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難民心態」》

圖片
「浮世、……、浮世」;人生所在的世界是變動不定的!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不如意事,總有十之八、九。有時候,天災人禍踵至,危疑震駭讓遭逢變動者狼狽不堪,後悔已遲。 即使,每個人都有此可能,在此不幸的場域,就可看出個人的文明教養和家教的必要。在落難時期,依然要態度高尚,言行舉止優雅,在於保持作為文明人的自尊自重。 若有不可取的言行,則在於表現出「難民心態」;爭先恐後,責怪別人的服侍不週;行有餘力,還要數落部屬或親友,為何沒有提早預告有落難的可能。 浮世通行與遊歷,俺有機會商旅番邦,或兼任「遊番領隊」與「番語導遊」,對於浮世的國民或番民的素質高低和個人修養,自有評稱。 台灣的國民,或許長期的國家認同錯亂,被強權壓迫,內化成為自貶、自卑和自虐的國民人格;行走浮世,多有花錢是大爺或大娘的心態,不能吃些許的虧,否則「霸雞」、抗議、咒駡自己國家的同胞和政府官員代表;完全學自國內民意代表問政的惡形惡狀。 難民,自身不具番語能力,不敢向番邦抗爭,只能炮火對自己國家的官方代表;都是欺善怕惡的內賊。有些抗爭只是圖個人的優先利益,能白吃、白睡而已。 這些難民,在台灣都是有錢有閒,炫耀自己有能力出外休閒購物和找雞、玩鴨和牽牛,實在没有權利在番邦再差遣撥用國家全體人民的資源。 更何況,佔了便宜還要耍無賴。無良的惡質難民,難道不知道?夏秋季節,日本多颳風,平常也是火山爆發、地震密集的多自然災害的國家,還要在不 適當 的時期出去賭運氣;實在又貪又笨。 落難落魄,呼天搶地,嗆聲自己是偉大的爹娘,應該被優先侍候;對番邦的國難困境,完全没有高貴的同理心,只想逃難優先;台灣若有國難,大概也是這般急於逃難的心態。 有閒有錢却蠢蛋的難民,除了怪自己,風險必須自己承擔外,實在不該再讓樸實守土的台灣草民看笑話。那是對好人草民的再度傷害和不公不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世界小事筆記 -《出逃記》 2015年12月18日 那一年,1949,大勢已去,港口碼頭、機場地上,東一落,西一落歐洲的名牌皮箱堆放著;藍色黨國的權貴,鳥獸四散找出口,小脚包頭的元配,風騷媚艷的姨太,大包小箱伴著,重要的家當都在箱內,不知能否平安出逃? 沉悶、焦慮、緊張的氣氛中,《藍老爺》煙頭丢到地上,厲聲斥駡一旁嘀嘀咕咕的元配。姨太,冷著媚色臉,看好戲似地,興災樂禍。 看樣子,大勢已去,大家心情...

哲學人生筆記 -《等到「白露」》

圖片
      「白露」,一個充滿自然氣氛與田野意象的「節氣」,是農業作息相關的重要天時。「芸香科」的柚子可以開始採收,放置到「中秋」,讓果皮收水後,果肉柚香又多汁的風味更好。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時序來到「白露」;意象上,是自然生成的水氣凝結,來自於日夜溫差變大,白天的熱氣蒸發,在夜裡轉换成冷凝的水珠,掛在花草葉片上。直到黎明時分,水珠也蒸發而消失於陽光中。 以熱能的「物理學」來解釋,「白露」,美的意象,有自然現象變化的科學理性。但是,俺記住每年的「白露」(White Dew),是在於感性的詩意:“生命如朝露,夜裡悄然生成,天明化作熱情而去”! 天時節氣守常,「白露」節氣降臨之前的午後,總是有較大的「對流雨」,本日果然如此!接下來,夜裡的大氣温度降下來,每下一陣雨後,可以感受到些許涼意。就在「白露」夜,俺走出書房,望向夜空,可以看見高遠的星辰閃亮,秋的氣氛已自天而降。 偶而,窗簷上傳來幾聲風鈴的響叮噹。天時、意象、鈴聲,生成合而為秋的惦惦脚步。似乎在暗示:白天的炎熱,終於正式敗走了!俺可以鬆口氣了,夜裡可以有好眠。

