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重温古典》

人生,面對現實,總是不滿意的,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究竟還要補上些什麽?恐怕,自己能說的,也是不夠完整明確的。人生的現實,像拼盤的美食,總是…,差一味。物質生活,富裕的或貧困的,都有不同的欠缺;前者,不缺財富,却可能缺少可敬的形象和安全感。後者,可能因為貧困而疾病在身,擔心醫藥費不足,家庭難以温飽。

對於未來,有美好的想像和期望,却容易不切實際,可能流於空想的「烏托邦」或「理想國」;對於往昔,有美好的回憶和戀舊,也容易陷溺,迷失在保守的顧影自憐。瞻前顧後,既然都莫名其妙,現實又乏味;那麼人生不是很空虛嗎?

前些時候,法國極端立場的漫畫週刋《Charlie Hebdo》,遭到恐怖攻擊;引起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尤其是接納來自各方移民的多元文化的國家內部,對於言論自由範圍的争論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對立現象,及應如何化解矛盾的辯論。

其中,《Charlie Hebdo》是主張絕對的言論自由不可被限制,而成為幾近對宗教的絕對價值的信仰;而各個不同的宗教,對於自身的教義和教主的認同,也更是絕對的價值信仰。世界上的衝突,在絕對信仰的精神境界,是屬於神學的範疇了。信仰,涉及認同和自尊,是最不能被貶損的。

世道現象,人生對現實的乏味感和空虛感,讓宗教成了寄託;當世事帶有宗教的信仰和奉獻的情懷時,對宗教信仰裡的神格高下之批評和對教義的質疑,將必然引起極端的宗教和文明的對立與衝突;世道問題更難解了。這項論述,就必須回到對原始提問的哲學探討了:"人生如何有意義?"。

歷史,提供世界可貴的認識:歐洲在經歷了中世紀黑暗的神權統治後,人心普遍的蒙昧而愚蠢;少數不滿於現實的勇者和智者倡導心靈和思想的解放,力行求知求智的精神。如同在黑暗中天際透出的曙光;提倡向「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攝取已被封存的人文精神;藝術、知識和古老的智慧,開啟了中世紀後的「文藝復興」時代;輝煌的文明新紀元從此出現了。

正是時代的精神鼓勵人心,在心靈上、在情感上,要勇敢地去銜接往昔和未來,文明有了時代感,文化有了延續感。人生可以更富裕知足。古典的人文精神,在於那是討論人與宇宙,以及生命與意義。多年來,我一直謹記業師給我的指導,充實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情懷;對於有關的書籍,總是自我勉勵,要豐富而自由地讀書和寫作。

曾經,我伴著德國老教授,走過古樸豐富的大學圖書舘外;那時候,他彷彿想到了自己往昔的寒窗孤獨的求知歲月。突然地,業師輕拍了我的肩膀,指向那座古老的建築,言簡意賅地說:"哲學始於提問,重温古典,自由求知,精神獨立!"。多麽浩瀚的心願!至今,我不曾或忘。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