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精神一致」》
自然災害,旱災、水災、雪災、風災、地震,都是「系統災難」,在特定的區域內,普遍的受災。優質的國民重視共濟渡難關,互相扶持,忍受不便,照顧弱小;以「秩序」來提高共濟的效率。
地理的位置,決定國家發展的方向和命運;世界上,有的國家得天獨厚,天災較少;有的國家,天災頻傳,生活在多災地區的人民,真是讓人不捨和同情,總是承受不斷的天災。
然而,國民的精神和素質是啟蒙與教育的結果,能坦然面對天災的無情而孕育出共濟的精神,這個國家和人民是值得欽佩和學習的。
本年夏季以來,鄰國日本是世界上天災規模和頻率最大的國家;水災,風災和地震都在短時間之內密集地發生;除了考驗日本政府治理的效能,也考驗日本國民的素質和抗壓力。
一如以往,日本國民依然温馴和坦然地接受嚴酷的災情事實。在台灣有類似的天災,必然出現災民呼天搶地咒駡政府救災不力,未能優先來救助苦命的大爺們和大娘們。
「系統天災」發生後,動員共濟是龐大而複雜的「運籌學」,需要政府和人民協力共濟。重要的「自肅」,是先放下個人的私心自利,能自籌解困的部份,就先自力救濟。若行有餘力,則伸出援手助人。
台灣人喜愛到日本旅遊,大概都是去購物、品嚐美食,只知日本人鞠躬歡迎和送別,却不太能學到日本國民的協力和秩序共濟的精神。俺行走番邦,對德國國民的精實求真,以及日本國民的為人著想,貼心而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律自重的精神,都引為學習的榜樣。
這兩個國家和國民,能從戰敗中迅速站起來,必然是有打不垮的國民精神。德國歷史上的「啟蒙運動」、「宗教改革」;日本近代史上的「明治維新」,都是成功的「脱古改制」,內化到國民精神和素質的成功。
看著NHK的「北海道大地震特別報導」,災情嚴重;也看到日本國民井然有序而冷靜地面對災情。俺瞭解到,「精神一致」的本質就是「面對事實」的艱困而能互利。
稍後,轉到另一台國內新聞的報導:日本先後發生風災和地震後,有許多台灣旅客被困在「關西僟場」和最愛去旅遊的「北海道」,食宿交通都不便利。竟然,有不少人責怪台灣的「駐日本代表處」没有妥善照顧大爺大娘的食宿!
番邦有難,百廢待復,一時之間,運籌的人力吃緊是必然的。台灣派駐「北海道」的人力有限;那些有閒有錢,經常出去消費,等人侍候的大爺們、大娘們既抱怨又責駡「服務處」怠慢冷落,未免自虐而不厚道。
對比不久前,「南台灣」的水災,也是有不少國民責怪外界的救援照顧怠慢。俺,大致上,終於可以理解,這是有台灣國民特色的「精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