的宗教多元而普遍互相包容,有助於社會的和諧,也是台灣的珍貴價值。"好客",使得「中國來客」曾讚賞;"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真是會說好話的、溫馨的、貼心的「好人客」。 人與人相處互動,是「互相」的,就是平等、互惠互利,互相尊重。「作客」在台灣,我的「涉外經驗」,外國客人都是有幸福感和羨慕我…;我可以生活在美食的國度、水果豐富又好吃,生活便捷,人民待人客氣有禮的國家,比起「他們」或「她們」,「幸福值」高出許多!感謝喔! 因此,我那理想而美麗的台灣圖像,也就浮現了。台灣,可以是世界上的「理想國」;就是"人民,身在其中,常感不滿,卻沒有更想去的國家"。這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晋三/あべ しんぞう」對自己引以為榮的獨特國家日本,以滿心喜悅,自豪地寫出讚美日本的書:《美麗之國》(「美しい国へ」),有相似的期許心境。 這般心情,我以文明與歷史的進程為例:"對文明的不滿,是推進歷史的動力";生活在台灣,"讓台灣成為小康而舒適、宜居、好客的國家",是我這一輩台灣人對後代的責任。 "小國小康,堅定理想",就知足了,不必有自欺欺人的「強國夢」,那是始於民族的自卑;樹大招風,野心被人防,從這個角度審視近代的"中國崛起"和"讓美國再偉大"的夢想,就可理解,世道紛歧、對立的原因。 「有夢最美」,但是美在夢裡;切身的感受才是實際的生活。「宜居舒適」,讓台灣成為有特色的國家;外國人想來作「人客」。是"客"真好! 但是有一類"客",聞"客"色變,不悅於「攬客」上身;有例為證:台北市長「柯P」,被記者發問:"議員指「柯P」最大的改變是從素人市長變成政...

哲學人生筆記 -《「國王,沒穿衣」》

圖片
      「貿易」(Trade),有實有虛,虛的「貿易」,就像「宗教」,始於「造論」、「起信」和「宣傳」;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實的「貿易」,就是確認「銀貨兩訖」:「貿易」各方,相互確認「收貨無誤」和「銀子到手」。 無論虛實的「貿易」,必然有「詢價」和「報價」,也就是「貿易」各方的「需求」和「供給」的意願。「貿易」必然存在「詐欺」的風險,「宗教」也是如此。 美國的地產業大亨「川普先生」,成為「美國總統當選人」後,出自「大商賈」的商機直覺,先向中國詢價:"我不知為何我們必須被限於「一個中國」政策,除非我們與中國做成其他事物的交易,包括貿易," ( “I don’t know why we have to be bound by a ‘One China’ policy unless we make a deal with China having to do with other things, including trade,” ) 。 這段"川普語錄"顯示:「川普先生」認為的「一個中國」政策,以我的理解,在德文的哲學語境是"成為問題的"(fraglich) ,也是可以被哲學檢定「存在意義」的虛與實的問題。向著這項哲學視野出發,"直白不諱"的「川普先生」,是懂「貿易」的人。 「川普先生」,以美國的「需求」向中國,也向世界「詢價」「一個中國」;以貿易商戰的戰術,直接探詢「一個中國」政策的"貨色",先確認「一個中國」是"貿易"或"宗教"。目的是戰略上徹底破解「一個中國」的虛妄和顛覆中國對此相關「話語權」的「正當性」。 中國「官方媒體」的回應是:"「一個中國」不能買賣",這句等同"宗教"的中國回話,是很心虛的;「無神論」的中國自己,信奉「唯物主義」,反而洩底,容易被認知為:在貿易的語境中,"中國,存貨一個";而「川普先生」的「詢價」,是要買「一個中國」。 中國曾幾何時,從世界市場上的大戶「買家」和「賣家」,淪為形同「一個中國」被「大商賈」「川普先生」「詢價」的貿易貨品? 「一個中國」,一直是...

哲學人生筆記 -《「國師」與「閨蜜」》

圖片
      權力似春藥,還需要額外的「助性;「國師」與「閨蜜」正是附加的工具。 有需要嗎?掌權者,站上孤峰絕頂,有飄然被「造神」的優越感和患得患失的「失神」不安感;禁閉或偏聽是常態。 平常,依然有凡人的生活作息安排需求,現代已不再有「太監」;跑腿的雜事任務,必須吩咐自己信得過的「走卒」代勞。 然而,權力的患得患失;心裡有苦,這是精神和感情層次的問題,現代已不能有聽心裡話的「愛妃」或「寵臣」;只是換個名稱:"民間友人"應召。其中,能頻繁地出入孤峰絕頂「鞍部」的人,是「閨蜜」;平日與聞國政大事,「小耳朵」聽著就好。 掌權者,未必知道:"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獨治"的客觀事實限制;雖然主觀上,獨裁是可欲的方向,卻恐懼被輿論批評為獨裁和專斷,而有聘請國師多予指教。 社會上好功名加身的人也很多;各行各業,商賈、神棍、法師、仁波切、老賊,奔走世道,求掌權者關愛的眼神,先得到再來辭謝;算是過水一趟,身價翻騰,自己的事以後好辦。沽名釣譽未必,反正,世道皆知,看著辦就是。 韓國的第一位女總統「朴槿惠」因寵信與縱容「閨蜜」「崔順實」干政,而且棄法治國家的建制管道於不顧,引起民憤而被國會通過彈劾停權。 台灣的「小英總統」,聘請「大老」任「資政」,相繼被幾位「老大」辭謝;輿論揣測多方原因。無論原因何在,都證明「國師」與「閨蜜」的存在,是不可取的旁門走道,為政商權貴和密友開立巧門,行金身加持之實;也說明掌權者玩權招撫的封建和虛假。 真的想實踐「主權在民,民意至上」的民主價值嗎?「國師」與「閨蜜」能提供的大多是「鳥事」與「鳥話」;一群七老八十的老人與聞國政,似「羅馬帝國」的「元老院」;睡眠不足,有多少「鳥見」?還不是"老夫"當年神勇的"老故事"。 重要的,在孤峰絕頂上,要精神上主動保持「孤獨」,決策上保持「無情」;內心與人民「同理」;自己承擔後果,等著被人民指責或指教。原來,權力卑之無甚高論,卻是「哲人為國王」或「國王習哲學」的價值。那些「五四三」的封建遺緒,似春藥的「國師」與「閨蜜」,都可以免了。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