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印象筆記 -《女人的命運》
上圖的世界名畫《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ople , 1830),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尤金‧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的傑作。他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的一場戰役現場附近,目睹了勇敢起義的人民為了捍衛共和,前進王宮而與「波旁王朝」的「保皇黨」激戰的現況。
為了紀念一位勇敢的女人「克拉拉‧萊辛 」,當時她高舉象徵自由、平等和博愛的「三色旗」,在身旁的少年「阿萊爾」的追隨下,正準備將「三色旗」插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的橋頭堡上,少年「阿萊爾」隨後倒下去了。
這幅名畫的主角是女人「克拉拉‧萊辛 」,畫家以女人的意象,突顯女性在危急情況下;並不是一般男人所認知的弱者。當然,這幅畫在1831年於巴黎的「沙龍展」 (Salon de Paris,1831)上展出,自此傳頌於後世。女人的勇敢也激勵了人心。
目前,這幅名畫被收藏在法國北部的「羅孚宮,朗斯分館」 (la ville de Lens et le musée du Louvre )。女人「克拉拉‧萊辛 」的勇敢意象,也轉化成為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Marianne)的象徵;除了代表「自由」,也代表「理性」。
至於右圖的世界名畫,是「瑪麗-吉安娜,杜巴利伯爵夫人」(Marie-Jeanne, Comtesse du Barry; *1743年8月19日 ~ +1793年12月8日) 。社交界名女人的出身,她作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年2月15 日~ +1774年5月10日)的「情婦團」成員之一,喜愛收藏男人饋贈的珠寶。
最終,在法國「大革命」的歲月,不明不白地絕命在「協和廣場」的「斷頭臺」上,簡直就是一位苦難時代的悲劇女人。她那如同「存在主義」的命運句點,我曾為她寫過另一篇「美學印象筆記」《“等一下,先生…!” 》;其中,有較詳細的描述。
女人,在法國的文化中,具有極端對比的印象;正如法語的聲調,出自女人和男人,就有相反的性感意象。「法蘭西」民族的文化和時尚,對世界所呈現的美學意象,幾乎是以女人為文化的瑰寶。
再如法國的國歌「馬賽曲」(La Marseillaise) ,由女人主唱,男人合聲,更能彰顯「女人領導革命」的重大意義。若再加入「自由引導人民」的美學意象;何嘗不是一幅女人掙脫社會的枷鎖,追求人性自由的表現。
我一直認為,女人比男人勇敢,卻沒有自己的歷史;反而成為被定義的角色。這除了是社會制度的不公不義,和價值的扭曲外;何嘗不是男人的自私和懦弱?
相關文章:
美學印象筆記《“等一下,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