哲學人生筆記 -《「精神一致」》

圖片
      「自虐」,有另一種形容,是「白目」;就是不辨場合和時間,只想逞私利。 自然災害,旱災、水災、雪災、風災、地震,都是「系統災難」,在特定的區域內,普遍的受災。優質的國民重視共濟渡難關,互相扶持,忍受不便,照顧弱小;以「秩序」來提高共濟的效率。 地理的位置,決定國家發展的方向和命運;世界上,有的國家得天獨厚,天災較少;有的國家,天災頻傳,生活在多災地區的人民,真是讓人不捨和同情,總是承受不斷的天災。 然而,國民的精神和素質是啟蒙與教育的結果,能坦然面對天災的無情而孕育出共濟的精神,這個國家和人民是值得欽佩和學習的。 本年夏季以來,鄰國日本是世界上天災規模和頻率最大的國家;水災,風災和地震都在短時間之內密集地發生;除了考驗日本政府治理的效能,也考驗日本國民的素質和抗壓力。 一如以往,日本國民依然温馴和坦然地接受嚴酷的災情事實。在台灣有類似的天災,必然出現災民呼天搶地咒駡政府救災不力,未能優先來救助苦命的大爺們和大娘們。 「系統天災」發生後,動員共濟是龐大而複雜的「運籌學」,需要政府和人民協力共濟。重要的「自肅」,是先放下個人的私心自利,能自籌解困的部份,就先自力救濟。若行有餘力,則伸出援手助人。 台灣人喜愛到日本旅遊,大概都是去購物、品嚐美食,只知日本人鞠躬歡迎和送別,却不太能學到日本國民的協力和秩序共濟的精神。俺行走番邦,對德國國民的精實求真,以及日本國民的為人著想,貼心而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律自重的精神,都引為學習的榜樣。 這兩個國家和國民,能從戰敗中迅速站起來,必然是有打不垮的國民精神。德國歷史上的「啟蒙運動」、「宗教改革」;日本近代史上的「明治維新」,都是成功的「脱古改制」,內化到國民精神和素質的成功。 看著NHK的「北海道大地震特別報導」,災情嚴重;也看到日本國民井然有序而冷靜地面對災情。俺瞭解到,「精神一致」的本質就是「面對事實」的艱困而能互利。 稍後,轉到另一台國內新聞的報導:日本先後發生風災和地震後,有許多台灣旅客被困在「關西僟場」和最愛去旅遊的「北海道」,食宿交通都不便利。竟然,有不少人責怪台灣的「駐日本代表處」没有妥善照顧大爺大娘的食宿! 番邦有難,百廢待復,一時之間,運籌的人力吃緊是必然的。台灣派駐「北海道」的人力有限;那些有閒有錢,經常出去消費,等人侍候的大爺們、大娘們既抱怨又責駡「服務...

