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筆記 -《小國》


傳統上,人民、領土、政府和主權是國家的組成要件。但是,國民之間的共同生活經驗是大家凝聚成一個國家的重要因素。

有的國家,廣土眾民,內部的民族、文化與宗教多元,似乎本身就是世界的縮影。俄羅斯、中國、美國和印度,都是當今的《世界國》。

另外,《歐盟》也是一種《後設建構》的《世界國》,歐洲許多分立的國家結盟,成為一個聯盟形式的《歐洲人》的《國家》;其中有大大小小的國家;可以稱作《國外有國》,或《國中有國》。

大國,求其內部的整合統一,其實並不容易,因此要採取有助於統一的工具;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始皇》,終結了戰國列強的亂局,併呑的領土,成為《秦帝國》,就是實施《車同軌》、《書同文》,《單一制》的度量衡和貨幣制度。

英國殖民印度三百多年,自豪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典範,採用的方法是移入英國的法律制度和興建《南亞次大陸》的鐵路系統,以加強控制殖民土地。

現實上的名義統一,似乎就如此實踐了;包括,中國以所謂的《一國兩制》,加於主權回收的香港。但是,本質上,大國的內部统一,却是各地分立再分立的情况。

各大國內部,依然是南腔北調,暗潮湧現。人的現實生活經驗,主要在於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或者就是本土方圓的《一日生活圈》而已。所關心的大小事,還是有遠近之別,甚至於在方圓三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所以,一市的市長比一國的總統,較親近人民的真實生活經驗。

所以,大國的領土範圍,乃至古代的帝國,現代的《世界國》,只是很無聊的殖民野心而已。在德國求學時期,我有一位來自印度,上層社會《種姓》出身背景的醫科同學《喬治》,外表英挺和氣質出眾,穿著打扮有《印度王子》的架式。父母,分別是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教授。

在他少年時期,父母就從英國送他到德國,準備逐步地去攻䜖醫學博士。當年,他告訴我,父母的用心,在於讓他學成後,返回印度,依照種姓身份的安排結婚成家。

讓我驚訝的,是在印度已有一位《指腹為婚》的女人,已經在等他了。《喬治》的理由是,即使他與父母,在歐洲受良好的教育和有高尚的社會地位,但是仍然要堅持找回印度人的認同。

《喬治》説:"從小,父母告訴他,英國人有助於印度的西化,但是,印度有更久遠古老的文化和人生哲學,那就是安貧樂道。英國人即使沒來到印度殖民;印度人自己就已經過得很自由自在了"。

《喬治》説的,也有道理;貧窮落後現象,固然有歷史、地理和文化發展的各種限制;但是,知足而自由,却是精神的富裕。

難怪,印度的哲學和宗教,對我有神秘的吸引力。大國,大而無用,甚至,帝力於我何有?;真正偉大的國土,在於精神上,自由而豐富的心中,那方寸之地的《小國》。自己,就可以用心治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人生筆記 - 《「職人精神」》

世界小事筆記 -《「總統吵架」》

法哲學筆記 -《「戒嚴」》

法哲學筆記 -《「囚徒困境」》

旅人故事筆記 -《美樹》

園藝生活筆記 - 《「寒氣春意」》

園藝生活筆記 -《「風災倖存的柑果」》

哲學人生筆記 -《「自信的回憶」》

世界小事筆記 - 《「境外敵對勢力」》

Home & Top