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金錢哲學」》
「金錢」的本質是「誘惑」;在貧苦人生時,有許多勵志守節的銘言自勉。這時候,清貧的生活有助於自己成為「哲學家」;終日自鳴清高;常說些有的、沒的,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故事」以自我安慰。
其實,內在的「潛意識」經常在浮動;想著:自己如果有錢了!富了!是「世界首富」耶,就每日站在路口發錢給認識、不認識的人分享;大家沒煩惱了。豪宅不必看了!買了,就是了!若談「殺價」吧?太俗氣了!那是「小富人」的品味。現在的俺是「世界首富」了;知道否?終於,門口的電鈴聲喚醒「世界首富」的俺;「掛號信」通知,來了交通違規壓禁線的罰單;還好那是家人的!清貧的最大挑戰,是自己否定了自己以往堅持的高調,向金錢的誘惑投降。
其實,這是一個受金錢支配的世界;金錢或正式的「學名」是「貨幣」;學術上,屬於經濟學領域的「非主流」,被傳統的經濟學家貶損;出自於成見和偏見:研究「錢事」,太庸俗了!
然而,本質上,金錢是交換的媒介、價格的表彰、價值的載具、購買力的儲存;更終極的功用,在於影響力和支配力;「米元」,即是世界上流通的「強勢貨幣」。幸好偉大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米國芝加哥大學教授,Milton Friedman ,以研究「貨幣經濟學」的成就,得到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老教授的思想辯才優異,橫掃各方的質疑和貶抑;他的理論,以“Money Matters - Money is anything but not something "概括之;簡稱「唯貨幣論」;簡言之,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必須配上適當的貨幣供給的成長率。
否則,太多的貨幣供給量必然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萬物漲價;「反通膨」的「貨幣政策」會造成瘟疫般的「通貨緊縮」,萬物跌價。這種情形,不幸地曾發生在日本,「昭和後期」開始的「泡沫經濟」現象,從吹起泡沫破滅後,又持續三十多年的「打泡沫」,使得日本的經濟活力受到嚴重的損害。
曾經,台灣旅居日本的投資家邱永漢先生回憶:在泡沫經濟現象膨大時;每天都有許多銀行高階的經理、社長,搶著來拜訪他,請他幫忙向自己的銀行借錢。當時,日本的房地產價格膨脹走高,正是「日圓升值」的預期而流入日本金融系統太多的「熱錢」;日本的「中央銀行」難以阻擋,只能讓日本錢如洪水泛濫淹上來。
知道這個學理和相關的故事後;錢多、錢少都是煩惱,只要想用錢有錢支應打平即可;就是預算管理紀律的名言:「足敷支用」;俺可以不想當「世界首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