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筆記- 《「驕傲的純度」》
所以,世道有對「得意忘形」者的警告語:"勝不傲!";也對失敗者有勉勵語:"敗不餒!"。浮世也另有給「賭徒」的勸語:"贏賭不贏話!",這是善意的和體貼的,給敗方的溫暖。
也有讓人搖頭的,勉為其難的勸語:"只要不離開賭場,就還有翻本的機會"。當然,下場大多是輸到一無所有,可能窮途潦倒。米國前總統川普君,本年底的總統大選,鬥志高昂,仍留在大選的賭場再戰。結果將如何?浮世關心者各有押注。
浮世上有些「話語」令人刺耳,多說無益,也看不出智慧,說出來反而彰顯:言者的淺薄和不穩重。俺修習法哲學專論,曾經探討:人、狼、狐狸、獅子的性格和動機,社群行為的對比,在拉丁文的成語中,至少有三句定語:
1. argumentum ad invidiam
意指:法庭上陳述者的策略,以訴諸聽者的「偏見」來嘩眾取寵。
2. argumentum ad misericordiam
意指:法庭上陳述者的策略,以訴諸聽者的「同情」來蒐集認同。
3.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意指:法庭上陳述者的策略,以訴諸聽者的「恥感」來蒐集憤怒。
台灣近期的奧運羽球金牌引起的認同議題,召喚「中國人vs.台灣人」的"to be or not to be"的多方喧嘩和嘲笑;又涉及,自稱中國人驕傲者的祖父,在台灣的「日本治理時代」是「日本皇民」?和「商社買辦」?替日本經營南洋市場?或「祖父反日本、戀眷中國」?的"to be or not to be"。
在民族、歷史、商業機會的時代交錯下,經營者的派任身份,在被挑起形成話題後,理未易察,事不易明;各方見解,必然落入上述三項拉丁成語所歸納的範疇。
自己是中國人?很驕傲!或很不甘心和台灣的出身有牽涉!想要遮掩而不論?以致被討論後,讓自己如鬥雞一般暴氣罵人;已昧於趨勢矣!何況,另有愚蠢的「幫聞者」號召「中國人」出來聲援。幫倒忙矣!
俺認為,較有知慧的面對,不宜再逆勢進場爭一口氣、或不宜再枉費元氣鬥下去。屬於個人、家族的國族認同選擇,在當今多元民主化的台灣,是被包容的和被尊重的。家族祖上的歷史身份,只能歸於時代遭遇和選擇,可以坦然以平常心面對,而不必氣得跳腳。
「中國人」一詞,在俺的小學、中學時代,曾被學校和老師要求,「每天都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要堅守「禮、義、廉、恥」的國之四維。辛苦矣!穿著整潔、「高中的大盤帽子」要戴正;不可像「納粹德軍」軍官的大盤帽子戴歪歪的!
「中國人」有一「國粹」:缺啥麼,就強調或提醒要做啥麼!「大家不團結!」,所以喊著「大家要團結!」。以上的規訓,其實隱喻著:大家都在偷偷摸摸,非禮、不義、寡廉、無恥。
一個詞,一個話題,以平常心去理解即可;不冷不熱;若爭強好鬥,欲分出勝負,既與真理的辯證無關,反而讓那個詞、那個話題被玩殘了、被玩死了!
記得,台灣有位卸任的副總統,連敗二次總統大選競逐後,曾經在受外國媒體訪問時,自認而且強調,自己是" pure Chinese ”。因涉及「純度」的性質分析,難免被熱心者拿出身背景去做成份解析。
糟矣!從此,台灣人群中,其同黨同志中,有志競逐總統大位者,大多謙讓"pure",強調自己是「芋頭+蕃薯+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多性別」的多元化出身。不敢再自稱"I am pure Chinese!"
社會的進化是從歷史辯證過程中形成的!好現象!無人敢爭自己是"pure的 100%"矣!包括「禮、義、廉、恥」的國之四維純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