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無知」的意義》

浮世道上,「無知」是一個「反無知」的指涉。 西非洲「番邦小國」棄絕與「中華民國」的邦交,社會民情的普遍反映:未見「情傷」,卻是"一路好走不相送";普遍的民心也有台灣又卸下一枚「中華民國」的「無用番邦」負擔的舒暢輕鬆。 中國,歡慶「番邦小國」回到「一個中國」的"正道"。顯然地,「無用番邦」的外交扶擇,三方獲益,是「三贏」,有助世界從「虛構」回歸「真實」,值得鼓勵。 然而,就在幾乎同時;印度、中國和台灣,分別被國際民調機構公佈的「2016無知指數」成績,分別榮登"世界無知的國家人民"的第一名到第三名。值得注意的,印度和人民,榮登「2016無知指數」的第一名;實至名歸,理當如此。 以就此現象,我從哲學視野出發認知。指陳核心旨意:"「無知」是「善」或「惡」?";若「善」有助於實現哲學人生所追求的「幸福」,則「無知」的定義和範疇就應該成為信守的價值。 印度和人民,世界「無知」的第一名;然而歷史上,哲人輩出、聖人滿街、詩人遍野;連漫步路上的牛,都有不可侵犯的「意義」;享有亂逛的自由,就有"牛的幸福"。印度,有觀想沉思的文化語境,吸引世界上許多"想不開"的傑出"聰明人"到印度「打坐」,想通了再打道回府。 歷史上的「釋迦族」的「 迦毗羅衛國 」的「悉達多‧喬達摩」王子,苦民所苦,卻想不開而棄榮華富貴,走向荒野「去知」而成為「佛陀」(Buddha),即「悟者」:先「無知」,才能諸法皆空,自由自在。 近世,更有法號「智慧之海」的「藏傳佛教」的十四世法王,「達賴喇嘛」,棄「無知」的中國,流亡最「無知」的印度,在國之北部接見慕名而來的世界各路的"智者"。 「無知成智」,洋溢著「啟蒙」的哲學語境:"走出蒙昧",才能「成人」;否則是「童稚」。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也自述:"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是有夠「無知」!?哲人自述「無知」,必有道理!浮世以「先知」為傲,庸俗而自尋痛苦。 哲學的首要任務在"提問"?而且是"自問"。至於那些喜歡出"問題.為難別人的為人師者、長官、民意代表、媒體記者、民調問卷,常以「知的權利」,而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