哲學人生筆記 - 《「發脾氣」》

圖片
      浮世波折,如何處理?當事人,常見以勢壓人,好像先駡先赢,也不許被駡的人反駁或澄清。人間有冤屈,大概就是如此發生的;現代的用語,以「霸凌」概稱。 「駡人」的場域,無所不在,除了遇到「瘋子」,大多與權力的支配有關。既然如此,權力的不對等是滋生霸凌的主要原因;「發脾氣」是表象;却是糟蹋自己的形象。 「發脾氣」更是醜陋的行為,表現自己的惡質。家教、修養與文明是行為處世的基本條件;在哲學的理解,應該如何面對與正視「惡」的存在? 德國哲人「尼采」,雖然瘋顛而終,却曾經很冷靜地和理性地提醒,「惡」固然不受歡迎,却有‘’積極的‘’意義,就是“以惡為師”;警惕自己,如果自己不能超越「惡」,追求更高貴的「善」,將沉淪而與「惡」為伍,成為浮世的惡棍。 行走浮世多年,俺從服役、就業、從商,遊走多處番地,普遍的經驗,世人多善良親切;唯有在涉及權力和利益的爭奪場域,「小人」與「惡人」浮現。前者害人,後者凌人;此時,正是考驗自己的文明修養和家教。 「惡人」,最怕對方‘’從容微笑‘’!動輒「發脾氣」的人,成語以「盛氣凌人」形容,却有精神病理的踪跡,是一種精神和理智的不協調,自己的精神無法掌控口舌和肢體,也是一種「返祖現象」,以「獸性」呈現自己不堪的面貌,……嘶吼、面目可憎,想動手動脚,咬人,讓週圍的人必須保持距離。 「發脾氣」的過程如‘’火山蠢動‘’,聲波頻率漸強,聲量漸大,有如「波浪現象」,還發佈警報:“要生氣了!”;甚至有「費波納奇數列」的規律:先從「單數字」、「重複單字」,又「複數字」,再「三字經」,再到「五字經」,再到「八字經」,又進階到「十三字經」,……;終至語無倫次,口無遮攔,必須比手畫腳,出現暴力來輔助。 俺觀察浮世的「發脾氣」,如同欣賞「火山爆發」,站在暴力圈外,想到「尼采」的警語:“正視惡的存在!”;內心數著「數列規律」的節奏:‘’1、1、2、3、5、8、13、21、34,……‘’。然而,「發脾氣」的「惡狼」,有一通律,耐力不足,大多只駡到「五字經」,即失控打人。 這也是為何,浮世常聽到:“X!X!X的!他X的!真想他X的!……”。然而,俺必須“正視惡的存在!”:“喜愛亂發脾氣的人,也有可取之處,必是「孝子」,駡人還不忘喊自己的「媽」”! 怪不得,「媽」,常出面收拾善後。

哲學人生筆記 - 《活在「何時」?》

圖片
「當下」(at the Moment),一個很「超驗」的「概念」,不容易說給「他者」理解;主要是每個人的「超驗」都不一樣。 即使對於同一件事,每個人得到的「經驗」都不一樣,何況「超驗」?换言之,「不曾經驗」是「超驗」的本質;何謂「超驗」?簡單地說,「經驗」所不及的事。例如:太陽消失了!經驗上,每天都有太陽在東方昇起來。 若用比較一般的事來說,例如,‘’擔任總統‘’;即使自己被選上「總統」,也不曾有「經驗」可以自信地述說勝任,大多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挣扎。 即使這樣說,俺不曾,也不是「總統」,所以,也只能想像,可能就是如此這般‘’擔任總統‘’。事實上,俺也不可能去‘’擔任總統‘’;自始即缺少追求權力的意志。活在平凡就是活在當下,也是一種很個人風格的「超驗」;心安理得的平凡與幸福,只有俺自己知道。 俺學過多種外語;有家庭背景的因素,也有學問所需的條件,更有自己對探索跨文化的期許。「外語」作為俺與「番人」理解和溝通的工具,在外語進階的語境中,俺總是專注於,外語所用到的「虛擬語態」,並且去掌握「時段」;注意說外語的人,包括自己,何時回到現實的語境來。 如此,則「聽力理解」不易失準;尤其,在國際商務談判的場域,涉及權利與義務的範圍界定和掌握,更是有利於自己的工具。至今,俺受益最多的「經驗」,曾經在於具備德文的高階能力之外,「業師」的要求和鼓勵,再去修「法律德文」、「拉丁文」和「法文」,對於理解「法哲學」和「公法學」的古典文獻的助益極大。 辛苦多年之後,俺自己發現,思想論述的展延能力已經內化成為思想上的「超驗」。或許,這就是漢語語境的「舉一反三」的「活力」;從活在當下到「預想」。好處是不會在意現實世界的爭議熱點。

