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 《「懂什麼東西」?》

 
 
「東西」,在漢語的語境,從字義上理解,指涉「方向」或「方位」。你在「東」,俺在「西」,咱在「東與西」。「東西」,也被指涉無從細說的雜件,反正就是「指示代名詞」。 

為什麼不是「南北」?俺的理解,應該是說漢語的「漢民族」被生存場域的方位所困住:既是‘’大陸型‘’的,又是‘’陸封型‘’的民族心態。除非不得已,否則,視「出海」為「放逐自己」。「孔子」不是曾經感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也就是名利及身是「道行」,出海太危險了。想到那裡去?

「清帝國」也曾實施「海禁」。視海洋為禁忌,就只能在「大陸」上發展。日出於東,「漢民族」畏海,就只能向「日落於西」的方向發展。

「絲路」,貫穿東與西;商旅絡繹於途,買賣互通有無的各類貿易商品;久而久之,姑且以「東西」指稱。你要買賣啥「東西」?俺替你“張羅東西”!當代中國的「國家神學」,拜「一代一路」而各方信徒不吝造論給讚,也是發展上的「東西戰略」,撒錢鋪路買通。

以上所論是「貿易文字考」。語言是人類生活約定成俗的思想交流。「東西」,此一「指示代名詞」,究竟反映啥麼「東西」?其實,人的思想愈精緻、文明和高雅,物就各自有「名」,不能再任意不經思想,就濫用「東西」來指示。

在台灣的「庶民社會」用語,回歸貿易的語境,「東西」就「覓件」;貿易商的「本事」就是「代客覓件」;既是「指示代名詞」,也是「動名詞」。

漢語是高度發展的文化用語,有優雅抒情的文化,却常被野蠻粗俗的人,用於辱駡的情境或侮辱他人,淪落於「獸性嘶吼」的恐怖語境,進而演化出「三字經」、「五字經」或「七言符咒」。

本來是對貿易物品的指涉,却被粗俗人用於辱人:“懂什麼東西”?隐喻對方是“啥麼東西”?思想貧乏,以至語詞貧困,找不出適當適格的「形容詞」或「指示代名詞」,應該是欠缺家教和修養不足所致。

俺解構語言隐喻的「精神病理」,以哲學的「現象學」分析表象,援用一項定律:“思想是語言的囚徒”;自己所用和所說的語言是牢籠,正關著自己的思想,包括「東西」。

駡人:“懂什麼東西”?正是描述自己是“啥麼東西”?你認同那個「東西」否?若自己也是「東西」,就去申辦一張「認同卡」。卡名:「東西認同卡」。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