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處理」的藝術》


世事人情的應對之道,總是要「處理」!?「處理」一詞,可作為名詞,也可以作為動詞;英文是"deal with",德文的動詞形式是"handeln",名詞形式是陽性詞別"Handel"。往字面上去理解,都有「交易」的隱喻;也就是有「得」,也有「給」;換言之,「處理」是一種人性需求的計算和表達。

既然是「人性」,就有普遍適用的原則;若引入道德的價值判斷;則必須先滿足一項前提:"自作處理"(eigenmächtig handel)的檢驗。現實的人性問題和世事紛擾,都是只見「處理他人」,或「被人處理」;而不是「自作處理」;所以世事人情的「處理」就有不同的標準:對自己、對自己人、對他人和對眾人,至少有四項標準。


人非聖賢,但是至少不要作「偽君子」;世事人情多複雜,應對進退能從容優雅,即使不滿意,也可以接受,這就是藝術;每個視角都留有時間和空間。所以,藝術讓人生幸福,讓人性圓融。


人性社會的敵人,最大的威脅來自「偽君子」的道德教義;這會讓國家社會陷入以假亂真的虛幻中,不能務實地「處理」世事人情;只剩偏執傲慢。


世事人情,也是哲學所討論的「現象」,以佛教的「法語」稱之,就是「諸法」。西方哲學探討世事人情的「本質」,前提就是「面對事實」;而佛教則認為「諸法皆空」。


無論是「本質」或「現象」,凡是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此互相尊重不同,就是不滿意,也可以接受的「處理」。只想處理異己,必須有正當性和合法性,否則任何的「處理」,都只是權力的偏執和傲慢,自身倒下來是必然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