詩人之國筆記 - 《「九三吉人節」》

圖片
真好!大吉日!/  吉人,不必上法院/  吉人,不與「小女子」鬥/  少了生氣,不失面子/  不失吉人的本色/  「大丈夫」志在沙場/  不戰,大吉!/  還有,不為「台獨」而戰!/  當然更是吉人!/  好日子!/  陽光普照,諸事大吉!/  - 《「幸福台獨,吉人涼快」》-

哲學人生筆記 - 《「懂什麼東西」?》

圖片
    「東西」,在漢語的語境,從字義上理解,指涉「方向」或「方位」。你在「東」,俺在「西」,咱在「東與西」。「東西」,也被指涉無從細說的雜件,反正就是「指示代名詞」。  為什麼不是「南北」?俺的理解,應該是說漢語的「漢民族」被生存場域的方位所困住:既是‘’大陸型‘’的,又是‘’陸封型‘’的民族心態。除非不得已,否則,視「出海」為「放逐自己」。「孔子」不是曾經感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也就是名利及身是「道行」,出海太危險了。想到那裡去? 「清帝國」也曾實施「海禁」。視海洋為禁忌,就只能在「大陸」上發展。日出於東,「漢民族」畏海,就只能向「日落於西」的方向發展。 「絲路」,貫穿東與西;商旅絡繹於途,買賣互通有無的各類貿易商品;久而久之,姑且以「東西」指稱。你要買賣啥「東西」?俺替你“張羅東西”!當代中國的「國家神學」,拜「一代一路」而各方信徒不吝造論給讚,也是發展上的「東西戰略」,撒錢鋪路買通。 以上所論是「貿易文字考」。語言是人類生活約定成俗的思想交流。「東西」,此一「指示代名詞」,究竟反映啥麼「東西」?其實,人的思想愈精緻、文明和高雅,物就各自有「名」,不能再任意不經思想,就濫用「東西」來指示。 在台灣的「庶民社會」用語,回歸貿易的語境,「東西」就「覓件」;貿易商的「本事」就是「代客覓件」;既是「指示代名詞」,也是「動名詞」。 漢語是高度發展的文化用語,有優雅抒情的文化,却常被野蠻粗俗的人,用於辱駡的情境或侮辱他人,淪落於「獸性嘶吼」的恐怖語境,進而演化出「三字經」、「五字經」或「七言符咒」。 本來是對貿易物品的指涉,却被粗俗人用於辱人:“懂什麼東西”?隐喻對方是“啥麼東西”?思想貧乏,以至語詞貧困,找不出適當適格的「形容詞」或「指示代名詞」,應該是欠缺家教和修養不足所致。 俺解構語言隐喻的「精神病理」,以哲學的「現象學」分析表象,援用一項定律:“思想是語言的囚徒”;自己所用和所說的語言是牢籠,正關著自己的思想,包括「東西」。 駡人:“懂什麼東西”?正是描述自己是“啥麼東西”?你認同那個「東西」否?若自己也是「東西」,就去申辦一張「認同卡」。卡名:「東西認同卡」。

