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 - 《種「酪梨」,想到「馬鈴薯」》

 
 
 
「酩梨」的學名:‘’Persea americana‘’,是「樟科」的植物;原產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的「秘魯」地區。說到「秘魯」,就想到「馬鈴薯」的原產地和「印第安人」的主食;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

「酪梨」與「馬鈴薯」,前者結在樹上,後者長在土裡;兩者的外型都有些土氣,但是都富含營養成份。「酪梨」被喻為「植物奶油」,在歐美地區是被「營養師」推薦的水果,也可作料理的食材。「馬鈴薯」,富含「澱粉」,曾經拯救歐洲人於「大饑荒」的歲月;至今,德國人仍然以「馬鈴薯」為主食。

俺客居在「修道院」期間,吃「馬鈴薯」的密集程度到頭大不已,負責料理三餐的「修女嬤嬤」,見到俺來取食物,就笑著說:‘’抱歉!又是您最怕的「馬鈴薯」;但是,歐洲人曾經餓怕了!感謝上帝!「馬鈴薯」救了我們的祖先‘’。

當時,俺有些「罪惡感」,自己內咎少了「同理心」;却也因此而略知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主食情結」和農作物的「文化史」典故。

俺對「馬鈴薯」没有成見;只要有料理的創意,「馬鈴薯」也可以被做出美食。迄今,在歐美地區,「馬鈴薯」的食物出路,最有名的,就是「炸暮條」或「薯餅」、「薯泥」。

俺曾經入「庖廚」,客席大廚,教過「修女嬤嬷」燉「馬鈴嘗紅燒肉」、「咖哩雞丁馬鈴薯」或「磨菇醬汁馬鈴薯」;奈何「修道院」內香氣洋溢;「主食革命」引來「神學士」大動凡心食慾,入不敷出,反而有違清修寡慾的戒律;最後被「院長嬷嬷」謝謝指教。「神學士」都不無遺憾。

主要,還是德國人自豪是「會思想的民族」,不重口腹之慾。也因此,俺還是得面對每天清淡的「水煮馬鈴薯」充饑的殘酷現實。至今,看到「馬鈴薯」就回想到那段OMG歲月。

俺發現,「酪梨」在台灣被推廣作為營養豐富的料理食材。今年,為了取出碩大的種核來培植「實生苗」,作為嫁接用的「砧木」,吃過多次「酪梨」;口感略為平淡而想到曾經頭大的「馬鈴薯」,二者都有平凡而實用的營養價值。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