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是高營養價值的水果,童年時代的印象,咬硬芭樂容易損壞門牙。至今,俺有機會吃芭樂時,下意識地避開門牙,都習慣性地派出側牙上戰場,至今已有一顆上右側牙斷損,俺的牙醫建議植牙。 但是,去年初在下決定之前,正逢疫情爆發,牙醫又建議,等疫情結束再處理吧!牙齒受損,非短期的原因,也不應該怪給甜脆的芭樂。 自家的果樹清單上有「實生苗」長大的「宜蘭芭樂」和嫁接成功的「紅心芭樂」;其中前者是「本土品種」,結出來的果實「在欉熟」後,常引來「白頭翁」大清早飛來啄食。經驗中,鳥兒啄過的芭樂鬆軟又香甜好吃;通常,俺是看得到吃不到。
今年,「宜蘭芭樂」欠收成,反而是以前嚐起來有澀味的「紅心芭樂」已經掛果;經過梅雨滋潤後,果實長得更快。「立秋」當日,全台灣不少地區有澇災;俺看到報紙刋登的相片,宜蘭縣的縣長幫果農促銷「紅心芭樂」,水果切片是粉紅色的,看起來很誘人,不同以往的宜蘭土芭樂。
俺也發現一件怪事,白頭翁可能已習慣啄土芭樂,竟然放過「紅心芭樂」。鳥類似乎也會挑食,也許,「紅心芭樂」沒有土芭樂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