世界小事筆記 - 《「洩密」》

圖片
在十年前,德國的戰略家曾經耩想過,「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以武力無法實現的野心:“「東方空間」”;也就是「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發展必須向東去,以歐亞大陸的「東歐」到「西亞」,再到「高加索地區」,及於「阿富汗」所在的「興都庫什地區」。  很遥遠的視野,幾乎重蹈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大帝」征伐所至的「印度河」流域。那裡,更早時,曾經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的歷史,可以重演。  德國人至今,仍然派遣德軍參加「阿富汗」的「維和任務」;也曾經不小心被「前前任的總統」答客問,洩露「秘密」,就是「德意志」民族在「興都庫什」地區,有重大經貿利益的潛力,也許當時有先知遠見,已看到印度的發展潛力。  歷史所知,「第三帝國」的軍力再強大,奈何征途遥遠,力不從心,失敗了!東方的勝者是「俄羅斯」;自豪於只要是來自西方的侵略,必然失敗。確實如此!「法蘭西」的「波拿巴.拿破崙」;「德意志」的「阿道夫.希特勒」,都兵敗於東歐的荒寒大地。  於是,「俄羅斯祖國」的榮光在於:“不可被征服!”。歷史上的例外,在於:十三世紀初,曾被來自東方草原上的「蒙古人」的騎兵征服和被統治二百四十年。極大的恥辱!  「俄羅斯聯邦」的「普廷總統」,號召人民支持的口號之一,就是恢復「帝俄時代的榮光」:遼闊的領土,與西方抗衡,實踐地緣政治的最大戰略利益。  「普廷」曾經是「蘇聯KGB」派駐「東德」(DDR)的軍官,理解德國人的民族企圖。尤其,「德國統一」作為「歐盟」的建構基礎後,採用不同於以往的「東方戰略」,就是「歐盟東擴」:考慮接納「土耳其」和「烏克蘭」入盟,成為「歐盟」的「東方前沿」成員國。  這項温和的擴張野心,想必已被「普廷」看穿。於是,在「烏克蘭」部份,先下手為強,併吞「克里米亞」和切割「烏克蘭」的東部領土,支持分裂的內戰。  在「土耳其」部份,看穿「基督教文明」的「歐盟」,對於「伊斯蘭文明」的已世俗化的「土耳其」,依然有歷史上「十字軍東征」的殘餘猜疑,而在矛盾中成功拉攏「土耳其」靠向「俄羅斯」。  「普廷總統」的戰略作為,成功地證明,自己不只是肌肉發達的「型男」,而且,還是高明有遠見的「戰略家」。  十年前,俺在德文的「時代週報」(Die...

園藝生活筆記 - 《「九月一日」》

圖片
以前,小學在「九月一日」開學;就在「本日」;痛苦的日子。老師要求當日必須交出「暑假作業」。實在很無趣,又沒人性。 現在想起來,童年的人生,假期都浪費在寫那些有的、沒的、五四三的。其實,童年就是要快樂!無論何時,都要快樂! 然而,那時候,假期也要替老師寫作業。現在回想,完全無用,而且愈寫愈笨。‘’早知道‘’,放下一切!出去玩。不過,有錢難買「早知道」。 現在,俺都鼓勵後生小輩,青春不二度,多玩玩!多想想!為自己而活!就像花開結果,在屬於它們的時間裡,就盡情地展花顏。 俺總結:本年八月底之前的「花果作業」,都是自由自在,自己來的!

哲學人生筆記 - 《「秋收的幸福感」》

圖片
    「白露」已不遠,在九月八日;最近多雨,「南台灣」陷於水患。「北台灣」,夜裡的氣温,已不再讓俺感到難受,可以自然眠到天亮。  除了人溺己溺的「絆」,不捨南部的鄉親和朋友受溺受苦;其他的公私領域,還算順利,身體健康,「幸福感」就愈來愈強。可以說,慈悲没有敵人,放下没有煩惱。 還記得一個多月前,俺受「熱邪」之苦;當時浮現想像,夏天是「水深火熱」的季節,今年只要近「白露」就會有諸事順利的愉悅。人生浮世遊,隨著年紀增長,人生近老,也能有「與時俱轉」的理解;心情就是人的「營收」,就像企業的「經營」,先求生存,次求發展。 「心情曲線」,如同「營收曲線」,是呈現「拋物線」,既是「形」也是「型」,更是「趨勢」;每年週而復始,一年又一年;曲線與時間同步推移而有短期、中期和長期構成的「型態」。 浮世人生的真實,就是有生就有死;生命有起有落,「山峰」和「谷底」交錯,中間就是「波狀」。時間與動能耗盡時,就是「趨勢」的「反轉點」。 曾經,俺研究數學的「碎形理論」,應用「微分幾何」和「偏微分方程」來推導「經濟模型」;得到的結論,不得不感嘆「數學的純美」。 如果人生浮世也可以用數學來解釋該多好!然而,「業師」提醒俺:“幸好,我們活在哲學的世界,以哲學來理解、分析和批判世界;「數學的純美」就是客觀的規律”。 攻讀哲學,在「潜意識」裡,總會想到冰冷的哲學聖殿上存在偉大的德國哲人「康德」所指陳的「純粹理性」,而陷入不食人間烴火的語境;經常我思我在,却不知所云。 即使如此「自以為是」,俺依然信仰:尊重客觀規律的存在,不以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如花開花謝,緣起緣滅;每年到了秋天,雜樹林中的果樹就自然地有果實可以採收。然而,在去年秋收之後,俺還不確定來年是否風調雨順,可以期待來年豐收? 至此,俺見到果實漸熟,豐碩的風景就在眼前,不得不心有感恩和相信「自然律」就是「數學的純美」;「自然」就是「純粹理性」。秋收的季節裡,思想上,能理解客觀存在的規律,也是一種「幸福感」。

人生故事筆記 - 《種「酪梨」,想到「馬鈴薯」》

圖片
      「酩梨」的學名:‘’Persea americana‘’,是「樟科」的植物;原產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的「秘魯」地區。說到「秘魯」,就想到「馬鈴薯」的原產地和「印第安人」的主食;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 「酪梨」與「馬鈴薯」,前者結在樹上,後者長在土裡;兩者的外型都有些土氣,但是都富含營養成份。「酪梨」被喻為「植物奶油」,在歐美地區是被「營養師」推薦的水果,也可作料理的食材。「馬鈴薯」,富含「澱粉」,曾經拯救歐洲人於「大饑荒」的歲月;至今,德國人仍然以「馬鈴薯」為主食。 俺客居在「修道院」期間,吃「馬鈴薯」的密集程度到頭大不已,負責料理三餐的「修女嬤嬤」,見到俺來取食物,就笑著說:‘’抱歉!又是您最怕的「馬鈴薯」;但是,歐洲人曾經餓怕了!感謝上帝!「馬鈴薯」救了我們的祖先‘’。 當時,俺有些「罪惡感」,自己內咎少了「同理心」;却也因此而略知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主食情結」和農作物的「文化史」典故。 俺對「馬鈴薯」没有成見;只要有料理的創意,「馬鈴薯」也可以被做出美食。迄今,在歐美地區,「馬鈴薯」的食物出路,最有名的,就是「炸暮條」或「薯餅」、「薯泥」。 俺曾經入「庖廚」,客席大廚,教過「修女嬤嬷」燉「馬鈴嘗紅燒肉」、「咖哩雞丁馬鈴薯」或「磨菇醬汁馬鈴薯」;奈何「修道院」內香氣洋溢;「主食革命」引來「神學士」大動凡心食慾,入不敷出,反而有違清修寡慾的戒律;最後被「院長嬷嬷」謝謝指教。「神學士」都不無遺憾。 主要,還是德國人自豪是「會思想的民族」,不重口腹之慾。也因此,俺還是得面對每天清淡的「水煮馬鈴薯」充饑的殘酷現實。至今,看到「馬鈴薯」就回想到那段OMG歲月。 俺發現,「酪梨」在台灣被推廣作為營養豐富的料理食材。今年,為了取出碩大的種核來培植「實生苗」,作為嫁接用的「砧木」,吃過多次「酪梨」;口感略為平淡而想到曾經頭大的「馬鈴薯」,二者都有平凡而實用的營養價值。

詩人之國筆記 - 《「給你逮捕!」》

圖片
      一陣混亂/  吱吱喳喳/  哀爸叫母/  警察,氣呼呼!/  草民,氣噗噗!/  「警方依法」,‘’給你逮捕!‘’/  「警察」說,「草民」說/  對方不對!/  誰逮捕誰?/  逮捕,總有人不法/  「給逮捕」?或「不給逮捕」?/  「語法」的「位格」,容易被誤解/  法律用語,必須正確!/  - 《大家來學好「法律語法」!》-

詩人之國筆記 - 《「火氣」》

圖片
      那一天,…/  「天公」,傷心大哭/  終於,淚水傾倒/  大雨下不停,…/  積水不退,淹水了!/  澆熄夏末的炎熱/  暑氣漸漸消了!/  火氣,却冒上來了!  總統,下水也被燙傷/  災民,最偉大了!/  無所不罵/  世界多所虧欠!/  對不起喔!/  自己無責?/  超抽地下水/  濫墾、濫伐、濫挖、濫植/  與河爭地/  天公痛哭,土地公接淚/  一次收回土地/  誰來都枉然/  淹水冒大火/  只會發火又冒火/  天地不可思議/  奇怪嗎?/  不!天災出人禍,不奇怪!/  天地示警,不可欺!/  - 《水火不容,必要時,水火同源》-

哲學人生筆記 - 《「國王與人馬」》

圖片
          「納粹德國」(NS Deutschland)的崛起,有一項特徵,就是建立「武裝黨衛軍」(Waffen - SS);以武裝力量作為衛黨和奪權的「建制力量」。「海恩利希.希姆萊」(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 ,被「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交待,完善和指揮「黨衛軍」的建制認同力量。 德國青年,加入「黨衛軍」的條件嚴格,除了認同「納粹神學」,還包括人種和血統的純粹,外型和體格;甚至,以金髮碧眼為必要的播種條件。尤其,「祖先」不可雜染「猶太人」的血統;也可以說,「黨衛軍」是極端「種族主義」、「雅利安人至上」的「反動產物」。 「納粹黨」奪下政權後,「武裝黨衛軍」(Waffen - SS)更是「第三帝國」建制的「帝國國防軍」之外的「第二武裝力量」;跟著「帝國國防軍」的攻城掠地征旅,所到之地,清巢「帝國敵人」,搜捕「納粹黨」務必消滅的"多餘的人口",例如,在東歐戰區裡,古老城市「猶太區」的「猶太人」。 「黨衛軍」,既然是捍衛「納粹黨」的利益,而且是以「我的元首」(Mein Führer)為尊,必須效忠「黨國」的「元首」(Der Führer ) ,「阿道夫.希特勒」絕對唯一的地位。「海恩利希.希姆萊」,對「黨衛軍」的成員立下「絕對主義」的信念:“忠誠就是美德”,將認同的選擇視為道德高下的問題。 這是近代歷史上,「極權主義」的力量禍害世界和平,危害人權的典型。其他「極權主義」國家的「政黨」,也普遍地學習和模仿「納粹黨」,建立私有的「黨軍」;本質上,絕對效忠「黨國」的「元首」。 有了武裝的「建制力量」,有利於奪取和鞏固「黨政權」。對不同年齡的群眾人口;「納粹黨」還建制「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HJ)。 在台灣的民主鞏固和深化階段;有「無黨籍」的候選人,發行「認同卡」以圈養忠誠的「子弟兵」;類似「家父長式」的「臣妾家奴」,或「封建時代」的「國王人馬」的回潮。其他各派系、個人兵馬的攻伐征戰,火力交織,正在開展。 可惜!俺未見「公共政策」的辯論,選民也大多無意知悉。所見,多只有以力壓人,未見以理服人。俺在世道旁觀:時代的精神,是有些無奈的凄涼感。 《圖片來源:Wikimedia;「納粹黨衛軍」指揮官Heinrich Luitpold H...

詩人之國筆記 - 《「七月半」》

圖片
      在路線上,迷路/  方向,東西南北/  没事!没事!/  反正,來騙的/  自己先迷路/  亂了步伐/  老賊,不退/  小賊,生氣/  賊,彼此不爽/  你,來亂的!/  他,來騙的!/  我,來譙的!/  Crazy! 你們亂好騙的!/  騙子,從被‘’認同‘’開始/  被騙之後,來到「七月半」/  「持卡」,來拜一拜喔!/  -《「認同卡」》-

哲學人生筆記 - 《「認同卡」》

圖片
「認同卡」,未必僅是一張卡,肢體動作和服式,臂章、用語也都是。「認同卡」是「造神」的前奏,集眾人的注意於專一。 德國「納粹黨」推行「國家社會主義」,一套國家與民族的「政治神學」,其中的「神」呼之而出。當「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lter)出場時,底下的信眾該如何表態? 僅用熱情呼喊其名,是不夠敬愛「人造神」的;還需要高舉右手四十五度向上,五指合併的手掌,行「阿道夫.希特勒敬禮」(Begrüßung Adolf Hitler),呼喊:“神聖的希特勒!”(Heil Hilter!),或‘’「我的元首萬歲!」(Heil, mein Führer!)。 認同者,普遍地,穿上棕色或黑色的「納粹制服」,配上「十字銁」的臂章;有夠投入的認同。當時,這些認同的圖騰、手式;到了現在,進化出來的「人造神」,以「晶片卡」和「儲值」內建,販賣給認同者。 作為「自由人」,應該認同的對象,是辯證出來的真理和價值,捍衛作為人的自由和尊嚴,不作「人造神」的工具;內建成為自己的信仰;有自由的精神和獨立的思想。不同於信仰宗教的信衆,必須供養師父和教祖,還得下跪膜拜「人造神」,口喊:“感恩”。 如何啟蒙信奉「人造神」的愚味信眾?「個人崇拜」,一直是時代的「精神障礙」問題。困難之處,在於人的「心智」最難開啟。有救嗎?有!需要漫長的時間,但是效果不彰!有聽過:“愈老愈糊塗”的寫實嗎?

哲學人生筆記 - 《「夏秋交替」》

圖片
      八月七日,「立秋」;八月二十三日,「處暑」。前後兩個「節氣」的間距共兩週;俺每年夏天深受「熱邪」的苦惱,就在等待這段「天時」。 這個「時節」,有什麼特徵呢?暑氣「熱邪」的勢漸弱,而秋意「風邪」的勢漸強。‘’秋風起兮雲飛揚‘’,正是寫實的季節風景。夜裡,書房窗外,傳來風鈴叮叮噹噹,似乎在提醒俺:“秋天回來矣!”。 以身體的承受作實證,尤其在本日,「處暑」節氣的「前一日」,俺在中午日正當中,走在路上,陽光灼熱;但是,早出晚歸却有感受涼意。也就是,身體感受的溫差漸大,皮膚容易流失水份而有乾燥感。 在季節更迭的意義上,是夏秋的季節正式交替而有重叠,就是夏季在「處暑」節氣進入潛伏而秋天上場。「處暑」過後,再過兩週的九月八日,是「白露」節氣,「芸香科」果樹的「柚子」在此時開始採收,放到「中秋節」的風味最好。同一期間,漸漸地,「中秋節」的氣氛漸濃。 俺的園藝生活經驗,「處暑」開始,若有下雨,則每下一陣雨後,就感到一陣涼意。夏天的「熱邪」正式收斂了,身心的感覺當然日漸輕鬆。不過,俺必須注意,秋天也是好發「過敏症候群」的季節。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